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4

人类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自然客观是衡量文化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外医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用人文拯救医学。中医学的人文价值极高,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无不充满了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病”、“证”结合的学术研究,把科技文化当成唯一的价值标准,似乎走上了怀疑、否定中医学之路,实验文化、西医逻辑一统天下,谬种流传,对中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振兴中医迫切需要的是,分别中西医的文化区别,把“证”的学术研究从显微镜下解放出来,回归自然客观的生命文化,昌明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再不能当成解剖刀下的羔羊。

“证”的学术研究应该回头了,这么多年已经证实,西医学以科技文化为本,追求形态本质,以此来研究中医,除了变革、创新中医理论,除了否定中医的人文属性,没有丝毫振兴中医的可能。要问的是,变革、创新、重建后,还是中医理论吗?没有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就没有中医;没有“阴阳神气观”,同样没有中医!中医连生存的临床之根-治疗目标都改变了,还叫中医吗?

有命才有病!中医学把人当成活生生的、晒着太阳、淋着风雨、吃着五谷、感受情志的生命,辨证论治结合天文、地理、人事等自然客观,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症求机”思维,形成具体的证候病机判断。“证”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观,反应了自然完整性的人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方面面的生存关系。中医治“证”不治病,不只是是中医文化逻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然客观的生命需要,是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反映。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病”和“证”是中西医将临床疾病本质化之后的结果,与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把人当人,本质化的结果是“证”,把人当成细胞分子,本质化的结果是“病”。在人们习惯用“病”统“证”的情况下,“病”、“证”的逻辑关系,一直比较含糊,以至于证候的学术研究,分不清疾病现象之症和疾病本质之“证”,不明白症和“证”在辨证论治中的逻辑关系。[12]

辨证论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在西化之风盛行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首先要理解“病”、“证”的文化关系,其次,要明白“病”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地位,是疾病现象还是疾病本质,有了现象和本质的理论定位,就能够合逻辑地理解“同”和“异”的实质。

病作为一个医学理论中的文字,和“证”的文化关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跨文化的病、“证”关系,即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的关系;一种是中医文化内的关系,即中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的关系。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原本是中医文化内的病、“证”的关系,和西医扯不上关系,由于人们尊崇西医“病”中医“证”的临床模式,跨文化的“病”和“证”关系,逐渐取代了中医文化内的病和“证”关系,甚至认为中医理论中没有病,只有“证”,形成了“辨症求机”思维的逻辑误区,产生了病种之辨的学术盲区。

病字、证字在中医学文献中有多种含义,都包含有疾病现象的症状,疾病本质的证候、证据和病种等。[13]随着上世纪中叶辨证论治研究的发展,中医学把疾病现象,规范地用症状表达,疾病本质则称之为“证”(证候),并明确了症状和证候的逻辑联系-“证”是通过对症状进行病机分析,形成的病机性质的判断[14]。中医以证候病机为治疗目标,治疗的异同取决于证候病机的异同,但由于病字含义的不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两种说法:

一是就疾病现象而言的,同样的疾病现象,可以有不同的治疗叫“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现象,可以有相同的治疗叫“异病同治”。周学海《读医随笔》:“伤寒有证异而治同,如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属少阴,皆用四逆温之;有证同而治异,如阳明自利、腹痛者,此内实也,宜下之;太阴为病,下之则胸下结硬也。”这里证字的语义,是症状,不是证候,如自利不渴、腹痛、胸下结硬等。但因后来人们混淆了疾病现象之症与疾病本质之“证”,疾病现象层面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比较混乱。我过去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所提出的“辨症求机”的名词术语,大都被改成了“辨证求机”,把辨症等同于辨证,一字之改,意义大相径庭,辨的对象和辨的结论就混淆了。

二是就病机逻辑关系而言的,有两种情况。属于中医的同一种病,可运用不同的治法方药,如太阳病中风,可以用桂枝汤,也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叫“同病异治”;不同的病,可运用相同的治法方药,如太阳病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病用桂枝汤,太阴病用桂枝汤,叫“异病同治”。其次,因为病机要素关系有同有异,治疗相互交错,彼此区别,反映出“同”和“异”。《医学南针》:“同一感风,有风寒、风热之不同;有同一湿病,有湿热、寒湿之各异。痰证有寒痰、热痰之分,伤食有肉食、谷食之别,一症偶异,用药迥殊。”有风当疏风,但有寒热之异;有食当消食,但有谷肉之别,如此的“同”和“异”,又在病机要素之多少和关系的异同。

辨证论治的“同”和“异”,都取决于证候病机。在病机的理论层次[15]上分析病、“证”关系,“同病异治”的“同”,指的是病种之辨的结论相同,“异”指的是证候病机结论的不同,因此治疗不同;“异病同治”的“异”,指的是病种之辨的结论不同,“同”指的是证候病机结论相同,因此治疗相同。一句话,无论病种之辨的结论是否相同,只要证候病机不同,论治决策就不同;证候病机相同,论治决策就相同。

(0)

相关推荐

  • 「中医基础理论1」辨证论治:病、证、整之间的关系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 . 1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1 ...

  • 时振声治肾学术经验

    时振声敏授,江苏镇江人.幼承庭训,复学西医,融贯中西致力于肾病临床研究近40年,卓有成效,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在时老之侧,受益匪浅.现将时老治肾经验整理如下,以问道 1.重视继承,循古创新 时老潜心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5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有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其"病"和"证"的关系,是人为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表达同一就诊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3

    常识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无不因应于日月之运行.地域之物产.人文之情感.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动.与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2

    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及其生存关系,有许多内容是不确定的.体质性格不确定,文化教育不确定,自然寒热燥湿的早晚微盛不确定,人生观念.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不确定,--.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活生生的人,面对受自然环境.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1 西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临床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 ...

  • “病”与“证”的客观分析和文化关系

    西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病"(西医的诊断结论,后同),中医的治疗目标称之为"证"(证候病机简称,后同)."病""证"是不同 ...

  •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两例分析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 (CAA-ri) 是血管壁对β-淀粉样蛋白 (Aβ) 炎症反应而导致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伴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痛.癫发作和脑卒中样发作等.大多数脑淀粉样血 ...

  • 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证型特点及中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近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淋巴瘤相关性贫血且接受中药治疗的5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 ...

  •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四逆汤主治病证谱分布及附子用量分析 尚云冰 娄政驰 曲  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 要] 检 索 1979- - 2013 年四逆汤医案 209 例 ,分析认为 四逆汤的使用原则是 :以&q ...

  • 第三届国医大师医道传承——伍炳彩治疗湿病临证经验

    提要: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湿伤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重点辨小便浑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