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讲伤寒论条文14桂枝加葛根汤(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8162659
懒人听书:http://www.lrts.me/sound/1055059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jiankang/10903593/61205173

再说生姜,生姜是热药。在桂枝汤里面,稍微偏于阴的药是芍药和大枣,偏于阳的药是桂枝和生姜。桂枝、生姜都是性热,味辛。生姜更是辛辣,有很强的生发力,还有去水的作用,因为它的生发力可以把胃的水给散掉,所以生姜也常用来治胃中的水。当人的胃中有寒或 者水的时候,水气就会上逆,水气上逆其中一个症状就是恶心,这个恶心用生姜可以除,所以生姜有止呕的作用。

说到止呕咱们再提一下桂枝,桂枝常用来治气上冲。桂枝治的气上冲,实际上指的是寒气上冲,不管这人感觉到、感觉不到寒,也是寒气上冲,加上热药把寒一中和,人就感觉不到上冲了。其实并不是真的上冲,只是上升的时候阳气不够,就让人有一种不适的感觉,感觉气好像在往上冲。

阴阳和合的气上行、生发起来,人不会有感觉。只有阴阳不合的时候,或者上来这股气阳气太盛,偏热,人也会有上冲感;或者津液上来了,但是阳气上来的不够,也可能会有上冲感。桂枝治上逆指的是升上来的阳气、热量不够,于是感觉到气上冲。

芍药能把药力往少腹引,所以芍药也常用来治少腹疼。血、气引到少腹,少腹因为虚而造成的痛,就会得到改善。当然必须是因为虚造成的痛,不是其他的痛,实痛不行。

说到止疼,生姜也有一些止疼的作用。比如有胃寒的那种痛,胃总是隐隐约约、丝丝拉拉的疼,就可以每天早晨起来吃两片或者三片姜。晚上不能吃姜,一般不是救急的阳药都不在晚上吃,吃了会打扰阳气的回藏。轻的失眠睡不着,或者睡着之后烦躁等,都是因为晚上吃阳药造成的。一句话:不是急症晚上不吃阳药,姜(生姜、干姜)、附(附子)、桂(桂枝)、吴茱萸这类的药。早晨吃两片生姜,做为养生是非常好的,可以治胃寒。有的人因为胃寒老长青春痘,这就是挺好的治法。上节课讲到运转中焦的时候,生姜也能使中气上升。

再说炙甘草,炙甘草就是甘草用蜜裹上之后在火上炒得略微发糊。略微发糊有苦味,苦入心。苦味入心,甜味入脾,五味入五脏。甘草本来是甜的,加上蜂蜜之后更甜,所以肯定入脾,脾为中土。再炒糊一点就有苦味,所以炙甘草有轻微入心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是很微弱的。

甘草这味药生长在沙漠,生长在沙漠的药,本身就有极强的抗旱、固水的能力,它得把水保留在自己体内才能在沙漠里活下去。所以天地万物一体。圣人远观诸物,近取诸身。万物为一体,万物是相应的。甘草这种固水的能力,人吃下去也能固水、固土,固土里的水,就是中焦的津液。

在桂枝汤里面,加炙甘草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焦被发虚。因为在表的津液需要不断的从中焦补上去,所以用炙甘草固守中焦,补中焦的津液。

炙甘草还有一个最常用的功用就是它能缓(甘缓),就是令气血运行的速度变慢。那么就会有这么个问题:如果这人本身就是湿性体质,用炙甘草时必须斟酌,因为有可能会使他的湿加重。炙甘草能固水又能甘缓,又补了水又让气血运行变慢,那可不就是湿气就更重。而甘草的这种缓性也常用来治湿,为什么呢?因为湿性也是缓滞之像,药力的速度太快,湿还没来得及去掉,所以这时候反倒加一些让药劲变缓的办法。

所以在伤寒论的条文中,会看到治湿或者治饮的方子中加甘草。同样基于这个道理,如果要快速祛水、猛药祛水的时候,就不要加甘草。一边要快速地祛,一边让缓下来,就好比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所以后世有甘草畏甘遂这样的说法。甘遂是攻水的猛剂,拿甘草固着它,这就矛盾了。

