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标签的人生阶段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没有标签的人,也是有很多标签的人。这是生活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或者对应“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些约定俗成的公式,太多类型。贴标签是人之常情,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基本都有固定的方向,比如外界匹配个体。但很多行为都能定义贴标签,心理暗示和精神胜利法两种不同性质的思维实验就是这样的概念。
单调贴标签比较无知或者幼稚,以及基于某种目的的临时使用手法而已。互联网底层受众最热衷的伪事业就是单调贴标签,将个体行为群体化,甚至扭曲事实将无关逻辑强行绑定到固定群体上,最终得到服务自己观点的素材,作用是为了发泄情绪。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标签的局限性。
成熟或者变老或者承担责任或者进阶和质变等,怎么描述都行,最大一项行为就是去标签化。自我贴标签的原理还是感性,这跟方法论这样的唯物主义科学观载体还是有巨大差别的。贴标签都是为自我认知社会任何动态做的准备而已,有着非常典型的不确定性。标签同时也是单方面下结论的反映,跟事实未必有太直接的联系。所以才有“人不可貌相”这样俗话产出。
以上更偏向对外解读,而本文的主题趋于自我认知。当一个人生阶段不再执行贴标签这样的选择,不意味着就要抛弃心理暗示,从而全盘随机。首先计划和目标会被确定,这是摆脱标签的关键。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本质上除了世界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为代表的不可知性,还有普通底层对于宏观使命把握程度的缺失。所以个体的目标会被迫矮化,更加匹配现实和自我现阶段极限,还经常需要让步。
这个时候,有价值的标签反而成为高级玩法。标签是无差别的,只是很多项目都没有太多意义,想要激活用途就需要有内容,不好到位从而特别费劲。更普遍的现象是,缺乏根据地生活着,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出不违和现实的参数,于是当事人将进入没有标签的人生。
个体会被工作绑定,在这个情景下付出大量对应生命基础的时间,换取世界通用本质即经济,并能够支持完善情感上的诸多建设工程。标签变得模糊,或者多样化,所以等于没有。行为不再独立于某个抽象概念,以对应具体规划的方式给出努力的效果。该安排最大的问题在于,具体可能导出不确定性,缺乏天赋和经验,容易吃亏,以及适得其反。
标签所覆盖的内容是庞大的,而本文更集中在狭义层面,且并非作为指导思想存在,是对现实阶段的描述——以及在兑现日常灵感。没有标签的人生阶段,也可以翻译成没有依赖标签的人生阶段。个体的潜意识里,有着更宏观的定位方式,还有现实提供的资本至少最小程度地满足基础需求。如果生活质量比底层更低,那在情绪上就要接受挑战了,不可避免跟现实的对立级别会膨胀,同时在缺乏外界支持的前提下更依赖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