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佩玉的最高形式
在各大博物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零散古代玉饰,这些玉饰呈扁平状的方形或圆形,它们大小类似、玉质精良。其纹饰或浮雕、或镂雕,有些还镶金嵌宝、美轮美奂,常常令观者叹为观止。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经常被笼统标注为“玉饰”的奇怪古玉,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其实,这是一种唐宋元明时期的高等级玉饰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玉带板。
玉带板,又称玉带跨,是镶缀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物,是古代用以彰显官阶爵位的身份标志。
据考古研究显示,玉带板出土时多镶缀在革带之上,一般由十几至二十几块数量不等的扁平玉板组成,这种镶缀着玉带板的革带被称为“玉带”或“大带”。
唐初,高祖李渊颁布《武德律》,将官服皮质革带定为制式,并规定用不同材质配饰镶缀于革带上,以此区别官阶高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玉带板展现出玉质精良、工艺精湛的时代风貌,是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
这条玉带表框皆以青白玉制作,部分泛浅绿。玉表框在唐代文献中又称为“玉梁”,框内为精美绝伦的“金筐宝钿真珠装”。
唐代玉带板素面的较少,一般均琢以浅浮雕人物、花鸟、动物纹饰。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长6.45、宽5.1、厚0.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灰,细腻温润。单面雕,主体为身着窄袖、短袍、高靴的胡人戏狮的图案,上部饰祥云纹。为元代带饰的常用题材。采用钻孔深雕法,线条简洁粗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元代
长6.7、宽6.2、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正方形,扁平体,缘边浮雕一道凹槽,框内为压地隐起雕琢,胡人一手摆动飘带,一手抛球逗耍,狮子呈跳跃舞动状。背面光素,有四组牛鼻孔。构图逼真,生动活泼。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长7.65、宽5、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黑紫色斑带。单面浮雕,内容为胡人戏狮图。工匠将贯穿于玉石中央的黑紫色斑带俏雕成连绵的群山,其间点缀两朵如意祥云,构思巧妙,造型淳朴。背面四角各有一用于缝缀的穿孔。
以鹿为纹饰制作带板,是宋代带板纹饰题材的特征之一。
同时,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宋代出现了道装人物玉带板。
首都博物馆藏宋代人物纹玉带板
宋代玉带板在雕刻技法上多采用深层镂雕的方法来琢刻纹饰,所刻花鸟云龙,数层叠压成立体状,细部用细阴线勾勒,花草叶脉也刻画得井然有序。
辽金时期则较多地使用山林情趣等自然场景入画,即所谓的“春水”、“秋山”纹饰。
国家博物馆藏辽金立鹿纹玉带板
元代玉带板采用钻孔深雕法,线条简洁粗犷,与唐宋那种打洼浮雕工法明显不同。
明代玉带板数量最多,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整套带板也不在少数。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也曾记载文武官员朝服革带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
明代玉带板早期的雕刻多是立体的深层镂空,可以看出明显的元代手法。
明代玉带板由长方形、桃心形、竖条形组成,另外还有委角长方形和方形带銙。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世玉带多已散落不全,因此才造成了今天博物馆中零散玉带板功能和用途的模糊,不过,这也正是古玉研究的乐趣之所在——刨根问底、正本溯源!
上海博物馆藏唐代击鼓伎乐纹玉带板
天津博物馆藏宋代道人观书玉带板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龙纹玉带环
天津博物馆藏宋代云龙纹玉带板
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双鹿纹玉带板
明代玉带
明代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
明代铜镀金嵌白玉带环
带板标准形制及分型
玉带板,又称为带跨。13块到26块不等,材质及数量依据等级不同,都有严格规定。根据记载所知,明代时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及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
玉带饰
玉带饰在明代最为盛行。到了清代,它的实用性基本被装饰性所取代,成为显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本辑精选的“鱼龙花草纹带饰”为皇族用品,其龙纹基本沿袭了元代风格——龙嘴张开,威武凶猛。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的收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