关于十八反、十八畏这些被后世认为铁律的东西,其实是很肤浅的,是因为老师傅怕小徒弟把人治死,生生订了一些规矩。如果理法通达,可以不必在意。别把它当定律,会束缚手脚。还不具备临床能力的时候,就不要去治病。看不懂的病情就不要轻易去治,反之辩证通达,看的明白,该怎么治就怎么治,何必管十八反。你的治法、方药不违背医理、不违背常识。所以十八反,就把它理解成老师傅出于爱护的原因,给徒弟弄的安全帽、安全绳。但是这个安全绳现在已经成了后世的紧箍咒。

大枣。大枣皮是红色,肉是黄色,肉质厚,这个象就特别像是人的胃,胃也是肉质很厚的一个器官。大枣可以补中土肉质里面的水份,所以大枣也是固津液的药。大枣跟炙甘草在固津液方面有类似的功能,但两者有一个极为不同的地方是大枣是红色的,所以它有补血的作用。并不是大枣直接就能补血,它只是给补血打一个基础。因为血液的生成必须得有津液、食物中的营养,加以阳气运化,有了这些作为能量和原料之后,藏腑运行(主要靠小肠加工)把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大枣在这整个功能里面起什么作用呢?就是给人的造血提供津液基础,所以这人血虚的话,不是说吃了枣就一定能把血补起来,它必须是血虚还有津液不足的时候,这时候把津液补上就有助于补血。如果正好是因为津液不足而导致的血虚,吃点大枣就能把血补起来。但是血虚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绝不就这一种原因,所以也绝不是一看血虚,或者西医说贫血,吃枣就能解决。

枣味甘,味甘就有厚重、缓制的作用。所以脾胃阳气不足的人,大枣吃多了,会让人郁堵,容易造成比如腹满、肚子胀之类的毛病。所以任何一味药,不是简简单单的看着好就能多吃,得用对地方。

同样是这些药、这些方子,看几年伤寒论的人,就都知道这些方子。能不能用这些方子治病,就需要在理论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在于理论和方法不断的深入理解,而深入理解的重要方法就是要理法方药彼此促进着学习,一开始的时候偏于理,听到第三遍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方和药。第三遍或第四遍之后可以广学诸家长处,那个时候理论能促进方剂的理解,方剂的理解能促进理论的理解,彼此助长,就算入门了。

葛根,葛根这药已经说过,它可以把中焦的津液提取到上焦,把中焦的津液提升到表,所以它能提津液,有提升的作用。前提是中焦津液不亏,如果中焦津液已经亏了,表还亏了,用葛根就无效。那个时候可以用一些补中焦津液的,比如再加一些山药,山药可以很好的补中焦的津液,以怀山药最好,当然怀山药可能不好买。那就用一般的山药,也会有作用。补中焦津液的时候,用大枣、山药、炙甘草这些药。

同样是项背强几几,肌肉发硬,有的用葛根治,有的用栝蒌根治。用栝蒌根治的时候,热结更严重。

学到现在,桂枝汤和桂枝汤的一个变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里面五味药加一味葛根,一共六味药。宋本伤寒论里面,桂枝加葛根汤的方子写错了,是葛根汤的方子。这就是传抄中的错误,但是后世刻意把这种错误保留下来,来表示一种尊古的态度,明知是错的也不改,后面加一个注解:这点不对,或者怀疑等等。

再说几句有关中医术语的问题。中国文化是大而化之的文化,从整体宏观去研究世界的这么一套传承,所以它的细致性、精确性确实是差一些。比如医家,经常是一字多义,多义一字。这个词或者字在这个语境下什么意思?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知道,换个地方又是别的意思。可是咱们都是科学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这就导致咱们看古文化的时候,会有些障碍,所以不得不对一些广义的术语做一些狭义化的定义。要都用广义的话,我说的意思,别人听着可能是另外的理解。其实很多中医内部的争执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ont>说一下“补”这个概念。老百姓或者初学中医,一听“补”,往往会误解为:把少的给增多,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咱们说的“补”,指的是固摄、收敛,这个力量称之为补。固摄气就叫补气,比如要固摄气、补气,人参是最好的药,可以把气补固到五脏的根本,其他的药很难达到这个药效。前辈医家可怜穷人吃不起人参,拿黄芪和五味子用防风炮制一下,能够模拟人参的效果,但是肯定比人参差很多。

