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上消失了的“塞北四省”
塞北四省,是民国时期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的总称。
古代以长城为界,“塞北”一般指长城以北的漠南漠北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政治隔离和文化差异隐约使得“塞北”被长期拒之国门以外,直到清朝入关,长城内外才被统一纳入统治版图。上世纪三十年代,塞北四省是拱卫华北和京畿地区的重要屏障,从“热河战役”到“长城抗战”,它们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作用益发明显。
但除了抗日战争,这片土地上还有更为厚重的历史和古老的印迹——辽、元、清几个大帝国都曾把控御草原的副都设在这里。帝国最聪明的大脑,曾在这里谋划定鼎天下,统合中原和草原的壮阔宏图。我们过去认识中国,多是中原的单一视角,而只有再加上草原一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塞北四省有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它们因时而设立,也因势被撤销。在本期播客中,何必和施展将从历史和政治秩序的角度,聊一聊湮没在历史风沙中的“塞北四省”,聊一聊“二元帝国”的政治智慧,以及它们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00:02:30 中国地图上那些消失的省份们
00:05:25 关内人基本上都会有自己的省份认同,但东北人基本上都是笼统的地域认同——我是东北人。
00:08:50 历史上中国长期有着一国多治,边疆地区跟内陆的治理形态是很不一样的。
00:11:33 中国的治理结构有一种从高度异质化逐渐往均质化方向发展的努力过程。
00:18:17 国际法的平等原则与传统朝贡体系之间的巨大矛盾,也是引发甲午战争的法律逻辑之一。
00:20:41 海防与边防之争以后,原先的间接管理制度显然无法适应严峻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开始尝试在台湾、新疆等地设省。
00:25:30 古代中原地区就有三省六部制、郡县制之类的现代治理逻辑,实际上不是因为中国比西方先进,而是大规模治理必须得靠一个复杂的官僚系统进行一种基于抽象规则的治理。
00:27:12 在《罗马史纲》中,李筠就是把罗马给当成一个制度实验室来写的,这本书讲罗马史,同时它又是一本政治学通识。
00:28:31 中国的行政区划虽然是一个政治行为,但是它依然要遵循相当程度的地理地貌和客观条件的约束,“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的两个基本原则。
00:31:01 长城仅仅是中原的北部边界;就中国来说,长城根本不是北部边界,而是中心。
00:32:58 农耕帝国在它能推进的最北端设置了长城,因此在古代中国,长城以南以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
00:36:15 塞北和关内、游牧和农耕,这两大板块彼此之间的交界地带,我们称之为过渡地带或走廊地带。走廊地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秩序最重要的一个创生点。
00:38:44 能够同时统治长城内外的古代政权首都往往要设置在走廊地带,热河就有过最多的古代政权首都。
00:41:25 纯粹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政权对峙,只会造成长城南北的对立,唯一能够稳定统治长城内外的民族,往往是来自东北的民族。
00:43:09 热河省正好是东北渔业地区、蒙古游牧地区和华北农耕地区的交汇地,也是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衔接带。
00:48:19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从东北进关走山海关就可以了,为什么过去的人要那么费劲地去走现在的朝阳(辽宁)-赤峰(内蒙古)那条路?
00:50:52 今天说的辽西走廊通常指傍海道(山海关-葫芦岛-锦州),但实际上这条线直到金朝以后才稳定开通。
00:54:30 尽管辽西走廊构成了古代帝国秩序的创生地,但能够入主中原统治天下的人,出身血统上肯定是胡人。
00:55:45 古代几乎所有王权体系都要有双重合法性的加持,对于胡人而言,在儒教之外还需要另一种文化的背书,最直接的就是宗教——从河西走廊传过来的佛教。
01:00:20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因为胡人君主需要通过佛教以获得统治的正当性,于是佛教开始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原,因而也得以深入中国文化内部当中。
01:09:29 在辽以前,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都想要获得中原的认可,但是辽第一次放弃了这种追求,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建立起二元统治的帝国。
01:12:04 宋辽之间展开的佛教的崇拜竞争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壮观的古代建筑遗迹,比如应县木塔、开元寺塔和隆兴寺。
01:19:19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灭佛运动,其中唐武宗灭佛(会昌法难)的结果是幽州一带反而成了佛教中心。
01:28:48 行走辽西和东蒙的古道,重访辽、元、清三个朝代的古都旧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