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广大父母们都习惯了逆风而行,然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储殷教授喊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回到自己曾经的应试教育时代。”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减负盛行的势头下,对很多平凡的家庭来说,其实反而是增负。孩子随随便便报一项特长课父母们都要紧一紧裤腰带,相比之下应试教育似乎真的更适合普通家庭。当然不是说素质教育不好,素质教育具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将孩子从分数的裹挟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全面发展,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家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条件,能够给孩子提供学习琴棋书画等爱好的资源。
然而实际上大多数家庭没有这样的条件,在高昂的培训费面前只能干着急。
而减负带来的后果是,有着良好经济条件的家庭在孩子结束学校的课业以后,继续聘请优质的老师对孩子进行辅导,学习更多的内容;条件次一点的让孩子去上小辅导班;再次一点的上辅导大班;而没有条件承担课外学习经费的家庭只能散养孩子,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孩子和孩子的差距就拉开了,最终走向阶级的固化。所以说,素质教育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实际上就是一场灾难。
而应试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这种差距,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师资条件之下,每个人孩子学习的机会,获得成就的机会都是相对平等的。可是减负、素质教育却让仅存的优势大大削减。
其实素质教育的弊端在他国早有显现。例如我们人人都以为学习压力极小的美国。哈佛校友曾敏敏曾写道:“不可否认,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确压力很小,但事实上美国精英阶层教育中,学习可能并没有家长们想的那么轻松。”美国的教育经费,有相当大的比例直接来源于房产税。而房产税是按照房屋价值缴纳的,因此高档社区的房产税要比穷人普通社区的高很多。相应的高档社区的教育经费要比穷人社区的教育经费高很多,教学条件自然存在着云泥之别。
所以说中下层的父母们了千万不要被眼前的轻松蒙蔽了双眼,而耽误了孩子终身的前途。
不要一说应试教育就觉得孩子的创造力被抹杀了,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谈何创造。学习虽然苦点,但教育注定是艰难且痛苦的,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孩子今天吃点苦,能让以后的路好走一点,为什么不呢?成年人的人生没有退路,孩子的人生一样没有退路。一个快乐无比的童年,的确快乐,可未来还会一直快乐吗?孩子若将来生活的不如意,难道真的不会怪罪父母当初为什么不监督自己好好学习吗?
每一个孩子的成就里都包含着父母的心血,那些但凡有点成就的人,哪一个早期没经历过孤寂的求学之路。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智力,更是父母的格局,趁还来得及给自己的孩子多一点谋划。
竞争,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则,每个人都无法从中逃脱,既然逃不过就要学会应对,试着从中寻求生之道,勿要盲目地崇拜素质教育。一项教育科研实验《丹麦9年级z班和中国初三13班》,从中丹两国的学生中挑选数名资质差不多的学生,从阅读、数学、英语、团队协作、创新等方面进行测评比较,很多人觉得中国学生也就在数学上可以胜过丹麦学生。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孩子只在英语这一项输给了具有先天母语优势的丹麦孩子。
所以盲目地批判应试教育是不理智的,很多人总是习惯于将实际能力和书本知识割裂开来。但事实上,一个人的能力本就是以广播的知识为前提,在坚实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资格、有底气去谈创造、创新。
不要藐视埋头苦读,某种程度上那是普通的你我,实现人生繁华的唯一通道。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参考资料:La Guardia, J. G. (2009). Developing who I a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identi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4(2), 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