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太平重振

​第十五回 太平重振

标记书签邮件报错阅读记录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太平公主看出来了,一到关键时刻,父子亲情还是比兄妹感情要深一些的。于是,她透过亲情攻势,使得李隆基就只能甘当儿皇帝,处处要受制于太上皇。以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当然又有了弄权的空间,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掌握核心大臣,但是如何笼络大臣呢?

※ ※ ※

世事如棋。因为太平公主一招走错,睿宗决心传位,太子也默认接受。按照常规,双方再表演两次推让,走完“三让而后受之”的仪式,就可以顺利交接班了。这样一来,睿宗李旦的统治也就彻底结束,他将以太上皇的身分,安心颐养天年;而李隆基也正式接班登基,成为大权独揽的皇帝。这可是他在唐隆政变之前就日思夜想的事情,现在梦想成真,李隆基当然心情超好,对父亲越看越顺眼啊。李旦呢,心里也相当满足,甚至产生了些许自豪感。虽然当年他自己当皇帝时,儿子有拥立之功,可是,如今儿子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也是拜自己所赐啊!如果没有自己鼎力相助,儿子怎能斗得过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呢?儿子应该会领情吧。这样想一想,也很欣慰。总之,这父子俩的感情从来没这么好过。

可是,看到睿宗李旦和李隆基之间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太平公主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应该说,她一辈子还没这么郁闷过呢。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当初是她和侄子李隆基一块发动唐隆政变,一起打天下,一同冒风险,怎么现在到了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就成了侄子一个人的了,把她这做姑姑的倒给晾到了一边!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呢?难道就放任事态发展下去?那可不是太平公主的性格。只要有一分希望,太平公主就要付出十分的努力。所以她还要去继续努力,把属于她的东西夺回来。

一、睿宗收权:太平公主盘算,劝说太上皇运用权力,施压玄宗李隆基

怎样才能挽救如今的被动局面呢?思来想去,太平公主觉得,既然让睿宗继续当皇帝已经不可能,那只能退而求其次,劝说睿宗灵活运用一下太上皇的权力了。太上皇这个职位本来就是最有弹性的,可以甚么事都不管,安心享受退休生活,像历史上的唐高祖李渊。但是,太上皇也可以借前任国家领导人和父亲的双重名分来向儿子施压,以保留一部份权力,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是这样。太平公主盘算,如果能够劝睿宗保持一部份权力的话,即使李隆基当了皇帝,也不可能唯我独尊,而只要皇权被两个人分割,那她就会有活动空间,就还能上下其手!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劝睿宗不要彻底放权!

怎么才能说服睿宗呢?这一次,太平公主学乖了。她看出来了,一到关键时刻,人家睿宗的父子亲情还是比兄妹感情要深一些的。所以,不能再挑拨人家的父子关系了,相反,倒是要用父子天性去打动李旦!她也不再劝睿宗别传位给儿子了,而是从父子亲情出发,游说睿宗:“隆基毕竟还年轻,骤然接班,他心里得多紧张啊!你这个做父亲的,总得骑上马再送一程吧。在大事上,还是多帮孩子把把关吧!”

睿宗一听,这话很有道理啊!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这个做父亲的不帮他,谁帮他呀?再说了,权力好比鸦片,只要吃上了,就再难戒掉。哪个皇帝会一点儿都不迷恋权力啊?睿宗当时满打满算,才当了两年的皇帝,本来也不是很甘心退位。所以,一听妹妹的建议,马上从善如流。

中国古代讲究礼仪啊,皇帝禅位,一般要三让而后受之,让一次再让一次,第三次就差不多了,不能显得太着急。正好这时候,李隆基例行公事地来做第三次推让。我们可以想像得到,李隆基这次推让时,无疑是说,我还年轻,好多事情还不懂,还请父皇以天下苍生为念,接着当皇帝。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客气话罢了。可是他万万没料到,李旦笑眯眯听完他这番套话之后,开口发话了:“汝以天下事重,欲朕兼理之邪?昔舜禅禹,犹亲巡狩。朕虽传位,岂忘家园?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资治通鉴》卷二一○)你是不是认为天下的事头绪太多,觉得自己管不了,所以对当皇帝有畏惧感啊?不要害怕,有老爸我给你扛着!当年舜把天下都让给禹了,不是还替他巡行边疆吗?我就向舜学习,退位不退休,接着给你帮忙!凡是军国大事,都交给我来处理好啦!

