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滋养中国人心灵的源头活水?——从孔、孟、荀等人的阐述讲起

仁,出现在孔子之前,由孔子赋予全新的内涵而成为儒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学问道德,后由孟子、荀子等人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发挥,使其深入中国人的精神深处,滋养了无数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仁, 其核心含义是“广泛地爱人”,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内容,既适用于一个人,也适用于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攀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孔子说:“能实行这五项,就是有仁德了。”子张继续问:“请问是哪五项呢?”孔子回答:“稳重、宽厚、守信、勤敏、施惠。恭敬稳重,就不会受到侮慢;宽厚慈祥,就能够得到众人拥护;诚实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奋聪敏,就能够获得成功;广施恩惠,就能够更好地领导别人。”

颜渊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达到仁?”孔子回答:“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

颜渊又问:“老师,请问实行仁的要点有哪些?”

孔子回答:“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礼”是长期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并遵守的一整套礼仪规则。

另外一位学生仲弓也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道理。孔子教导:“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不会有怨恨的情绪,处理家事也从来没有任何怨言。”

学生司马牛生性急躁,很喜欢夸夸其谈,他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有针对性地说:“仁者,说话必须要慎重。”

有一次,孔子不无深意地对学生曾子说:“曾参呀,我所主张的'仁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彻始终的。”曾子会意地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老师主张的'仁道’,不过是'忠恕之道’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行'忠恕’就是行“仁”。

讲起“仁”来,孔子显然百谈不厌,能以此为中心,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谈出人生的道理来。

《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无法长久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能够安心于仁德之道,有智慧的人则可以运用仁德。”“一个人如果立志实行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去做坏事了。”“财富与地位,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式得到的,君子不会接受。贫穷与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然而,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式摆脱,君子也是不会实行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可能有君子之名呢?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最紧迫最流离困顿的时候,君子都要按照仁德的标准要求自己。”

《论语·子路》中,孔子则说:“内心刚毅坚忍、外表言行木讷的人,与'仁’非常接近。”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强调“仁”的重要性,说:“一个人如果不仁,那么,即使'礼’'乐’非常重要,又有什么用呢!”

此外,《论语》中“泛爱众而亲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样的句子,都是孔子关于“仁”的话题。在他的阐述与实践中,“仁”首先惠及了他的学生弟子,然后由其三千弟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践行“仁”的人,为人处事就有了内心的准则,也总是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仁”于是成为中国人修养的源头活水。

孟子像

孟子继孔子之后,全方位论述“仁”的思想并予以发展,并从提倡个人修养扩展到着重提倡“仁政”,谋求以“仁”来治理国家、造福人民。

孟子生活在暴政横行战乱不断的时代,他总希望通过对统治者的劝导,使统治者施行对百姓有益的政策,以救百姓于水火,进而达到天下太平。“仁”是他的哲学理念,“仁政”是他的政治追求,二者紧密相连。

孟子与梁惠王有一段对话。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统治魏国以来,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大儿子也牺牲了。西边与秦国作战,也屡战屡败,被迫将七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南边还要受到楚国的侮辱。我感到耻辱,希望能为死者洗刷此恨。老先生,您认为怎样才可做到呢?”

孟子回答:“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实行仁政而使天下归附。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降低赋税,让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锄草;年轻人一有闲暇,就修养自己的品德,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实守信。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服从上级,如此,即便他们只用木棍做武器,也能够抗击秦国、楚国的尖甲利器。”

孟子又说:“别的国家施行暴政,妨碍了百姓正常的生产,致使他们无法通过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被冻着、饿着,兄弟妻子纷纷离散,这样的国家,如果王去讨伐,哪一国会是王的对手呢?所以说;'仁者无敌’。王就不要疑虑了!”

孟子还在许多场合提到“仁”。他说:“仁”就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成功的基本要素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虽然有不施行仁政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情况,却没见过不施行仁政而得到天下的。

归结起来,孟子的“仁”与“仁政”,不外乎以“善”与“爱”对待一切,由自我推及旁人,由小我推及大我,由个人推及国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此治理天下,则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对孔子“仁”学有所发展的是,孟子不仅像孔子一样阐述了“仁”是什么,而且他还探究了“仁”的来源。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他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是“仁”产生的源头。他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同样,从一个人的善良天性推广到治理国家,就是要以仁爱为本。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强调社会秩序、等级关系,但孟子有其革命性的突破。他认为,通过个人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圣人。孟子更大胆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在他看来,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国王没有仁德,不以圣道为人民谋福利,他的政权就难以长久,人民起来杀掉他也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民本思想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喜欢,如此一来,“仁”的观念更容易由上层知识层普及到万众心中,孟子功不可没。

荀子像

荀子继孟子之后继续提倡“仁”,但他却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孟子所说的“仁之端”,他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相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形成的。