再比如甘草,可以把津液固摄起来,这个咱们称之为补。这是补的最核心定义,还有衍生的定义,比如刚才说葛根和栝蒌根可以补上焦、补肌肉里的津液。这个补更明确的含义是调拨的意思。可以把津液调拨到少的地方去,它并没有使人整体的津液变多;也不是固摄的方法让津液变多,在某个地方津液积累。健康的津液应该是生长收藏,全身由里而外,由外而里能够通畅的运行,又不缺乏,这是正常的状态。如果让津液在某个地方停留,那就是病。气在某个地方一停留,那也是病,会郁住。津液在某个地方停留会产生湿或者饮。大致这么说一下。总体来说,要体会某个词含义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

咱们不可能把所有古籍里的广义词狭义化,真这么做,有可能反而会造成他人的理解困难。咱们只需要把握住一个核心理念,无论是气、血、津液。

健康的状态首先是不能亏虚,其次是能够正常的运到全身。有时候局部的亏虚,只是调拨不过来,或者因为阻滞,就像是堵车,这个时候要把阻滞的东西散开,津液就运过来了。或者调拨力量不够,就需要增加生长收藏运化、通达的力量。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感冒流鼻涕,痰涕特别多,一边流清鼻涕,量特别多,几天之后反而会出现鼻子、嘴发干,明明是一直流清鼻涕,可是还觉得鼻子里发干,这就是咱们刚才说的道理:他的津液都变成鼻涕或者痰了,不能正常的滋润人体器官,所以会干。这样的例子很多,还有的人拉稀,拉的鼻子干、口干或者皮肤干燥,这也是因为津液在某个地方太多了,或者因为邪气的原因,不断的丧失津液,津液不能正常的运输到该去的地方而出现的干燥之症。所以不要看到干燥的第一反应就是补津液、固摄津液,百合、地黄都用,不要这样。而要看是不是因为没运输到,或者运输过程中受阻滞。有很多痰湿、水饮阻滞津液而造成的干燥之症。

痰湿之气阻滞之后,也有可能化热,这是气被阻滞住了,郁而化热。像这种局部的虚像都是假虚,他是因为邪气实而造成的正气输布不利,所以治法在攻,把邪气攻掉,正气自然恢复。这就是所谓:攻即是补的意思。

在咱们这行有很多拗口的说法。还有补即是攻的说法,比如某一脏,以脾胃举例,脾胃气虚了,脾主运化,运化不利。运输不利就有可能在某一个地方瘀滞,治这种瘀滞,表面是实,实际上背后有个虚,那就必须把脾给补足,才能有运化之力,所以这时候又是补即是攻。

当局部的脾气虚,用人参或者黄芪加强之后,运化力一恢复,实证就能去掉了。如果实的太厉害,郁结的太堵,还得再用点攻实的药。大原则就是:没有虚像就不去补,老补就会造成瘀滞。有虚才补,有实才攻。区别也只在补哪里、攻哪里,或者哪里是虚的,哪里是实的。咱们称之为病位、病气。

虚实的把握,把握哪虚、哪实,什么气虚,什么气实。因为只有把虚实理清楚了,才能理清楚哪是正,哪是邪,弄清楚正邪,才不至于打到自己人。麻黄汤证的发烧,这个热是自己人,如果退热,那就是帮着敌人打自己人。越婢汤的热是敌人、是邪气,那就得攻掉。理中汤证或者补中益气汤证的发烧,是因为中气虚才发烧的,这时候你要帮的自己人是气,把气给弄足了。只要正邪敌我捋清楚了,哪怕是辨病位辨的不是很精准,药下去也会有明确的疗效。虚假的疗效就是帮着邪气打败正气,症状也能消失,那不是病好,是往更重里传遍了。症状其实就是正邪相战的反应,其中有一方实力不济停战,症状就会消失或减弱。这种例子咱们后面会反复提及,至关重要的概念会反复提到。