李旦寥寥几句话,又把大权给收回来了。李隆基一听这番话,整个人都蒙了,父皇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啊?这不是节外生枝吗?可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总不能再说我刚才那番推让都是应景的,您老还是别多事,趁早歇着吧。所以,他只好含着眼泪接受了睿宗的“好意”。表面上还得说,爸爸您这么体贴我,我感动得都要哭了。

就这样,在先天元年(七一二年)的八月,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与此同时,睿宗李旦退位,成为太上皇。不过,李旦可不是一般的太上皇,根据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协议,李旦每五天一次在长安城的正殿太极殿上朝,自称为“朕”,他颁布的命令称为“诰”,一看就是国家最高权威。而新皇帝李隆基呢?每天只能在偏殿武德殿上朝,自称为“予”,所颁布的命令称为“制”、“敕”,明显比爸爸矮了一头。存在这种名分上的差别也就罢了,更要命的是,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大刑罚都得由太上皇批准,李隆基真正能管的,不过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古代讲究循名责实,有了皇帝的名头,就得有皇帝的权力。可是落实到李隆基父子这儿,就全乱套了,李旦既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隆基就只能甘当儿皇帝,处处要受制于太上皇。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当然又有了弄权的空间,她的第一个目的算是达到了。

可是,仅有这么一个胜利,对太平公主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前面也说过,为甚么太平公主在和李隆基争权时总是略占下风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平公主掌握的核心大臣还不够。现在从名分上来讲,李隆基已经是皇帝了,太平公主和他斗法就更不占优势了。堤内损失堤外补,所以,更要抓紧开展争取大臣的工作。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如果她能够左右大臣的话,那么李隆基上有睿宗掣肘,下被群臣架空,他不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吗?到时,就算他是皇帝,那又有甚么了不起的呢!可是,怎么来做笼络大臣的工作呢?

二、男宠登场:崔湜与卢藏用为太平公主献策

在这当头,太平公主的男宠粉墨登场了。太平公主的男宠是些甚么人啊?她的男宠可不止一人。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后,对爱情婚姻都看淡了,私生活就开始不大检点了。武则天晚年最喜欢的“莲花六郎”张昌宗不就是太平公主推荐的吗?他本来也是太平公主的男宠。送走了张昌宗之后,太平公主身边也一直没缺人。不过,其中大部份男宠对太平公主而言,都不太重要。太平公主最看重的男宠有两个,一个叫做崔湜,一个叫做卢藏用。

这崔湜是何许人呢?他出身于河北高门博陵崔氏,自己对这个出身很是得意,曾经写诗说:“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全唐诗》卷五四)意思是说,我是燕赵子弟啊,燕赵自古就出慷慨悲歌之士,所以我也是一个最最忠厚老实的人。不过,诗虽然这么写,他的为人可是既不“愚”也不“直”,倒正好是“愚”和“直”的反义词,非常狡猾善变。

