《心经》的“空”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答案就在甲骨文的前身中
「心」字在《心经》中,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字,只出现过一次。
而「空」字,在《心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也最为著名,比如:「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那么,这个「空」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据说,有人可以把这个「空」字的解释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空」,包括「空性」都是佛学中被解释得最为玄奥的概念。
其实,这个「空」字所用来表示的涵义,是很清晰、很明确的,是有明确指向的,并没有现在所理解的那么玄奥。
后世学修者都是从「空」字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去认识。这样的认识,永远都不可能认识到《心经》中「空」字所表示的内涵,只会越来越玄。
在佛学中,对这个「空」字有过非常明确的说明:「空,非空,假名空」。
这句话就是在说,佛学中的这个「空」字,并不是常规字义的「空」字,而是借用常规字义的「空」字,来表示佛学中的特定涵义。
因此,《心经》中的这个「空」字,不能用常规字义、常规经验去理解。
那么,《心经》中的这个「空」字究竟用来表示什么特定的涵义呢?
要回答这个「空」字的特定涵义,我们必须先了解甲骨文的前身——「黄帝密文」。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安阳出土的甲骨文,TA的前身并不是常规文字,而是轩辕黄帝用来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特种图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在这种特种图示上,衍生出来的常规文字。
在轩辕黄帝所认识的「重叠结构世界」中,组成一个完整人体的,并不是只有一个人体,而是由存在于不同世界中的多个人体重叠而成,请看下图:
上图,是用甲骨文表示的「重叠结构人体」的示意图。
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越是外面一层(左边)的人体所包含的智能水平越低,越往里面(右边)智能水平越高。
用《心经》中的话来说,一个人的最高智能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个人如何才能突破外层人体的低水平智能,去启用内层人体的高水平智能呢?
《心经》中所提供的方法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心经》的第一句话,从讲述者角度来看,讲得非常简洁明了。但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自古就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把这句话读懂。
让我们借助「黄帝密文」来解读这句话,就能清晰还原出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在「重叠结构人体」中,一个人能用哪一层人体中的智能,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这个决定行因素就是在三层人体中可以来回移动的「感知的主体」,也就是上图中,楚简字体的「口」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讲的,就是「感知的主体」从最外面一层人体回收到最里面一层人体的方法与过程。
在这个往回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练习者要感受到自己的「感知的主体」,并且把「感知的主体」从最外面一层人体智能中的各种认知、观念、偏见、情感中剥离出来。
只有剥离出来,「感知的主体」才能从最外面一层人体,向最里面一层人体回收。
「感知的主体」从最外面一层人体的各种认知、观念、偏见、情感剥离出来以后,会有一种很独特的自身感受。
这种「感知的主体」的自身感受,在我们以往的意识体验中,是很少能体验到的。
这种「感知的主体」独特的自身体验,在大的人群中是缺乏共同经验的,因此,也没有特定的文字可用于去交流这种经验。
所以,为了表达「感知的主体」这种独特的自身体验,就借用了一个汉字,这个汉字就是「空」字。
要真正理解这个「空」字的内涵,我们不能去死抠这个「空」字的字眼,而是要真正去练习——把「感知的主体」从各种认知、观念、偏见、情感中剥离出来。
当剥离出来以后,「感知的主体」自然能够体验到自身那种独特的感受。
那种独特的感受,就是《心经》中「空」字所表示的涵义。
如果大家有兴趣练习,不妨练一练,练到能体验到「感知的主体」自身的那种独特感受时,然后自己试着找一找,觉得用哪个汉字最能够用来表示这种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