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里,日本动画是进步还是退步?
这可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阶段性,还是会拿出来说。最近很多会看到一些言论,例如“现在看日漫还不如看国漫,XXX好看得很,日漫清一色轻改无聊的一批”等等云云,至于日本动画是不是比不过国产动画,这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我们暂且不谈,只说日本动画本身来比。
确实印象中,10年前经典的日本动画要比现在多不少,不得不承认日本动画的发展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商业化达到巅峰的时期(其实当时也并不是巅峰,只是作品的认可度到达了巅峰,如今日本动画的商业规模依然在扩大,这是有数据可以证实的),之后就可能走向一个稳定发展或者是下滑的时期,因此巅峰时期,现象级的作品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诞生。(其实国产动画也是如此,在一个极速成长期,好作品层出不穷,令一批观众印象深刻,高度认可),但好不好也不是我说的的算,也不是你说的算,而要大家说得算,于是评分数据,开始变成很多人来确立“好作品”的依据。
在评分方面,国内有两个比较有参考意思的模型,一个是bangumi,代表了核心观众群,一个是豆瓣,代表了大众观众群,两个评分合起来打个平均分,变成了某种判断作品在国内观众眼中评价的标准。
有UP主做过2010-2020年10年里,bangumi和豆瓣评价平均分的总RANK。
这个RANK中,也并不是全部都集中在2015年之前的作品里,也会出现2017年往后,甚至近2年的作品,这个RANK分布可以说是比较均匀的,并没有因为一些“神作”而就评价极高,可能在小众爱好者里,一些作品难以代替,例如《CLANNAD》、《魔法少女小圆》,又或者是《Fate/ZERO》,但跟《進撃の巨人》、《银魂》这样更加大众化的作品来比,又会显得过于硬核……
然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一个评分网站受众是多是少,评价标准是苛刻还是宽松,不同时代产生的作品总量不同,受众年龄层不同,不同时代受众本身也不同,那么评分的意义其实只是一个作品趋向,而难以成为“共识”。
举个例子,假设2000年,全日本一年只有50部电视动画诞生,2020年一年能有200部动画诞生,那么哪怕评价标准完全一致,受众也完全还是同一批人,2020年作品的评价降低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产量上去了,质量下降的可能就会更高,你只需要做好一部动画,和需要做好5部动画,难度肯定是不同的。连其他标准都假设被锁定,单独是产量增加,都可能影响评价,更别说所有的变量都在改变,再用一个分数去评价不同年代的作品更好这件事了。因为观众本身就在改变。
你想想,你还在看《灌篮高手》的年代,听个电台广播可能都是非常有趣的娱乐,当时选择就是这么少……所以《灌篮高手》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但现在呢?谁还听广播,别说广播、动画了,只要打开手机,一个下午都可以给打发掉,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自媒体平台、UP主的内容、短视频,这些多元的媒体丰满了人们的生活,现在的孩子谁还特意去看动画?动画早已经不是孩子们唯一的娱乐方式,除非有特别特别出圈的作品诞生,谁有会真正留意日本动画是在进步,还是退步?当他们想起来关注日本动画的动向,却发现再也没有《進撃の巨人》这样的作品诞生的时候,自然会来一句,“日本动画还不如10年前”,或者“日本动画还不如国产动画”。
只有我这种每季度都会追20部番剧的动画UP主,会对比不同动画的画质、作画、演出,剧情、节奏,去拿现在的作品和老作品去比较,才发现日本的动画根本是在不断进步的。
《鬼灭之刃》和《咒术回战》刷新了同类作品制作的天花板……《无职转生》告诉我异世界轻改一样可以做得非常写实和有态度,《小林家的龙女仆S》告诉我一家动画公司遭遇灭顶之灾照样可以傲视群雄……《BEASTARS》和《宝石之国》改变了我对三渲二动画的看法,《MEGALOBOX》告诉我什么叫做“做旧如旧”。
《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告诉我10年后的校园恋爱依然可以这么多彩,《奇巧计程车》、《烟草》告诉我制作再简单也不影响它被称作为“神作”,《别对映像研出手》告诉我,原来动画,是这么的有趣和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毫无疑问,日本动画是在进步的。那些否定论的人真的有好好看每一部新番,去倾听新番诉说的故事,去观察作画带来的美感,去感受演出带来的魅力?满大街的轻改还不是因为观众自己的审美掉线,原作大卖,才有了让这些被吐槽成“厕纸”的作品大肆发行的机会?今年4月我新番真的看得特别爽快,开心,真不觉得日本动画有所谓的“退步”,而仔细想想自己心中的几个“第一”,也并不属于那个2015年之前的几年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