崔湜是进士出身,文采风流,在武则天晚年就崭露头角。当时武则天不是让两个男宠张昌宗兄弟编《三教珠英》吗?崔湜也是小编之一,在二张手下讨过生活,也算是二张党羽。可是,二张倒台之后,他马上又投靠了二张的敌人张柬之等五大臣,被他们派到武三思身边当了卧底。接近武三思以后,崔湜发现,唐中宗李显并不信任五大臣,反倒是一心抬举武三思,要跟他结盟,借助他的势力来遏制张柬之等人。一看形势如此,崔湜便又见风使舵,转投武三思,把五大臣都出卖了。而且,武三思对五大臣大开杀戒、斩草除根,就是崔湜的主意。再后来,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武三思被杀,崔湜又摇身一变,攀附上了才女上官婉儿。婉儿不是擅长作诗吗?崔湜也是诗人,跟她一唱一和,惺惺相惜,很快便成了婉儿宫外府邸的常客。再到后来,崔湜干脆登堂入室,从诗友变成了婉儿的情人。因为上官婉儿的提携,崔湜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也颇为热络。在这些政治女强人的帮助之下,崔湜的地位扶摇直上,一直当到了宰相。可是,没想到中宗暴卒,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也在唐隆政变中纷纷毙命。崔湜因为跟他们走得太近,难免受到株连,被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可是,谁也没料到,没过多久,崔湜又回到中央了,而且很快官复原职,又当了宰相。那他为甚么能咸鱼翻身呢?因为他又拜倒在太平公主的石榴裙下,成了太平公主的男宠。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像崔湜这样的人,频频“转会”,挺谁谁死,不是典型的扫把星吗?而且又是上官婉儿的旧情人,太平公主怎么这么没品味,捡别人的剩啊!其实,这倒不是太平公主没品味,相反,她太有品味了。她喜欢崔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他英俊;第二,因为他聪明。

崔湜是怎么个英俊法呢?《旧唐书.崔湜传》说他“美姿仪”,就是长相美,仪态也美。有人觉得这句话描述得也太平常了,看不出崔湜有甚么惊艳的地方啊。可是别忘了,《旧唐书》是正史,正史和小说不一样,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动不动就来一段甚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貌似潘安”一类的话。正史能够特别提到一个人的容貌,这本身就已经说明这个人的容貌相当俊秀了。当年《旧唐书》评价武则天也就是一句“美容止”,和“美姿仪”基本是同一个意思,可是放在唐太宗的眼里,不就是“媚娘”了吗?

美貌当然是当男宠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崔湜真正打动太平公主的倒也不是他的英俊,而是他的聪明。崔湜的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崔湜是个少年天才,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在唐朝,要想考中进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号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使你五十岁能考中进士,别人还说你是少年得志呢。崔湜二十岁中进士,和别人相比,就整整少奋斗了三十年。他不仅在官场上起步早,而且上升得也相当快,才刚刚三十出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可是唐朝的机要政府职能部门,侍郎比现在国务院下属各部的副部长还大。崔湜如此年轻就能占据高位,可谓是大器早成。更妙的是,当时他的爸爸崔挹正在礼部当侍郎,父子同期担任侍郎,这在唐朝历史上也是独一份,让人羡慕不已。

崔湜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傍晚下班,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缓缓走出洛阳城的端门。极目远眺,只见满目春色,崔湜就在马上闲闲地说了一句:“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真是文采风流,出口成章。当时大诗人张说正好在旁边,看到这一情景,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不禁慨叹:“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太平广记》卷四九四)要知道,张说也是少年得志,二十岁就中了制举第一名,一生三度拜相,而且五言诗成就斐然,号称“一代文宗”,是唐朝著名的才子型政治家。可是,面对崔湜,连张说都不免自叹不如。正是因为崔湜有这样的才华,太平公主既往不咎,向他抛出了绣球。崔湜自然也非常识趣,马上把太平公主当成了新主人。

