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梧桐】之十二《菜篮公传说及其他》

菜篮公传说及其他

文〡张建设

菜篮公既是永泰县历史上一个美丽的传说,又是县志里一段言之凿凿的记载。围绕着菜篮公的活动痕迹,可以了解梧桐镇汤埕村的一些有趣故事。

摄影:陈成才

一、县志里记载的菜篮公

明万历四十年首修的《永福县志》卷之四“文紀”之《龙津鳌峰新宫记》[元·陈仁寿]曰:“处士陈君克明鼎建鳌峰新宫......先是,龙津故宫严奉白蕉香火有年矣,凡一方之起居、出入、旱潦、札瘥,胥于此乎祷,其应也如响。自至元前乙卯[1279年]一烬之后,莫或有起废者。君殚心倡义,毅然以改作为己任,肇自天历己巳[1329年]起,市良材,拓故地,建新宫之宝殿,概前楹后庑凡若干,至元后庚辰[1340年]落成。黝垩髤丹,焰色光前。又虑无以善其后,裒己之腴田,以赡守者若干亩。宫之西偏,构堂数楹,以奉四族之祀,一曰父族,二曰母族,三曰妻族,四曰外族。君讳俊,字克明,好修而文,寿四百四十有四。甲子宫成,而君没殁。后二年,予始克为之记。”

这段记叙,叙述了几件事:一是在龙津这个地方,曾经有宫庙曰“鳌头宫”,很灵验,能够保佑乡民起居和出入平安,可以祈雨禳旱,甚至可以疗病起瘥。二是旧宫庙在“至元前乙卯年”即1279年被大火焚毁,一直没有人想着恢复它。三是最后是由处士陈俊出面重建了新宫庙,而且还捐献了自己的好田用以供养看守人。四是这座宫庙的祭祀很特别,除了主殿供奉“白蕉香火”外,在西偏殿还祭祀“四族”。这“四族”其中的“父族”当然是传统,而“母族”“妻族”就超出正统祭祀的范畴了。至于“外族”,这里应该指“外乡人”或“过路亡者”,体现了博大的爱心,体现了对人生死的终极关怀。最后,文中提到,这个“陈俊”“好修而文”,就是好修行而有美德,因此长寿达四百四十有四岁。

在清乾隆十三年修订的《永福县志》卷之二“建置”章下,有“鳌头宫”条,曰:“在龙津里。元处士陈俊[字克明]建正殿,奉白蕉香火,以庇乡人。旱潦札瘥,胥于是乎祷。又构堂于西偏,以奉四族其中之祀,曰父族、母族、妻族、外族。处士寿四百四十有四。元陈仁寿记。牌系木刻,宫坏牌卧荒榛中,至今不烂。”这段记叙与前面记叙增添的信息首先是,此宫庙在清乾隆时“宫坏”,是否又一次坍圮了?其次,该宫庙原有记叙陈俊事迹的“木牌”,牌子卧“荒榛”中有年头而“不烂”。

摄影:陈成才

之后,在卷之八“人物”章下有“耆寿”条,第一名就是“陈俊”。“陈俊,字克明,汤泉人。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历五代及宋至元泰定甲子年而殁,历年四百四十四岁。子孙无有存者,皆乡人轮流供养。遗骨塑像在汤泉庙中。乡有汤泉龙津鳌头宫,经三坏,俊三为修葺,有木牌记其事实,其木至今不坏。相传为少彭祖云。”这段记叙与前记叙增添的信息是:陈俊故后,“遗骨塑像在汤泉庙中”;陈俊平生曾经三次修葺鳌头宫;陈俊“子孙无有存者”;而且,可惜的是,此庙到清乾隆时又一次坍圮毁坏了。现在的鳌头宫不知是何时重建的?

在民国版十一年版的《永泰县志》卷之七“祠祀志”章下有“龙津鳌头宫”条,基本照抄了乾隆版县志的“鳌头宫”条文字,但是没有找到“耆寿”章节。

综合以上文字记述,让人似乎见到这样一个长者:温文尔雅、亲切大度的老夫子,极有爱心,极具胸怀,赢得了乡民的极大尊重,乡人对其甚为尊崇,敬若神明。

各代的县志还说明了一点:龙津里是永福县分乡里都时代的行政区划,属于永福三乡之一的和平乡,其辖区应该有玉尺、赤锡、双桂、白叶、溪门、刘山、云岭、古禄、汤泉、烧尾、埔埕、格珵等境社。

二、民间传说中的菜篮公

据说,菜篮公原名陈俊,并不是永泰人。早年是一个采药行医者,在动荡的唐末年间避乱行医来到永泰,看见汤泉村山青水秀,温泉遍布,好山好水,就住下了。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受到乡人的敬重。到了晚年,他无法自食其力,“子孙无有存者,乡人轮流供养”。随着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渐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陈俊活到四百多岁的时候,整个体重,只剩下不到十斤(五公斤)。行动十分不便,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汤泉村人看到陈俊老人这样高寿,感到非常稀奇,都把他当成世间宝贝来供养,甚至是当成神明附体来看待。平时,乡亲们连到田间劳动,怕老人孤单,都喜欢把老人带到田边地头,一边劳动,一边与之聊天,饿时喂以人乳,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摄影:陈成才