最后,咱们再总结一下方证运用,脉浮、发热、汗出、恶寒,就是桂枝汤症。之所以要说脉浮是跟少阴病的脉沉相鉴别,如果脉沉、发热、汗出、恶寒,那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者四逆汤加人参证。之所以要说汗出,那是跟麻黄汤的无汗相鉴别,脉浮、发热、无汗、恶寒,这是麻黄汤的方证。之所以要说恶寒怕冷,是要跟外感温热邪气相鉴别,如果外感温邪、热邪,那么不恶寒反恶热,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发热,是正气发动化为正气的热而造成的发热,外感温热邪气发热的热是邪气发动邪气的热,是要清掉的热。正气发动的热不能清掉,还要去帮助他,联系第六条讲的太阳温病去加以理解。

桂枝汤之所以加葛根,是因为有项背强几几这个症状,因为还有汗,所以用葛根,如果无汗了代表津液已经耗散的更为严重了,那么热结就会更为严重,那时候用的是桂枝汤加栝蒌根,栝蒌根就是天花粉。如果是介于有汗和无汗之间,有时有汗、有时无汗,说无汗又有点,说有汗又不多,稍微有点干,那就葛根和栝蒌根一块用,栝蒌根与葛根的区别就是栝蒌根能开热结,能开痰湿之结,而葛根没有开结的作用,至于提升津液,葛根优于栝蒌根,栝蒌根的运用条文后面会提到。

明白了理,又记住了方证的症药规律,你学一个就会用一个。没学的,辩证辩不清楚的就先不要治,当理论、诊断技术、方剂方药运用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发现那些病你都看得懂,都能诊断的出来,也能开出方子,一出手就是好大夫,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慢慢培养经验。经验是从有到优的一个过程,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果说中医的学习主要靠经验,从无到有,从不会治病到会治病,那得错治多少人,那得把人当做试验品。真要是靠经验培养中医,那每个培养的医生都是血淋淋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咱们说,中医的培养和学习,理论为先,有了理论,从而指导诊法和治法。理、诊治三者兼备之后,经验可以提升效率,大家会终成名医。

(0)

相关推荐

  •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

    交易担保 喜马拉雅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 Mini Program 详细解读请听喜马拉雅音频 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证,证据也. 第一.人体如何排病的证据.何种邪气影响人体排病,是湿热.水饮或瘀血,人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六)

    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到,首先葛根,麻黄和桂枝,麻黄的质很轻,走表,如果单味麻黄是不会走到皮肤表面的,只吃一味麻黄是不会流汗的,所以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最后才到皮肤表面,这样才会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五)

    我们来看看葛根汤的方剂组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七味药组成,我们把葛根,麻黄去掉,就是一个纯粹的桂枝汤,加一味葛根,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在加一味麻黄就变成了葛根汤了,简单的说,葛 ...

  • 淼讲伤寒论条文14桂枝加葛根汤(上)

    2018-08-03 14:06 整体观中医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关注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 ...

  • 郝万山讲《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证

    大家好,我们接着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我们谈的第一个方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 ...

  • 淼讲伤寒论条文31葛根汤

    三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 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组成:葛根.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功效: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主治:太阳中风经气不利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项背 ...

  • 淼讲伤寒论条文37太阳转少阳并病

    2018-10-20 12:00阅读:375 三七.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痰饮咳嗽病(十一)

    2018-11-17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内容涵盖极广,其中很多条文在之前的课程已经提到过,本节再做一番总结. 我今天嗓子有点不舒服,说话的声音有明显的发泡音,并且暗哑.这种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黄汗(十)

    另外咱们提到了还有两张方子可以治黄汗:防己黄芪汤和防己茯苓汤,那么临床运用怎么区分?核心就是看津液是否亏的厉害.如果津液亏的不厉害,就可以考虑用防己黄芪汤或者防己茯苓汤.这两张方子主证上的区别就是皮肤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黄汗(九)

    2018-11-13 12:00 整体观中医 逐条讲解伤寒论,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显著提高临床实力 接着讲黄汗.黄汗一证的病机是体表排毒能力差,浊物停留的原因.浊物停留的原因则是在体表的阳气虚,同时津液 ...

  • 淼讲伤寒论条文40~41水气病淋病(七)

    2018-11-09 12:00阅读:388 此文音频地址: 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channels/228415/programs/9582242 懒人听书:h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