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案:哮喘三案】
1.高某,男,7岁,2020年5月5日初诊。
病史:咳嗽伴气喘半年余,儿童医院诊断为哮喘,雾化布地奈德、可比特可缓解,停药反复。刻下:干咳,活动后气喘,时有干呕,食欲佳,身容易发荨麻疹,鼻塞,流清涕,易腹泻。
舌质淡,苔白根厚,脉沉滑,右偏盛。
方药:黄芪18g,党参9g,苍术9g, 陈皮6g
羌活6g, 白芷6g,升麻6g, 防风6g
炙麻黄6g,黄连3g,黄柏3g,款冬花9g
炙甘草6g 7剂,颗粒剂,冲服。
8月1日复诊:服上方1周,咳喘及荨麻疹均见好转,鼻塞喷嚏消失,当地守方再取7剂,药后诸症缓解停药。近因饮食、吹空调后咳喘再发,症状轻微,再寻中医治疗。
2.王某,女,2岁10个月,2020年7月10日初诊。
病史:咳嗽半年余,外院诊断为哮喘,曾口服顺尔宁、雾化布地奈德治疗,后因肺炎抗感染治疗,此后咳嗽反复迁延不愈,刻下:咳嗽,有痰不易咯出,气喘,鼻塞流涕,喷嚏,食欲差,大便稀。
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数。
方药:射干6g, 麻黄6g,炙紫菀6g, 炙冬花6g
法半夏6g,细辛2g,五味子6g, 炒白术9g
茯苓9g, 干姜3g, 南沙参9g,仙鹤草15g
前胡9g, 黄芩6g, 浙贝9g, 炙甘草6g
4剂,颗粒剂。
7月13日复诊:家长诉,咳减约2/3,喘消失,鼻塞喷嚏好转。上方去细辛,加枇杷叶6g。4剂。
7月17日三诊:偶咳,大便成形。初诊方去细辛、仙鹤草。4剂。
7月22日四诊:无咳喘,大便可,食欲可。处方:参苓白术散加枇杷叶。7剂。
3.陈某,男,48岁,2020年7月15日初诊。
病史:夜间喘闷时作10余天,曾查心电图、肺CT正常,后行肺功能、NO呼气试验检查,考虑为哮喘。刻下:胃脘胀满,口干苦,口臭,10天来每夜间喘闷均发,多在凌晨1:00左右,发作时喉中轻微哮鸣音,食欲可,二便正常。
舌质暗红,苔白厚,脉滑偏数。
方药:柴胡15g,黄芩10g,清半夏15g,炒枳壳10g
苏子10g,苏叶10g,茯苓15g, 厚朴10g
杏仁10g,生姜10g,甘草6g
5剂,颗粒剂,冲服。
7月20日复诊:服药2天后夜间喘闷发作减轻,昨夜喘闷已轻微,口臭除,晨起咽中粘痰。舌苔白,脉滑数。
守方加枇杷叶15g。7剂。
7月27日三诊:近1周来喘闷未作,胃胀、口干苦均不明显,守前方再服。
按语:哮喘,临床常见疾病,幼儿、成人均见,部分易合并过敏性鼻炎。
哮喘辨证,我个人认为需先明辨属外感还是内伤。明辨外感、内伤的意义,在于确定治则。中医治病大的原则,无论祛邪或是扶正,目的在于恢复人体自身气血阴阳和调。
属外感者,用药当以祛邪为主,可遵从六经辨证思路,属太阳夹寒饮者,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属太阳寒饮夹阳明热者,以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太阳寒饮虚化者,可以小青龙加附子。属少阳夹痰饮者,以小柴胡汤与半夏厚朴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射干麻黄汤、橘枳姜汤等合方。
属内伤者,用药当以扶正为主,可参照李东垣之法。属肺脾两虚者,可以用御寒汤加减。肺肾两者,可以用阳和汤加减。
外感可夹杂内伤,内伤亦常招致外感。张仲景治外感,有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正解表之法;李东垣治内伤,参芪术草之外,羌活、麻黄、柴胡、防风亦常参入。
外感、内伤之辨,不尽在于体质强弱、病程长短、发热高低、恶寒轻重、食量多寡、口渴与否,大便溏结,舌嫩或老,更需凭脉。高建忠教授读《内外伤辨惑论》一书,令人启发颇多。
案1因大便稀,舌质淡,右脉盛,辨证属内伤,以益气升阳为主,佐以疏风散寒除湿,御寒汤加减。
案2属虚实夹杂:寒饮化热未解,太阴肺脾已虚。以射干麻黄汤加前胡、黄芩、浙贝化饮清热,宣畅气机;四君子加仙鹤草益气健脾扶正。
案3患者体质壮实,脉滑有力,六经辨证属枢机不利,痰气交阻上逆。治从少阳为主,重在运转枢机,化痰降气,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