《荀子·性恶》以很长的篇幅论述人性本恶的道理,其中很有针对性地这样提到:“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够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真正认识人的本性,而且没有了解到本性与人为之间的区别。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不可能通过学习而获得,也不可能通过后天人为的努力而得到。礼义是圣人制定的,是人们通过学习而能够获得的,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而可以成就的。不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也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得到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叫作本性;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成就的,叫作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暖和,累了就想休息。但现在的人在饿了的情况下,如果看见长辈而不敢先吃饭,那是为了表示谦让;如果累了却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长辈进行劳动。儿子礼让父亲,弟弟谦让兄长,儿子代替父亲干活,弟弟代替兄长劳动,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人的本性和背离人的情欲的。然而这却是孝子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礼义的规章制度。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的行为。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恶’是十分清楚了,而'善’则是后天人为形成的。”由人性本恶出发,荀子更强调后天的学习,更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所以,他更提倡“衔辔之制”、“鞭策之威”、“造父之驭”,呼吁世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荀子比之于孟子,实际上是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述了“仁”的重要性。就像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一样,并不因二者的不同而使文学失去色彩。相反,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并存,是文学多彩魅力的不竭源泉。也可以这样讲,孟子思想是“仁学”中的理想主义,而荀子思想则是“仁学”中的现实主义。

荀子之后,“仁”的思想又在一代代思想家的继承与发扬中得到新的发展。汉代大儒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仁”与“智”结合起来讲,对“仁”进行了发挥。

宋代大儒程颢(1032—1085)则将“仁”与天地万物混为一体,加入了新的内容。

晚清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有感于国家病弱的现实,积极宣扬变法维新,探求变法的理论根据。他所撰之《仁学》,吸收了宋儒“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汲取了佛学、西学的一些哲学思想,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将当时假设的“以太”媒介传导的性质完全归结为“仁”,认为“仁是天地万物之源”,由此宣传“仁”心、慈悲心,宣传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民主思想。这显然又赋予“仁”以新的时代特色了。

那么,到了当下的时代,是否还需要从古时传下来的“仁”呢?当然需要,读者诸君不妨常体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在这个大数据的全球化时代,表面上大家都能随时获得很多的知识,比古人有更多便利条件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可是,如果你的心太浮躁了、没有根了,你还有多少幸福可言?而返回头来,重新体察、了解、力行这“仁”,飘摇不定的心灵也许还会稳定起来,充盈起来……这便有了方向,有了修养,方能自度度人,成就这一辈子!

(0)

相关推荐

  • 孟子的民本思想、修养方法

    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观念,影响深远.<孟子>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下作简要介绍. "梁惠王( ...

  • 儒家与道家的理想社会

    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诞生于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知识的大爆炸当中.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上到贵族下到平民都不知社会秩序应该如何重建,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一个混乱时期,于是,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学说 ...

  • 先秦儒学的特点及其核心内容

    先秦是儒学的形成期.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山建构者,正如前面所介绍的,他开创的礼仁一体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后世儒家学派最根本的思想原则.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思想在理论上贡献最突出的是以孟子为首 ...

  • “亚圣”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

  • 仁者无敌说

    儒家关于正义战争必胜的学说.儒家根据战争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仁义之师所向无敌.<周易·师第七>曾说:"师贞,丈人,吉无咎."贞,通正,即是说举兵 ...

  • 卡卡课堂免费公益课-滋养你心灵的英文课

    在特殊的疫情期间,希望这个课程 可以让呆在家中的你 摆脱无聊的状态 真正的可以 内视自我, 发现自我, 爱上自我, 坚定自我, 提升自我.

  • 别再欧式、美式、法式了,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豪宅!

    苔藓  近年来,随着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势不可当的姿态卷土重来,在现代生活中彰显出越来越大的魅力. 特别是融合了现代设计与理念的新中式风格,在褪去了传统中式的沉闷与繁琐后,变 ...

  • 新中式庭院美到骨子里 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院子

    导语:每个中国人内心,关于家的美好记忆都离不开一座有情感寄托的中式庭院.(来源: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传统中式庭院  早在商周中国就已经有了院落文化,发展至明清到达顶峰,面积大的包围建筑的叫做园林,面积 ...

  • 别再欧式、美式、法式了,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院子!

    我们在庭院园林景观等你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中式庭院营造禅宗的空灵.清远,是静穆.深邃.幽僻. 中式庭院景观以 ...

  • 这才是滋养灵魂的好画!

    111 关山月 黑牡丹 一组干干净净国画,净眼.净心.净神! 吴青霞 连年有余 黄幻吾 一轮新月晓光迟 娄师白 紫藤 谢稚柳 荷花 张大千 红叶小鸟 吴昌硕 桃花 齐白石 多子图 张大千 荷花 邹一桂 ...

  •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或者事去相处?选择能够滋养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或者事去相处?选择能够滋养自己心灵的人和事

  • 疫情当前你才知道,中国人的这个习惯,关键时刻能救命!

    你走全世界你会发现,中国人储蓄的习惯最普遍,储蓄的比例那是世界第一,所以外国人觉得很奇怪,你们收入又不多,怎么每家都有储蓄呢,你到西方去看,他们收入比我们多,但是每个人花光光还不够啊,他们都是寅吃卯粮 ...

  • 乡村别墅|这才是属于中国人的宅邸,禅式国风之美,只在园林庭院

    让乡村居住更美好 中国人,好山水,好万物之美 园林式庭院旨在山石草木 更能代表文人墨客的心境 给人带来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 这套中式合院,古色古香,继承了中式传统建筑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脊角高翘的屋顶 ...

  • 只有走出执念,心态才会平和,心灵才会自由

    人这一生,似乎只有遇到过一些难关.经历过一些磨难之后,才能够看清楚一些人.雪中送炭的人远比锦上添花的人,更值得珍惜:对待落井下石的人,则要毫不留情. 无论如何,对人对事都不可有执念,一旦困于执念里,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