另一个男宠卢藏用又是何许人呢?说起这个人,我们今天并不熟悉,但是,有一个成语“终南捷径”,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这成语说的就是卢藏用的故事。卢藏用出身于范杨卢氏高门,也是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但是,按照唐朝的规矩,考中进士并不是立刻就能当官,还要到吏部再接受挑选,等官缺。这过程不是太漫长了吗?卢藏用可等不及了,他是个聪明人,他觉得,去求朝廷当官太难,要让朝廷主动求你当官才好。可是让朝廷去求一个人当官,这很难办到啊。怎么样才能让朝廷发现自己这个非凡人才呢?卢藏用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妙招。考中进士之后,他没干别的,直接跑到终南山去隐居了。终南山的地理位置特别好,紧挨着长安城,风光秀丽,当时达官贵人都喜欢到这里搞郊区一日游。一来二去,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卢高人,很快卢藏用就声名鹊起,果然被征调到中央当官了。

卢藏用当官之后春风得意。有一天,一个有名的高道司马承祯即将离开长安,回到自己修行的天台山隐居。卢藏用就劝人家说:“这终南山也是个好去处啊!何必非要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笑答道:“是吗?依我看来,终南山只是一个当官的捷径罢了!”把卢藏用讽刺得面红耳赤。不过卢藏用虽然工于心计,倒也是个人才,诗文作得好,飞白书法也很有成就,在当时的士人中颇具影响力。现在太平公主急于用人,卢藏用也成了座上客。

太平公主把这两个士林领袖收在自己的石榴裙下,这可是一招妙棋。一来,她可以得到两个可靠的高参给自己出谋划策;二来,崔湜和卢藏用在文人中的影响大,她也可以借助他们来招徕其他的文人官僚;另外,当时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暨刚刚去世,有这么两个多才多艺的男宠,不是也能在弄权之余排遣寂寞吗?

这样看来,虽然同样是包养男宠,但是太平公主和武则天的标准可绝不相同。武则天对男宠的要求是“两好”先生:第一,身体好;第二,相貌好。除此之外,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而太平公主的情人却一定得是“三好”学生。第一,出身好;第二,才学好;第三,容貌好。母女二人在选择男宠的问题上为甚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呀?关键是两人的处境不同,男宠对她们的意义也就不一样。武则天养男宠时已经到晚年了,功成名就,大局已定,所以她养男宠是娱乐行为,就像养宠物一样,好玩儿就行。可是太平公主不一样,她的事业还在奋斗之中,因此,她的男宠可不能是玩物,倒更像是政治情人、工作助手,是要帮她干大事的,哪能马马虎虎呢?

三、招揽才俊:太平公主势力重新伸张,“七位宰相,五出其门”

不过,要想架空已经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光靠男宠可远远不够。太平公主得确保她的人在宰相之中占多数才行,只有如此,她才可能左右国家的政治形势。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不是说过,虽然睿宗当了太上皇,但是还保留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吗?宰相正好是三品官啊,那就利用睿宗的这份权力好啦。

睿宗当时的心境是怎么样的呢?他能当皇帝,完全是儿子和妹妹共同推戴的结果。现在,他让儿子当皇帝,牺牲了妹妹的利益,表面虽然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愧疚的。所以,对妹妹的请求反倒比原来更加难以拒绝了;另外,睿宗毕竟才当了两年的皇帝,现在早早退休,心里实在不甘。因此,他也愿意扶持一下妹妹的势力,让她跟儿子搞搞平衡,省得儿子不听话。睿宗有这样的心理,太平公主做工作就容易多啦,经常给他推荐一些自己看中的人,睿宗一般也会满足她的要求。很快,就在睿宗决定传位前后,几个重要人物就被太平公主提拔到宰相岗位上了。那么,太平公主抬举的都是些甚么人呢?举两个例子就知道了。

第一个人是萧至忠,这也是个少年成名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当过洛阳县的县尉,主要负责维持治安,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局长。当时还是武则天时期,洛阳是都城,天子脚下,五方风土杂陈,老百姓都见多识广,本来不容易服从权威。因此,好多人一到洛阳做官就栽觔斗,但萧至忠偏偏在这儿干出名了。老百姓都服他,不给他惹事。

