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磕头拜年不是糟粕,每磕一个头,都有做人的道理!
万万没想到,今年讨论最热烈的是山东磕头拜年。
在我们山东人眼里,过年磕头拜年很正常呀,可是网上却吵得一塌糊涂,反对和厌恶的声音也很多。
甚至有些人还上升到文化糟粕高度进行批判,搞得人一头雾水。
上午围绕这个话题写了一篇文章,现在再具体谈谈自己磕头拜年的具体经历和感受。
网上发布的那些视频,凡是在室外野地一群群磕头的,那不叫拜年,准确地说是祭祖。
祭祖与拜年是两回事,祭祖是拜死去的人,拜年是拜活着的人,区别就这么简单。
我们家在村里是孤门独户,所谓孤门独户就是家族小,只有我爷爷这一支,其他老祖宗们或死或逃荒走了。
所以拜年的任务轻一点。
大年初一,我们还在睡懒觉的时候,父亲已经起床,放完鞭炮后到爷爷奶奶家去磕头拜年。
从爷爷奶奶家回来,父亲就完成任务。
大概从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开始,父亲就告诉我和弟弟,你们长大了,需要自己去拜年了。
我和弟弟起床后,母亲怕我们受凉,用开水泡一碗馓子逼我们吃掉,然后交代赶快去拜年。
我带着弟弟,先到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然后再到二叔、三叔家磕头拜年。
从二叔、三叔家出来,再到同村的大姑、三姑家磕头拜年。
父亲会特别交代,到三姑家多磕一个头,因为三姑的婆婆也得拜。
这几家拜完后,还有同村的姨姥娘家得去。
到姨姥娘家要磕4个头,包括给大舅、大舅妈的两个。
以上全部是自己家长辈或亲戚,除此之外,还有几家与父亲私交关系好的异姓叔伯需要拜年。
我反复叮嘱弟弟,看着我磕几个,她就磕几个。
临出门前,父母还专门交代,到别人家拜年,给什么都不能要。
其实,去异姓叔伯家拜年,他们也不会给啥东西。
就是有一年,去大姑家拜年,大姑父正在喝酒,说我们兄弟俩学习成绩非常好,一定要奖励压岁钱,给塞了点钱。
回家后遭到父母好一顿埋怨。
后来考上大学,我们家在村里地位上升,慢慢与一些人走得关系近点,就有人到家里给我父亲拜年。
这时父母就安排我们再到他们家里磕头拜年,算是从礼节上还过去。
如果别人到我们家磕头,我们没去他们家磕头,这是十分失礼的行为。
所以,有一年我们兄弟几个在外面过年都没回家,父亲干脆把大门锁上,不让别人来家里拜年。
过年出门拜年,确实也有显摆的功能。
最初是看人数,哪个家族的年轻人多,就觉得有面子。
后来从数量变质量,既要有人数优势,还得财大气粗,吃好穿好,要不然也抬不起头来。
我们家孤门独户,人数优势最劣,家境又一般,就只好竞争学业。
有一年去村里远房姑老爷家拜年,姑老爷羡慕地说,全村就你们兄弟们厉害,其他人都不行。
他说这话的原因,就是我和弟弟都考上了比较好的大学。
除了在村里拜年,初二到姥姥家也要磕头。
工作之后,回家过年的机会少了许多。
偶尔回去过年,仍然需要满村去磕头。
这时候再磕头,有些长辈就会过来拉一把,说白头发都有了,磕头就免了。
客气归客气,该怎么磕就怎么磕。
一则还父母的人情,二则保自己的本色。
如果自以为在外面混得好点,回家后洼着一口普通话,连拜年都不出门,会让人瞧不起,戳脊梁骨的。
其实,现在想想,拜年磕头也有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蕴藏其中。
比如,尊尊亲亲,到底先给谁磕头,后给谁磕头,磕几个头,这些讲究反映了人伦社会的基本次序,非常重要。
别人给你家拜年,你也要把礼数还过去,这也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东人的这些礼数,看着有些迂腐,可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忽略的东西。
包括现在国宴的坐次,都与山东人的酒场相差无二。
一切事情有了次序和规则,就有了遵循和规矩,就不会乱方寸、失章法。
这就是由磕头拜年想到的点点滴滴,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