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襄先生
想写一篇关于高公汉襄先生的文章已经多年了,迟未动笔,在于我一直觉得没有把握,怕写不好,不能写出先生的睿智和夕晖如炬,引得同仁惋惜。而今,先生已是九十六岁高寿,依然脑清目明,我多次催促自己还是写一写吧,也算对自己一个交代。
直接写成汉襄先生其实是很不敬的,怎么都应该尊为高公或者汉公,因为老先生是我的前辈专家领导,近百岁的仁者。之所以用汉襄先生,是因为在十多年前他与我博客聊天时用的网名是翰翔先森,他说是女儿为他取的,谐音汉襄先生。我觉得很好,很有内涵,很有意思,很有叫人想象的空间。而且,我一直认为,尽管现在先生泛滥,但于我真能称为先生者,应是受人敬仰的有大学识的儒者,而先生即是。所以,此文还是称汉襄先生更为尊敬。
初见先生已是四十多年前了。
上世纪70年代毕业分配到单位,研究室第一次开会,一个干净清瘦神采奕奕的长者做报告。主任介绍这是高汉襄副主任,刚从阿尔巴尼亚回来,报告内容为在阿国的工作情况。
那时候中国人的出国机会是极少的,用凤毛麟角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国家派出的专家,先生的介绍使我刚参加工作的脑子充满了崇敬。他一口带着湖北口音的普通话,快速而清晰,极其精准地描述阿方由中国援建的电站锅炉存在问题和解决的过程及方法。
身材板直,花白的薄发纹丝不乱,深蓝色中山装风紧扣紧扣,干净清爽,一副儒雅学者风采。
敬仰、崇敬,但学者自有的谦和又叫人自觉亲近。
在以后的许多时间,他除了处理研究室业务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我们办公室做自己的课题研究。
先生出身于解放前武汉的一个旧职员家庭,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工程系,初供职燃料工业部,1957年调至电力工业部技术改进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西安热工研究院前身)。几十年来,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在专业上建树颇多,对煤粉锅炉燃烧及其制粉的理论和实践都深得同行敬佩。
先生坐在办公桌前,也如他在研究室开会时一样地正襟危坐,写字台上的资料也如他本人一样从上到下整整齐齐,全然没有一些人借口事情多而特有的凌乱不堪。
上世纪80年代,他就经常作为国家代表团专家出访欧洲,带回大量的国外电力设备资料,每天阅读消化吸收,静静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阅读,做笔记,极其认真,从始到终,从来都没有见过一丝懈怠。
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完全是一种自律和学习精神,我从心里佩服他的“坐功”。
先生这样的坐功,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可真苦了刚参加工作的我。因为上学时间少,从小没有受到这种苦读训练,所以上班几个小时的静坐读书,无异于受刑,每天临下班全身僵硬,犹如坐了老虎凳。
那时候,常常最希望的,就是那天先生在主任办公室处理业务。
当然,也多亏了那几年的被迫静坐读书,使我不但把缺少的数理基础加强,而且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都有了较好的学习,为以后的顺利工作打下基础。
先生有一件事对我影响极深。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为唐山陡河电厂引进的日本日立公司250MW机组进入全面调试消化吸收,这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机组。为了赶进度,1978年的春节大家都在工地没有休假。后来工作告一段落后回到单位,我对先生说因春节没有休假想休息几天,先生考虑了一下用商量的口气跟我说,如果家里有事尽可以休假,但若是没有事还是趁年轻有时间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为好。这样,虽然没有休假,但我心里始终有个结,觉得先生此做法有些不近人情。
过了几年,随着我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工作以及后来的几十年工作,很多都与当时的强化学习有关,才真正地体会到先生培养年轻人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件事使我几十年记忆犹新。
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全民英语热,我也跟风而行。在参加单位办的英语培训班后,为了测验我的英语水平,先生曾给了我一份本专业英文资料要我翻译一下。当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蒙带猜译完后,他就一个词一句话地给我教应该是什么意思和应该怎样翻译。尽管几十年后我的英语丢的只剩下abcd,但当时经过努力囫囵吞枣地看一般的本专业资料还是大概知道意思的。
