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20古籍收藏市场供需新动向

2020年,各行各业都经历了重大考验,古籍市场也是如此。在面对重大考验的同时,2020年的古籍市场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笔者关注古籍拍卖和民间交易较多,也偶有市场参与经历,所以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本文所说的古籍,仅指普通形制的古籍,不包括敦煌遗书、佛教古籍、碑帖拓本、舆图、少数民族语文刻本、域外刻本等。在图书公藏机构的工作中,这些普通形制的古籍,又仅指书写、印刷于1912年之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但民间古籍收藏市场并没有严格依照这个标准,也没有受到书籍装帧形式的约束,因此我们谈论的普通古籍收藏也包含部分民国旧书。

供给侧:疫情加速了变化

回顾2020年的古籍收藏市场时,不可回避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单就古籍拍卖来说,市场在2020年夏末秋初才正式重新启动,但拍卖场外藏家间的转让却从没有停止,相反,上半年由于居家工作的常态,基于网络的信息互动更为频繁,藏家之间的转让交易行为也更为活跃,这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加速变化。
早在几年前,全国范围的网络交易开始风起云涌时,就有一种声音说,网络交易将给现场交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今我们却看到,网络交易一经形成便成潮流,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对此,作为古籍从业者、古籍爱好者,我们需要学习、跟进,拥抱变化。

中贸圣佳网拍截图

2020年疫情的出现,使得古籍市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由于交易的频次变得不确定,藏家对现场拍卖这一销售渠道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无论是拍卖会,还是其他聚集性的收藏交流活动,都随时可能因局部疫情被叫停,这尤其影响到了藏家通过拍卖公司进行藏品转让的积极性。通俗地说,为了提高周转效率,藏家给现场拍卖会送拍的积极性降低了。虽然古籍老藏家们对现场拍卖有深厚的感情,但现场拍卖征集的难度加大也是事实。不少藏家选择将藏品交由网拍转让或通过其他渠道转让。
二是交易的资源正在被多元化渠道稀释,藏家对网络拍卖渠道和现场拍卖之外的其他渠道更加重视。曾经在古籍拍卖业界处于“扛鼎地位”的数家拍卖公司,如今古籍场次的安排更像是一种组合搭配,表示其拍卖品种尚为齐全,但其古籍拍品的数量和质量相比以前有所缩水。这也表示可供交易的古籍藏品资源本身就在缩减。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进入了公藏机构后不会再重返市场,有的是因为一些民间藏家只进不出,更主要的是本就日益减少的古籍可交易资源还被多种渠道分流,大家对现场拍卖之外的其他渠道关注更多了。
北京荣宝2020秋拍现场
现场拍卖渠道也有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2020年,非常多的古籍拍卖会,一方面更加“抱团取暖”,如拍卖的时间、地点等都尽可能地集中、再集中。因为疫情,各地藏家在时间上“见缝插针”地出来参拍一次不容易,拍卖公司当然要寻求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拍卖公司加速了日常网络拍卖,这是2020年的新动向。虽然以前也有网络拍卖的形式,但2020年明显增多。只是,不同拍卖公司开展网络拍卖的效果参差不齐,那些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基于微信等平台运作娴熟的网络交易先行者们,在2020年渐入佳境,成效明显。甚至有的拍卖公司,干脆向外寻找已经成熟的网拍平台进行合作。这表示网络市场和疫情形势的双重影响之下,社会分工协作正在古籍圈生根发芽。
总之,多种形式地因势变化、寻求突破,都是必然趋势。2020年只是出现一些苗头,更大规模的新生事物,可能还在后头。但其实,疫情对于行业趋势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变化早已经开始发生,疫情,只是让全行业更加显著地看到了这些变化。
需求侧:古籍受众正在突破“小收藏圈”

当古籍市场供给侧发生变化的同时,需求方对古籍的渴求也在增强。由于疫情,很多以往的热心买家并没有出现在拍卖现场,他们的资金方面也有了变化——其在网络上增加着交易频次,但单一交易的资金额度却在减少。那么,市场对古籍的需求、持续购买力在哪里?在别处。这个“别处”,热衷古籍投资的人,都在找。
2020这一年,有的古籍投资者觉得日子不太好过。尤其是一些现场交易,本来就在网络交易的冲锋之下步履维艰,加上疫情的进一步影响,资金周转速度大大减缓。但总有一些业者,通过不断的反思、观察,适应看似窘迫的市场环境,反而渐入佳境,甚至有人以区区几个月的工作成果,超越了以往全年的业绩。这说明市场需求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弱,只是发生了变化。古籍的受众范围,正在突破“小收藏圈”,走向社会更广处。当下是比思路的时候,也是比耐力的时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