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治疗痤疮的认识和辨证用药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多发于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初期可见毛囊口处丘疹,可挤出乳白色脂栓,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调。五志过极,耗血伤阴,阴虚火旺或阳盛之体,复感风邪,火热上蒸,迫血外溢,则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热内蕴。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丘疹色红肿痛,化腐成脓疱。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结则成结节、囊肿、瘢痕。
二、辨证施治
1.肺经风热证:肺经郁热,复感风邪,火热上蒸,面部皮肤红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丘疹色红,疹状如粟,伴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散结。
方药:自拟清肺饮加减。方药组成: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生栀子、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桔梗、防风、白芷、野菊花、连翘、陈皮、甘草。
2.湿热蕴肤证:本证多因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易化热,则成湿热,湿热蕴于机肤。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油腻,丘疹红肿,疹状如黍,大者如豆,豆壁渗液,或成脓疱,多发于口周围,反复发作,伴有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利尿。
方药:自拟清热利湿汤。方药组成:茵陈、生栀子、大黄、黄连、藿香、滑石、木通、石菖蒲、野菊花、连翘、茯岺、泽泻、甘草。
3.热毒痰结证:本证多因内郁湿热,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于肌肤而成。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红斑、丘疹色红肿痛、脓疱、结节、口渴、便秘,舌红苔白厚或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药:自拟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汤。方药组成:野菊花、连翘、防风、白芷、陈皮、赤芍、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皂刺、山慈菇、甘草。
4.阴虚痰结证:本证多因欲念妄动或失血伤阴,阴虚火旺,火热上蒸,面部皮肤红斑;火灼津液成痰,痰结成疹。证见颧红唇赤,鼻周红斑,额、颧部皮肤丘疹结节色红,兼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呛咳,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化痰散结。
方药:自拟滋阴散结汤。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僵蚕、皂刺、甘草。
5.气虚痰结证: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结成疹;脾虚气弱无力化痰散结。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丘疹色白,疹状如粟,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白苔白或白腻,脉虚。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方药:自拟益气化痰散结汤。方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黄芪、陈皮、浙贝母、僵蚕、皂刺、当归、甘草。
6.热毒痰瘀证:本证多因火灼津液成痰,痰阻血瘀,或火灼血中津液致瘀,痰瘀互结日久则成结节、囊肿、瘢痕色紫红,《景岳全书》曰:“痰涎本皆气血,水谷津液化得其正则为津血,化失其正,则为痰浊”。证见面颊、额及胸背部皮肤丘疹、结节、囊肿、瘢痕色紫红,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味。
方药组成: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三棱、莪术、夏枯草、浙贝母、天花粉、天葵子、陈皮、鳌甲、牡蛎、甘草。
预防本病复发: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类。
2.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3.保持大便通畅。
4.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
结 尾
中医药治疗痤疮,通过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疗效显著,能缩短病程,迅速改善症状,减轻身心痛苦,无不良反应。随着中医临床研究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痤疮的治疗必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