萧至忠为甚么能服人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讲信用。当年,他跟一个朋友约了在街上见面,可是,到了约定时间忽然变天了,又是刮风,又是下雪,气温一下子降到零下了。街上的人都纷纷往家里跑,可是,萧至忠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从办公室出来,到大街上往那儿一站,跟雕像似的。别人看见都劝他,说变天了,你朋友也未必来了,你还傻站在这里干甚么呀?改天再约见面不是一样吗?没想到萧至忠一脸严肃地说:“跟人约好的事情,怎么能失信呢?”继续在暴风骤雪中站着等,旁边的人都佩服得不得了。有人可能怀疑,就算他守信用,这跟当警察局局长有甚么关系啊?孔夫子说得好,“凡人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萧至忠跟朋友交往能守信用,工作上肯定也是公正廉明,这不就能让老百姓服气吗?所以萧至忠在司法系统节节高升,很快被提拔到了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

到了御史台后,萧至忠还是那么兢兢业业,认死理儿。有一次,他在满朝文武百官面前,弹劾大臣苏味道贪赃枉法。苏味道可是当时的宰相啊,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萧至忠居然弹劾他,这可把御史大夫李承嘉吓坏了。退朝之后,李承嘉就抱怨萧至忠说:“你毕竟是我的手下,弹劾一个高官,总得跟我说一声吧!”没想到萧至忠把脸一板,回答道:“御史都是皇帝的耳目,不分官职,彼此平等,可以各自独立弹事,互相不必请示汇报。如果每个人弹事要先向御史大夫请示,那么,请问我弹劾御史大夫您的时候,又该向谁请示呢?”说得李承嘉哑口无言。这样一来,萧至忠在御史台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去找他处理不好办的事情。后来在唐中宗神龙年间,不是有人告发相王李旦、太平公主都和谋反的太子李重俊有牵连吗?这是大案要案,中宗就派了萧至忠审理。结果萧至忠并没有屈从于皇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唐中宗,让他放过了弟弟妹妹。所以,无论是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对萧至忠心存感激。

不过,萧至忠虽然能干,但在政治大节上却看走了眼。为了巴结韦皇后,他甚么事儿都做得出。说起来,韦皇后也是个苦命人,本来有四个弟弟,当年受到李显的连累,年纪轻轻都死于非命,谁也没有结过婚。韦氏当了皇后之后,很是替死去的弟弟不平,可怜的孩子们,甚么人生乐趣都没有品尝过!要不是当初自己嫁给李显,弟弟们也不至于死得这么惨。如今自己总算熬出头了,弟弟却再也不能死而复生,享受荣华富贵了!怎么表达姊姊的一番心意呢?韦皇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就张罗着要给弟弟结一门鬼亲。可是,到哪里去找鬼新娘呢?当时正好萧至忠也有一个女儿死了,听说韦皇后要给弟弟结冥婚,萧至忠也顾不得入土为安的古训了,到坟地里就把女儿的尸骨挖出来,跟韦皇后攀了这门鬼亲。可是,光结死亲家不够啊,没过多久,萧至忠又把一个活着的女儿嫁给韦皇后的表弟,成了韦皇后的“双料”亲家。在婚礼上,他的女儿由中宗李显主婚,韦皇后的表弟自然是韦皇后主婚,所以号称“天子嫁女,皇后娶妇”,很是风光了一把。

可是,风水轮流转,等到韦皇后被杀,睿宗上台,萧至忠也就作为韦皇后的党羽被贬到地方当刺史了。萧至忠虽然在政治立场上曾经站错队,但现在毕竟是用人的时候,太平公主觉得他人才难得。而且还犯过错误,我要是能够弃瑕录用,他肯定会对我感恩戴德,以后还不得死心塌地为我服务吗?所以,太平公主马上把萧至忠提拔回中央,让他当了宰相。古代知识份子最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太平公主如此不念旧恶,礼贤下士,萧至忠当然感激涕零,为太平公主死的心都有。

