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西欧主要国家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特点

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已形成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培养机制。

英国:“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

纵观英国的国家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出“启蒙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的特点。英国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在于为科研人员的能力及科研素质成长做准备。从宏观上看,科研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将所掌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英国不仅聚焦科研人才的专业领域,还注重与科研人才研究方向有关的各种专业技术的培养,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和专项领域培训的方式,完成对科研人才的启蒙训练。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专项项目小组、专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使科研人才在具体实践中深刻认识与领悟其科研方向与科研目的及意义。此外,英国还十分注重科研人才思想观念层面的培养与引导。在科研人才培养规划中,他们所倡导的是“先期培育人才”理念,譬如在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中,对于青年科研人才不仅注重其专业技术的培养,更加大力气从思想观念的层面出发,激励或影响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科研。

“专家培训”是英国科研人才培养的另一特点。英国政府不仅成立各类科研专家组,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还通过各类科研技术创新基金的设置,支持和推广本国的基础性研究及创新性研究。并通过“专家论坛”等形式,定期组织专家针对其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做前沿性培训,鼓励优秀科研人才积极分享该团队的科技研究成果,推动形成各学科领域的学习型团队。同时,针对科研团队建立相应绩效考核机制,将企业化的考评体系有效融入到科研人才培养机制中,以此激励青年科研人才创新,也为科研人才培养机制注入活力。

德国:“三明治”模式的持续探索

2016年以来德国在科研人才培养的机制上开始采取“三明治”模式,有效整合了德国的产学研人才资源,为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以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为例,所谓“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泛指四年制的理科生,在第三学年被派往欧盟企业进行培训或去往欧盟其他国家的姐妹学校接受培训,或将每人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工作和实践分两次或多次完成,第四年返校后继续学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科研专业与实践能力的充分结合,在人才成长的前期阶段,也即高校培养阶段,使人才先行参与专业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科研人才对本专业实践运用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较早打通科研与企业的关系,科研人才能够明确如何进行科研能力的转化,将其转变为生产力。

在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中,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培养考核评价十分关键。不论是高校还是科研机构,德国的科研人才培养方案都倾向于同企业相连接,或者说将企业作为其指定培养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块课程占总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该模块旨在提升科研人员的业务实践能力,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同样是模块的重要参与者。

同样以高校为例,德国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大致由五个方面组成:一是校方的评价,二是导师的评价,三是学术成员的评价,四是企业的评价,五是实习生导师的评价。显然,除去学校与导师的评价,德国在人才评价中十分重视企业及实习单位的意见。这既是对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理念的贯彻,也体现出对科研人才科研能力转化的高要求。整体看,德国“三明治”式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能力培养与业务实践能力培养打通,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这一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科研人才在实际研发与创新实践上的能力,也能够加快推动德国产学研的高度融合。

法国:注重学术独立、建立交流机制

近年来,法国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更侧重于人才学术独立性的养成以及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机制的建构。以法国研究型高校为例,其科研人才培养呈现出以下特点:

重视学习自由,鼓励创新精神。法国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思想始终将学术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作为发展核心,同时鼓励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造。事实上,从2010年前后发布《大学自由与责任法》《高等教育与研究法》至今,法国政府一直都在推动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和自由化发展。一系列的机制改革,为法国的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们开展学术自由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撑和保障。他们能够不受体制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法国的诸多教育法律、法规和研究型高校的办学体系保障了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对于学术自由的义务和权利,也因此保证了学术研究的相对纯粹性,使得科研工作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其独立。这种独立性又有效地保证了法国学术至上思想的落实,保证了科研人才聚焦科研的可能性。

重视学术交流,鼓励广泛的合作。学术交流工作是实现各学科及各业间交互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科研创新所必需的。法国在其科研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为例,在法国政府的协同合作下,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其他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并且积极与各方研究单位合作,建立相应学科或主题的创新研究室。基于互利共赢原则,高校与各种科研单位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模式,一方面,高校科研人才能够在创新力培育和科研实验实操等方面获得科研单位的指导,另一方面,双方所具备的优质软硬件配套设施也能够实现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双方科研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实现了科研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化。

在国际上,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国外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每年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都会邀请上百位来自海外的在校生、学者来到学校进行科研课题设计以及科研交流等。同时,法国也持续选拔科研人才,让他们带着科研成果或设想,走出国门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一国际学术交流机制的建立,为法国科研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法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迅速提升了其国内科研人才的国际视野与格局。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小结

从以英国、德国及法国为代表的西欧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特点看,各国均高度重视科研人才培养,并已形成较为成熟且各具特色的培养机制。总体上看,表现出几点共性:

一是注重科研人才基础素质的培养,各国对科研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聚焦于其所选定的科研专业或方向,而是落脚于更宏观的基础科研素质培养,使科研人才具备更为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其所从事的科研专业或方向。

二是注重科研能力转化的培养,与企业合作是各国科研人才培养的重点,培养科研人才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服务科研本身,还应服务于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唯有打通科研与企业的阻隔,尽早使科研人才了解、理解科技能力如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造力,才能更好实现科研人才价值,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三是注重科研合作与交流。科研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广泛交流、深化合作。当下的科研人才培养,应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保持开放态度,畅通学术交流。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雅尔格认为,科研人才的培养应该“像溪流那么快,顺畅地穿过诸多学术团队和个人之间。”要想保证人才培养的小溪不致枯竭,不仅需要源头的活水、支流的汇入、畅通的河道,还需要不懈奔流,直至流进宽广的海洋。当下,科研人才培养也不应各自为阵,唯有开放交流,方能汇聚成人才的汪洋大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6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