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会议说起
过去的这一周,我一直在法国南特参加一场本专业学术会议,精疲力尽,没有时间关注别的,今天就说说这场会议的感受吧。在国内,我也经常参加或组织一些学术会议,感觉国内开会,很大精力都花在了接送领导和专家,安排座次,用餐住宿接待这些事情上,但在国外开会,还是有很多不同。引用一位中国同行的原话,就是“老外开会,是真的开会!”下面,就说说几点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密集的议程
这次会议为期五天,除了周三下午,每一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会议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会议手册100多页,一个主会场、三个分会场,各种主报告、分报告、ignitetalk加在一起300多场,会议海报300多张。大家在不同的会场之间走来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以前在国内很少有这种高强度的学术交流,尤其是,他们在茶歇、午餐这个时间也并没有真正地休息,而是抓紧利用这个时间,互相认识、讨论、交流,所谓休息时间比听报告还烧脑,一天10几个小时下来,密集的信息轰炸,实在让我吃不消。几天的会议充实而紧张,每天会议结束之后我都深感疲惫。一周的时间,除了当天到达和周三下午的自由活动,我就再没见过南特的太阳,每天一早进会场,一直到天黑透才走出来,我这么爱闲逛的人都没能在南特好好转一转。虽然略有遗憾,但感觉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值得。
二、积极的提问
在国内参加学术交流会,很少有人会主动提问,所以主持人常常要自己准备一些问题,以避免无人提问的尴尬。而参加国外的学术会,感觉老外们是真爱提问啊。每一个报告之后都有人主动发问,有时问题一个接一个,会问上好半天。在国内,主持人的任务是要努力激发观众提问,在国外,主持人则要控制提问人数,避免占用太多时间。
为什么国内会议没人提问,我觉得一方面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比较内敛含蓄,不喜欢成为公众场合的焦点;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是老师说,学生听就行了,只鼓励接受,不鼓励质疑。所以,遇到需要提问的场合,以我自己为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提问、问些什么。我在各个会场听下来,也很少看到有其他中国学者提问,倒是日本人挺活跃,见到他们提过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科研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善于提问,从科研的最初阶段就不知道该从何入手,那又何谈能够做好科研呢?
三、热烈的讨论
这次参加国外学术交流,还有一个很强的感受,那就是,外国人真爱聊天啊!不管是第一次见面还是老相识,不管是午饭、茶歇、酒会、晚宴、酒吧……举个杯子随便一站就能无休无止地说下去。我之前崴了脚,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一天走个万八千步都没问题,但是开会才两天,我就生生地站瘸了。
我的合作教授以前是研究另外一个领域的,参与这个领域时间不长,认识的人也不是很多。参会之前,他特意对我说,让我把认识的人都介绍给他。我本来还在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样能够在他和其他朋友之间建立话题,没想到每次我把两拨人凑到一起,还没容我介绍,他们自己先自我介绍然后就聊起来了。你来我往,看着非常热络,我都插不上嘴,倒好像我才是和他们第一次见面一样。没出国我都没发现,原来我竟是个内向的人啊。
他们这种聊天其实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闲聊,围绕的都是双方各自在开展的研究,这就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一点,如果是中国人,各自介绍完自己的领域,可能就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但老外特别会提问,你说一句,我问一句,你答一句,然后你再问,我再答,不一会儿就熟悉起来,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我把我几位不同的爱尔兰同事分别介绍给几位不同的丹麦同事,我还没太听懂他们说什么呢,但他们看起来似乎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开展合作了。其中真真假假,有多少可能性我也分辨不清楚。但我相信,有很多课题、合作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而来,有多少创造的火花也许就在这样的闲聊里产生了呢。
四、精彩的墙报
大会除了各种报告以外,还用一个专区用来展示各位研究者所做的墙报,我也按照教授的要求做了一张。在中国开会,虽然也有贴墙报一说,但没人重视也没人看,通常就是A4或A3纸打印一个研究摘要就算了。我没想到,老外非常重视,为了这张墙报,教授专门和我面对面讨论过2、3次,最后一遍又亲自改过。
开会的这几天,每天有专门一个小时的墙报展示时间,分期分批地由作者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每一次都非常热闹。茶歇、午餐时,也经常看到有人在墙报区认真浏览。每一张墙报,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内容编排,都做得图文并茂,非常精彩。陌生的学者见面,经常是聊着聊着,就说:去看看你的墙报吧!一张小小的墙报,几乎就是一个实验室的门面,代表了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
整个大会期间,先后有很多人围绕我的墙报内容问了我很多问题,广度深度都有涉及,很多问题非常有建设性、启发性,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认识。整个过程像又经历了一次博士答辩,非常长见识。
五、丰富的活动
会议内容紧凑,连续一周下来,难免疲累不堪。所以会议方安排了很多活动:报到那天是破冰酒会,方便参会者互相认识;周二是布列塔尼文化夜,展现当地的文化和美食,也安排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促进大家更加熟悉;周三下午休会半天,安排特色游览;周四晚上是慈善拍卖;周五晚上则是闭幕晚宴。
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四的慈善拍卖。早在我参会之前,就收到了一份邮件,告诉我“有责任”为青年学者,主要是学生们出一份力,可以带点有特色的纪念品来参与拍卖,为年轻学生筹款。
拍卖的这一天,讲台上摆满了由与会者捐赠的各种物品,更难得的是,大多数都和会议的主题相关。比如,有作者签名的专业书籍,珍贵的初版书、论文集;充满艺术感的实验照片、绘图;前几次会议的纪念T恤、领带、帽子、马克杯;赞助厂商捐赠的检测试剂盒;印着各种专业图片的电脑包等等。当中最瞩目的当属由一位退休日本教授手工雕刻的挂坠。这些挂坠都是按照我们这个专业里各种微藻细胞的造型来雕刻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到位,一个挂坠就是一个完整的藻细胞,精确程度可以拿来当教学道具,科学家也可以是艺术家啊!
拍卖过程非常踊跃,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有人积极竞价,尤其是那些与专业相关的物品。日本教授的手工吊坠,每一个都拍出了100欧元(人民币800元)左右的高价。一位德国教授,两年前的会议上花了7、800美元(数千人民币)拍下一个日本教授的手工项链,天天戴着,非常独特,这一次他又花了95欧元拍下另一个。
在我看来,这个拍卖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帮助年轻学子们,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增加了所有参与者的职业自豪感。从大家积极参拍那些和专业、会议有关的纪念品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深深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骄傲、自豪。不是有一句话说,从事热爱的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吗?
而热爱,才是一切创新、创造的最持久动力啊!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如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