作为顶级技术专家,先生后来担任了单位副总工程师兼任科技办公室主任,除了全单位的科技工作外,还主管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直到退休。
退休后,先生被聘为单位技术顾问十多年,为单位许多技术研究把关和出谋划策,到70多岁才完全居家,颐养天年。
虽然不上班了,但对行业的发展从未停止关注。此外,有了自己的时间,先生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经常在博客上写一些回忆和记叙文章跟博友交流。通过这些文章,我知道了他一些少年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
近些年兴起的微信热,尽管当时他已是近90岁的高寿老人,但用起智能手机一点都不生疏。
我们建了一个原锅炉研究室微信群,方便了大家的联系交流。在群中,先生更是几乎每天都会对很多帖子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指出存在的问题。好几年了,尽管很多人都处于潜水状态,但如今已96岁高寿的先生依然每天兴致极好地与几个也是80岁左右的早年毕业于清华和交大的退休学者,经常在群里讨论某个英语单词的用法或者一些训练智力的高深数学题的解法。他们对这些东西的理解都极其专业精到,常常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在为这些前辈同仁的高超智力吃惊钦佩的同时,也为他们的精神丰富永远追求而感动。
还有一件事能看出已是耄耋老人的先生的认真。
前年,单位另一位受人崇敬的与先生同龄在行业极有影响的专家写出了一部五六十万字的回忆录,因这部回忆录几乎就是一部国家电力工业发展史,所以就发给先生帮其看看。看完后,因觉得我做过专业编辑,所以先生就转发给我看。我看后,除了知道了这位十分低调的专家童年少年青年许多十分有趣的经历外,也粗浅地知道了一些上世纪历次政治运动中他们这些人所经受的磨难。此外,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字能力,这位专家的文稿看起来十分流畅,叙事有趣而精炼,整部回忆录亦如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几天后,先生问我对其中一件事情的看法,我因粗略地看了一遍,并没有细读,对先生的问题竟然一时语塞,答非所问。由此,一方面为自己粗枝大叶汗颜,一方面为先生细致认真折服。
先生的老伴于十几年前去世后,他就一个人生活。尽管他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已经退休多年,但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不用人照顾,所以只是要女儿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就行。对此,很多人建议要么请个人来家里帮助做做家务照顾一下生活,他也觉得没有必要,认为自己一个人生活多年已经习惯了,多个人反而感觉不便和打扰。
除了网上与老同事交流外,先生还兴趣广泛。一生喜欢音乐,老了依然沉浸在世界名曲中;喜欢品尝本地小吃,胡辣汤、油茶、泡馍、葫芦头等;喜欢与老同事吃饭说话,一起郊游;经常活动身体,保持着健康的体魄……
自信自律,坚持用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以及广泛的兴趣,乐观的心态,是先生健康长寿的基础。
就这样,又是近十年过去,至今依然如此。
年前始,西安气温渐暖,崖头迎春花开了,一片黄灿灿的叫人醒目。兴庆宫龙池春江水暖,环湖柳丝泛绿,随风轻摇。
又一个到来的美丽春天。
春日晴朗,落日夕晖映照长安天空,斑斓的云彩给长乐坊的八仙庵、景龙池、窦府巷的古老建筑和街道穿上华丽霓裳。
街口北边,那片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一片麦田里建起的巨大楼群,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如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有些沧桑,但在夕晖里也明丽起来,庄重而不失大气,给人遐想,给人温暖,给人以岁月静好之感。
春天的美好在生命,生命的美好在仁寿。
和者暖,智者聪,仁者寿。在春天,祝百岁先生安康,是我对先生崇敬!
(作者简介:刘英雄,网名西岸老雄,陕西长安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潏水流梦》《看河》《风过城南以南》《遥远的乡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