传说陈俊有天天泡温泉的生活习惯,因此得以长寿。他去世后,乡邻们遂将他的遗骨塑像安放在汤泉庙作为纪念,并誉称为“小彭祖”(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陈俊生平事迹被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朝一直保留到清代。

为什么陈俊这么长寿呢?相传阎王殿里负责看管生死簿的小鬼偶然把穿生死簿的细绳弄断了,情急之下,就从生死薄上撕了一页纸捻成细绳来代替,这撕下来的便是陈俊的生死时辰表。阎罗王的生死薄上没了陈俊的名字,陈俊自然就逍遥于死亡之外了。(有句老话“阎王掉薄”,意指长寿)。可阎罗王到底是个办事认真的人。他为了找出这个“漏死”的人,就派了两个小鬼,变成小童,提着一筐黑炭在温泉边洗濯。陈俊见了好奇,便凑上去询问,小鬼回答:他们在“洗白炭”。菜篮公哈哈大笑说:“我陈俊活了444岁,没见过能把黑炭洗成白炭的。”当天中午陈俊就死了。菜篮公这种死因的传说告诉了我们:可以悄悄发达,千万不要吹牛;得了便宜不要卖乖。

三、菜篮公活动的遗迹

现如今,汤埕村及周边地区还遗留有许多传说中的菜篮公活动过的遗迹。

摄影:陈成才

一是在汤埕村主村的后方,有一座对于乡村来说甚为巍峨壮观的鳌头宫,是陈俊当年三次修葺过的。现在的鳌头宫红墙灰瓦,立柱粗壮,但是只有大门前的门当石和五级垂带踏跺是很有年头的旧物。可惜在采访时,这座鳌头宫门户紧闭,不得一探究竟。经向当地村民了解,该宫庙在民国时期就重修过一次,解放初还充当过“源泉乡”的乡部——当时源泉乡管辖汤埕、明灯[格埕]、石尾[烧尾]几个村。现在的宫庙才修六七年,前部横墙是原位置,后部进深有所扩大。现在主殿供奉的是三清,左边偏殿供奉林显将军,右边供奉陈靖姑。看来,人们对神袛的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趋于实用的。

二是据说在桥亭坪有陈俊开设过的医馆,为过往旅人义诊施药。

三是在桥亭坪过桥往腰岭方向数十步处,有一处水池遗迹,传为菜篮公日常泡温泉的故址。

四是这条腰岭溪的溪谷里,有一处裸石浅滩和清潭,传说就是阎王爷派出的小鬼洗炭而诱捕菜篮公之处。

摄影:陈成才

站在桥亭坪北望,在著名的腰岭断裂带下方,有腰岭溪蜿蜒流出,在桥亭坪地方转了一个九十度的急湾,再往前直行大约一公里汇入大樟溪。这里溪道狭窄,两岸高耸,岸边岩崖裸露,丰水期时,水流湍急,枯水期时,溪谷幽深。此处介于汤埕村主村和凤尾自然村之间,但过桥北接腰岭古道,可以通往同安镇的洋中、洋头、洋尾等村落;过桥南行再转东可接石尾村[古称烧尾村],并翻过汤埕岭连接到富泉乡蜚英村,再通过界竹口接古县西总干路到县城;往西则是古县西总干路的龙津里[即县志里说的汤埕乡等村];可过大樟溪渡口达埔埕,也可沿大樟溪左岸上溯格埕、溪口、狮尾寨通梧桐尾渡,过坵演村通南区月洲乡。在古代是一处交通枢纽,所以桥之两头形成了街市,即汤埕市,又称桥亭坪市。这座桥的桥基础是两端大块石拱砌,靠近顶部的两端,有阀状条石伸出,然后在阀状条石上以木梁架设成虹桥,后来虹桥损坏,改成平梁铺设木板桥面,桥宽约五尺,桥长丈许,溪谷深亦如之。桥栏两边有美人靠痕迹,据说上部有桥亭,亭柱尚存,所以此处叫桥亭坪。桥两端各建有V形街市,现在还有十多间店面建筑,东边部分店外有雨棚,雨棚下临腰岭溪侧有美人靠[永泰目前仅见!]。想象当年有人在此休憩,临溪听雨,倚栏观涛,岂不诗意怦然乎?只是人去店空,不复昔日辉煌,令人嘘唏!据桥头一个后来搬来的老大娘介绍,该街市店铺经营品种多样,甚至有客栈,街头有榨油杭,街尾边还有当地的小学校,学校搬到山的另一边也才二十多年。