太平公主抬举的第二个人是窦怀贞。这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了。当年他不也是巴结韦皇后吗?还娶了韦皇后的老奶妈,每次上书都在落款处写“翊圣皇后阿㸙”,还因此被别人讥笑为“国㸙”。后来,韦皇后在唐隆政变中被杀,窦怀贞赶紧手刃了老奶妈,表示划清界限,以换取在新皇帝手下继续当官的机会。这种见风使舵的伎俩,很是让人看不起。不过,窦怀贞虽然喜欢趋炎附势,但也不乏干才。他年轻的时候就以清廉著称,为官多年,不蓄私财,这样的干部任何时候都受人尊重。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狄仁杰,不就是以善于发现人才著称吗?他推荐过的人才不仅有姚崇、张柬之这样青史留名的贤相,也还有窦怀贞。能够入狄国老的法眼,可见这窦怀贞也不是一般的人物。现在,太平公主四海纳贤,便也把他拉到宰相的位子上来了。如此一来,窦怀贞对太平公主更是感激涕零,每天下班之后,连家都不回,直接先到太平公主家里报到。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先跟太平公主汇报一番,等于太平公主在朝廷上安了耳目。

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大家肯定可以看出来了,太平公主提拔的这些男宠和宰相都有甚么特点呢?他们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第一,这几个人都非常有才干,既是当时的士林领袖,又是政治精英,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代表性。从选人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太平公主的政治眼光和领导水准。

第二,这几个人都没有甚么政治节操,太过于急功近利。崔湜有一句名言说:“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也!”(《旧唐书.崔湜传》)说我们家无论是出身,还是当官,都是要当第一的。大丈夫就应该占据要津来辖制别人,怎么能够默默无闻被别人辖制呢?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崔湜是一个唯目的论者,他的目的就是要争第一,据高位,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萧至忠也是这样的人。在攀附太平公主的时候,萧至忠的妹夫也劝过他说:“像舅兄你这样的才华,不愁没人赏识,以后肯定会发达的!何必现在急急忙忙去巴结太平公主呢?”可是,萧至忠根本不听妹夫的劝告,扬长而去。

如此急功近利的性格,使得他们很难抵抗官位的诱惑,进而被太平公主轻而易举地招至麾下。所以说,这几个人其实都属于亦正亦邪的人物,正的一面让他们可以治理国家,成为能臣;邪的一面又让他们轻于去就,有奶就是娘,所以能成为太平公主的私党。曹操曾经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他的《求贤诏》更是号称要把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全都网罗麾下,为我所用。想来太平公主也认同这样的选拔标准吧,事实上,武则天当年夺取权力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过这么一番提拔,太平公主的羽翼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丰满到甚么程度呢?史书记载是“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把宰相班子大部份都控制起来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上有太上皇李旦撑腰,下有若干宰相维持,她的势力又重新伸张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扳回了不利的局面。

※ ※ ※

可是,看着太平公主势力重振,李隆基刚刚开朗起来的心情又低落了不少。他本以为当了皇帝就能摆脱束缚,大显身手,没想到上有太上皇压制,下有太平公主安插的宰相约束,自己要想做点甚么事情,真是难于上青天,处境比当太子的时候也没好到哪里去。那么,李隆基是否能容忍太平公主的势力继续发展下去呢?

请看下回:剑拔弩张

(0)

相关推荐

  • 此人能力平平却当了十年宰相,皇帝说:因为你与反贼长得像

    开元四年,唐玄宗李隆基宣布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擢升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这就是让源乾曜进入了宰相班底,然而,无论从资历.能力.人望以及官场经验来说,源乾曜实在差得太远了.因此,没有多久 ...

  • 中唐宰相岑羲之死:一个敢言直臣的陨落

    翻身 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女皇武则天要宰相们推荐官员担任各部员外郎.宰相韦嗣立推荐了广武令岑羲. 岑羲是宰相岑文本的孙子,父亲岑曼倩是公爵,他自己又是进士出身,有文采,<全唐诗>收录 ...

