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京剧时怎样做到“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的真谛——腹式呼吸01

“丹田经络之气”,也就是腹式呼吸之气。只有掌握了腹式呼吸法,才能真正具养气状态,自然凝气于丹田,实现掌握“气沉丹田”的真谛。

腹式呼吸,是胎、婴儿生命本能的呼吸形式。能够自由行走的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采用这种呼吸方式。但在特殊情况上,如在睡眠、喝水不小心呛着等情况下,人就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即瞬间就会将食物或水从鼻腔里喷出来,以保护自身的安全。还有,人在大笑、搬重物需要猛用力时,也需要腹式呼吸。有一些特殊职业,如气功、武功练习者、技巧性发音工作者等,都需要练习腹式呼吸,以养成内外通达之气息。特别是技术性发音工作者,不论是什么专业、行当,都要采用这种腹式呼吸,才能获得“经络之气”生发的一气贯通之灵气。

腹式呼吸的基本程序,首先由“ 经络之气”也就是“丹田”的内气,结合吸入的外界清气,在体内由“经络之气”统帅,产生气源动力。这种真气,能量集中,有自控力量,直接作用于膈肌的“中心腱”,弹向最强的“ 核心”处自然形成稳定的气柱。这是气息能源向声波转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整个发音过程的一个气息势态的自行转折,这一步做好了,能量集束,能准确地冲击声带前! ' # 正确的发音工作区,声带协调振魂产生基音。这是由气息能量转化为信息能量的声波。声波流动过程的辐射与反辐射,引发本体头腔、胸腔共振,这一过程始终都是在“ 经络之气”坚实的支持下进行的。

演唱者在这种技术性发音过程中,鼻咽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鼻咽部可以说是难以开发又可以开发的技术性发音的“金声之矿”,除了声带发出声波需要“经络之气”以外,这又是一个更需要的“ 经络之气”开发声波与之产生共振的关键性部位。

这个部位具有最有利的解剖学位置。它位于头部近中区,与“经络之气”准确冲击声带正确发音工作区前1/3处产生的声波直接对应,当声波集束冲击喉咽管直冲鼻咽部时,声波束在此集中,辐射与反辐射效应在此特别强烈,从而激发头腔声音共鸣即脑后音共振,推动强化声波高位置辐射产生最好的音响力学效应。演唱者以此为中心,按意愿需要使声波向四面八方进行连锁辐射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头腔及相关所有腔体共鸣潜能,达到扩大发音空间、腔体全面自然共振的神奇效果。

与此同时,这种做法会给声音加上许多美妙的成分,即通过共鸣腔体使之成为声音的“ 化妆师”,将声音过滤、净化、美化,扩大音量,增强韵律,使演唱声音结实、集中、有穿透力,效果十分明显。这是“经络之气”贯通声腔产生演唱特色的又一神奇功能。

鼻咽部这座“金声之矿”,不管演唱的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它都是声波最集中交汇的部位,也是向高空间声波辐射的必经之路。鼻咽部声波共振,这与动力气息能量来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人们用真气去努力加以开发。而腹式呼吸及与之相关的“丹田经络之气”,就是开发鼻咽部的“金钥匙”。

如何做到自然贯通的“ 腹式呼吸”?笔者认为体验腹式呼吸应从练习吹口哨开始,但初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吹口哨,其最终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用口腔气息吹口哨,这样气息靠上,离振动体嘴唇最近,从而可以鼓着腮使劲吹。由于气息太靠上,口腔内气压强,气柱不集中,急于排出冲击振动体,从而使嘴唇开缝面积较大,结果面部肌肉虽然大多参与了“统一行动”,但口哨也吹不响。

二是采用胸式呼吸方法吹口哨。这种做法是当要吹口哨时,立即意识到在扎腰带处向外扩张一点,作为吹口哨的气息支持。这个位置是膈肌呼吸运动的工作区,上下浮动的范围较大,向四周扩张面广,气散不集中,“中心腱”有力用不上,缺乏“丹田”“经络之气”的支持,结果口哨也吹不饱满,或勉强吹响,但很难听。

三是采用腹式呼吸方法吹口哨。这就是“ 气沉丹田”,由腹部丹田气贯通胸腔之气,实现胸腹一气联通。具体说,当有人想吹口哨时,嘴唇一收,舌头一卷,还没有开始吹的瞬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丹田”处部分腹肌微微收缩,自然协调推动膈肌收缩。“经络之气”推动“中心腱”核心区,能量束集中上升送气,气源集中、有力。细微的能量束,缓慢地通过气管通道,穿越声带工作区,进入口腔。由于气源深远,上下贯通,口腔气息能源集中而不膨胀,也不急于排出细微能量束,从而就可以穿过嘴唇小缝,磨擦嘴唇产生声波,口哨吹响。

可见,吹口哨的人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需要刻意掌握一定的“技巧”,而只是一种生理本能气息的体验。由于这种生理本能符合自然规律,反而比那种刻意追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练腹式呼吸的最简单办法是将“气沉丹田·声贯顶”的发音关系“倒过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头腔共鸣的有机目的性。演唱者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和个性化音声特点、艺术作品要求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头部声波辐射空间,这样“气”就自然逼到下“丹田”,声音共鸣先上去,所需气息变稳变深,于是气就下来了,很快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自然规律。

其他技巧性发音均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随意移动声波辐射空间,这样就很快改变了演唱者使用胸式呼吸的发音习惯,将呼吸支持点逼到下“丹田”,充足的丹田气开启艺术家的嗓音活力,使发音既省力又收放自如,还能预防和治疗各种运动性嗓音疾病,还可以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扩展嗓音,实现神奇的音质及音域空间释放。

艺术演唱,气沉丹田,以丹田真气贯串发音机能为和谐共振。而艺术家体验到头腔声音共振,逼着真气下沉,唯真气下沉于丹田是产生声波的基础。翻过来说,“气”又受真声互动引导,声在上,气跟随支持,声当先头,气是后盾,声到哪里,气就“支持”到哪里。

声音上去,气下来,反过来,气上去,声音下来,这是艺术家发音本能中对立统一矛盾体的自然互动规律,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演唱发音规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