摄影:陈成才

事实上,陈俊的长寿与当地的山水和物产以及其本人极好的心态有关。此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腰岭大断裂形成坡前冲积扇,土层深厚,养分充足,土地肥沃,兼之雨量充沛,比较适宜李果等果树生长。李果,属于蔷薇科落叶果树,初春开花,先花后叶,花色雪白,春季开花时漫山遍野被李花遮盖,就像下了一场大雪,气势蓬勃,十分壮观。果熟期在六至七月,果形扁圆或者心脏形,单粒重40-50克,果肉紫红艳丽,质脆汁多,味酸甜适口,富含柠檬酸、维生素C等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可鲜食,能清热、利水,有养肝、治肝肿硬和肝腹水功能;也可制成干品,加工成蜜饯、果酱、果酒和罐头等,可生津开胃、醒酒、解渴、消暑。做医疗辅助品时,内用可治消化不良、牙龈出血、慢性咽喉炎、便秘,外用可消湿疹、瘙痒,并有止痛的功效。李干还有淡斑功能,有侨居海外的永泰女人,把永泰李干作为养生食品,日啖一粒,直至花甲,仍然葆有凝脂般的容颜。

而在地质断裂带上,一般有温泉出露。这里的温泉属于中低温低矿化度,水温在40-80℃之间,弱碱性热矿水,水中含有[氡、钾、钠、钙、铁、锶、 锂、镁、氟、氯、碘、硫磺偏硼酸、偏硅酸等]2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常泡之,对人体有镇静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风湿、腰膝痛、伤风感冒、屈伸不便有一定疗效。对肥胖症、运动系统疾病(如创伤、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损伤、神经炎等),早期轻度心血管系统疾病、痛风、皮肤病等具有医疗作用。温泉流入小溪,也适宜特殊的有滋补价值的鳞介生长。

摄影:陈成才

另外,根据统计资料,永泰县现有人口 39.86 万人,有百岁老人 29 人,占比 0. 01%。90 岁以上老人 1402 人,占比 0. 35%, 80 岁以上老人 8576 人,占比 2. 15% 。联合国评定长寿之乡的标准有百岁老人必须达到十万分之七、区域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百分之一点四等要求,永泰县远超标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

不论是古代的陈俊,还是如今的普遍长寿现象,与永泰人常泡温泉、多品尝李果李干都是分不开的。

这座桥亭坪市在昔日应该非常热闹,人马来往不绝于途,可以在此歇脚,购物,或者泡澡等,也可以了解各方信息。可惜的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此处早已不是交通要道,现在极为破败、荒凉,人迹罕至。真是:

亭桥隔清涧,街市近山林。店小排门阔,岸高通谷深。

入泉逃地煞,避世识天心。故路今犹在,可怜鲜足音。

、此地的“县城”传说

沿大樟溪两岸叫“埕”的地名特别多,有“汤埕”“埔埕”“格珵”“坂埕”“鹏埕”“白埕”“姜埕”“三斗埕”等。据当地人传言,汤埕还叫“县城”,说是当年选择县城驻地时,有如今的樟城、嵩口、埔埕、汤埕等地竞争,特别是埔埕、汤埕位于全县的地理中心,更是势在必得。争竞不下,最后官府确定以同等水量称重来定输赢,以重者胜,说明其地分量重,当得起县城的承载之任。结果樟城人士出千,用掺盐的办法使水增加重量而胜出。所以当地人至今还称去汤埕说是“去县城”。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作为县城,一般要与府城、省城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辐射力,还要讲究朝向[自然是坐北朝南为宜],讲究山川的环绕和围护。从而这几点来说,樟城作为永泰县的县城应该是最适宜的。

摄影:陈成才

所谓的“县城”之说,应该从张氏的迁徙说起。话说唐朝末年,有河南省固始县张睦举族追随王审知进军福建,建立闽王朝,其本人及儿孙们均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到王审知去世后,王子们为争夺王位而大相残杀,登位后的王延钧、王延翰又连续重用薛文杰等奸臣,弄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此时,张睦已去世,他的儿子们感到社会黑暗,毅然挂冠求隐。先是找到了梧桐镇的汤泉村和西林村,哥哥张膺居西林[青铜溪],弟弟张赓居汤泉村即今汤埕。张氏族谱里载,居未期年,因兄弟共同梦见金甲神人告诉他们,此地非你们久居之所,应该上溯四五十里,有一个桃花流水之境,才是你们发家兴族的家乡。于是,他们辗转再寻到月洲村定居下来。其实,可以猜想,膺赓二公是躲避官场倾轧而挂冠隐居,他们要找的安身立命之所,必须防备政敌的报复乃至追杀,而不论是汤泉还是西林,都处于大溪和交通要道,容易暴露行踪,所以才选择越远越安定的地方匿迹。

毕竟在这个地方居住了一年左右,且张赓是闽王朝的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长,位高权重,名声极大,所居住之处就叫“张赓之埕”,简称“赓埕”。“赓埕”在方言里与“县城”谐音,几乎无二至。这应该才是误汤埕为县城的原因。从另一方面说,假如在和平年代,这里确实是宜居宜家的好地方!

编辑:张凌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