  • 皇帝人物志之唐睿宗李旦:历经坎坷和无所作为的皇帝

    唐睿宗李旦(公元 662-716年)龙朔二年 6月生于长安.又名李旭.李轮.原名旭轮,后去'旭'为'轮'.唐高宗李治第 8 子.武则大的幼子 (第四).李日前后两次称帝(公元684--690 年;公元 ...

  • 为什么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赐死姑姑太平公主?

    ■李隆基登基杀了太平公主,这是唐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封建社会朝廷皇室内斗的一个富有深意的案例,很值得仔细分析探讨. 大唐王朝自从"玄武门之变"后,皇宫内就经常出现刀光剑影,血雨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唐睿宗 李旦

    唐高宗李治去世. 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 不久,李显被武后废黜. 李旦被立为皇帝,就是唐睿宗.但政务归于武后,不让李旦参与. 武后称帝后,李旦成为太子. 很多人劝武后让李显做太子,李旦也请求把太子位置 ...

  • 第十五回袭太原元扩廓中计略临洮李思齐出降

    却说元顺帝闻通州被陷,惶急异常,亟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及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准备北行.左丞相失烈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官伯颜不花进谏道:"陛下宜固守京都,臣等愿募集兵民,出城拒战.&quo ...

  • 第十五回

    东昏侯国破被诛萧司马功成受禅 词云: 君爱荒淫,臣甘谄媚,笙歌脂粉醒还醉.只知贪恋朝夕欢,何曾想着头颅计. 龙虎影从,风云际会,一时圣主登天位.兴亡岂独是天心,想来一一皆人事. 右调<踏莎行&g ...

  • 第二十五回

    磬石山二王遭火寿阳城李宪投降 词云: 钢刀密砍,长枪攒刺,犹恨杀人不快.一时遍地火龙飞,烧得何其自在. 眼看是否,心知非泰,若早转头无碍.投明弃暗纵非才,暂且全身远害. 右调<鹊桥仙> 话 ...

  • 第十五回从范增访立楚王孙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却说项梁带领部众,杀奔彭城,仗着一股锐气,冲入秦嘉营垒,杀的杀,砍的砍,利害得很.嘉自起兵以来,从未经过大敌,骤然遇了项家兵队,勇悍异常,叫他如何抵挡?没奈何弃营逃去.项梁驱兵追赶,直至胡陵,逼得秦嘉 ...

  • 红楼梦070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二十五回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红楼梦070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二十五回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 【蒋勋细说红楼梦】学习第七天 |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第二十五回  ...

  • 第二十五回木罂渡军计擒魏豹背水列阵诱斩陈余

    却说汉王再至荥阳,与韩信会师进讨,诸将皆踊跃从命,期雪前耻.独魏王豹入白汉王,乞假归视母疾.汉王见他始终相从,未尝擅返,总道是存心不贰,可无他患.况且老母有病,理应归省,遂慨然应诺,与约后期.豹订约而 ...

  • 第三十五回谋弑父射死单于求脱围赂遗番后

    却说叔孙通规定朝仪,适合上意,遂由高祖特别加赏,进官奉常,官名.赐金五百斤.通入朝谢恩,且乘机进言道:"诸儒生及臣弟子,随臣已久,共起朝仪,愿陛下俯念微劳,各赐一官."高祖因皆授官 ...

  • 第四十五回听陆生交欢将相连齐兵合拒权奸

    却说吕氏日盛,刘氏日衰,剩下几个高祖子孙,都是栗栗危惧,只恐大祸临头,独有一位年少气盛的龙种,却是隐具大志,想把这汉家一脉,力为扶持.这人为谁?就是朱虚侯刘章.刘氏子弟,莫如此人,故特笔提叙.他奉吕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