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感知标准
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在喝到那口“标准汤感”之前,大部分人对于“标准开汤理论”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任凭你用语言文字怎样去描述。而当下能喝到那口“对的茶汤”的人,毕竟少数。
这必然限制了“标准开汤理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好在我具备从消极中去发现积极因素的能力,—— 所以我在想,“这没准儿是件好事 … … ”
至少他们要专程而来才可能喝到,所以他们一定是爱茶的;他们也一定是对“空山茶话”的文章有过关注,并对其中的某些观点有过思考,甚至于还有疑问,才会专程而来,所以一定会直奔主题,而没工夫扯淡;有心者往往还自带茶品而来,并且会主动要求自己先泡一道,再期待我的“标准开汤”,而这种对比体验,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是具有“颠覆性”的。
有了以上这几点,自然也就保证了我的客群质量,所以我也就不再去纠结于如何提升推广效率了,—— 慢点儿走,脚下更踏实。
但我还是禁不住去思考为什么在感受到之前,人们对“标准开汤”会有错误理解,—— 认为“标准开汤”是将投茶量、水温、坐杯时间等等,一 一 定量标准化的产物,如投茶比例1:20,水温95℃,洗茶一到两遍,第一水坐杯15秒,第二水坐杯25秒 … …,诸如此类。
而当他真正喝到那道茶汤之后,他才会忽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标准,其实是汤感的标准,是滋味的标准,是“感知标准”—— 我们将特定茶款当下阶段所能呈现出的最佳汤感表现称之为该款茶品当下阶段的“标准汤感”。
爱抬杠的朋友可能又要跟我摆持了:“你是怎么确定最佳汤感的?你没考虑到个体差异吗?”
好吧,基于人类漫长发展过程的一致性以及全人类DNA基本相同的事实上,我们有理由推断除极个别先天味觉、嗅觉迟钝,与烟酒刺激及衰老所导致的味觉、嗅觉部分退化外,大部分人在这方面的感知标准还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我基于本能判断这口茶汤滋味最佳时,十有八九你也会这么认为。而不了解这一点的人则会更多的去夸大“个体差异性”。
明白了吧,我们所谓的“标准”,是基于感知层面的标准,而非一个定量化的数据规范。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会针对不同茶款的各自特点,在开汤过程中去调控各个细节以期实现其最佳汤感的呈现。甚至于你会发现我在连续两次开汤同一款茶时都会有微调,因为毕竟没有两道完全一样的茶么。
—— 好了,我知道你还有问题,但在你喝到那口“对的茶汤”之前,我不会再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 … …
感知标准,一定是对标那个“上限”。就好比吊炉烤鸭你一定是拿“全聚德”的味道做标准,而焖炉烤鸭也一定是对标“便宜坊”的。这也是我们将当下阶段的最佳汤感定义为“标准汤感”的原因,而呈现“标准汤感”的开汤方式自然也就是“标准开汤”喽。
所以了解了这些,你也就知道可以跟我聊什么了,—— 聊什么呢?聊滋味,聊汤感表现,聊体感,聊这口茶汤所带给你愉悦体验 … …
总之,聊感知。
好了,就说到这儿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