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确山马崇云寻找父亲8年未果,黑龙江省委:你是杨靖宇的儿子
提起杨靖宇这个名字,相信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的,他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我党优秀的革命家,军事家和优秀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受到党中央的委派来到东北领导抗日工作,他曾担任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1932年,他又受党中央委托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7年之久。
1940年,由于叛徒的出卖,杨靖宇被日寇围剿,为躲避敌人的逮捕,他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的林子里与敌人周旋,身上的干粮吃完了,杨靖宇就扒开树皮填饱肚子。
枪里的子弹打光了,杨靖宇就靠着一双脚带着敌人兜圈子,身处绝境,他依然不屈不挠,靠着顽强的毅力愣是拖住了敌人几天几夜。
最终,杨靖宇还是没能逃出包围圈,在濛江县牺牲,杨靖宇牺牲时,年纪才刚刚35岁。
党组织为了纪念他,就把东北抗联通化支队改成杨靖宇支队,把濛江县改成了靖宇县。同时,党组织到处寻找杨靖宇的后人,想要照顾好其后代,然而,此时正处于抗战最艰难的阶段,在敌占区,我党同志无法大规模的搜寻杨靖宇后代,无奈之下,只能够把此项任务暂时搁置。
而此时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普通山村里,一名农妇叫郭莲(还有资料记载:郭凤)。她独自一人艰难地养育着一双儿女,对于农妇的丈夫,乡里人只知道其丈夫的名字叫马尚德,很早就出去参加共产党了,只留下孤儿寡母独自在山沟里生活。
郭莲(郭凤)与马尚德在1926年结婚,这一年,儿子马崇云(还有资料记载:马从云)出生,1928年,女儿马锦云,马尚德就离家出走了。
乡亲们每次谈到这名农妇,他们都倍感惋惜:她嫁了个不顾家的男人,男人一出去就是十几年,在这期间一次都没有回来过,为此,村里人都猜测农妇的男人,可能是死外面了,但农妇却坚信丈夫一定还活着,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一个女人领着一双儿女在农村生活实属不易,好心的邻居,也给她介绍过几个村里的男人,但这农妇却死活不愿意再嫁,她婉拒所有的介绍,并声称:
“生是马尚德的人,死也是马尚德的鬼”。
在农妇的坚持下,渐渐地村里再也没有人给她介绍过对象。
1944年,一群日本军人来到了村里,鬼子点名要抓捕郭莲,并扬言如果村里不交出人,就要屠杀整个村子。
村民们都很善良淳朴,大家想着郭莲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生活,也是不容易,如今日本侵略者要逮捕她,要是她再出点什么事,那两个孩子可咋办呢?
出于同情心,也为了保护郭莲,村民们都声称没有这个人,然而,日本人可不是好忽悠,他们从汉奸的嘴里得知,共产党人马尚德的妻儿住在李湾村。
日本侵略者看到没人承认,就下令把所有村民都集中在一起,并架起机关枪准备屠杀村民,就在村民即将遭殃时,一个农妇女站了出来,告诉鬼子自己就是郭莲。随后,她就被日本侵略者直接押送到了县城里监狱。
日军人和汉奸们对郭莲进行百般折磨,威胁她说出丈夫的下落,让她受尽了酷刑,但郭莲就是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丈夫的去向,她的确不知道丈夫如今身处何方,因为她自己已经16年都没有见到过丈夫了。
但日本人就是不信,继续严刑拷打,打完就直接甩进牢房里,第二天继续打,就这样连续几天折磨,但郭莲(郭凤)始终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
筋疲力尽的日本人,终于知道郭莲软硬不吃,觉得在她嘴里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就让人把她扔进了粪坑里,让她自生自灭。
郭莲伤势极重,一米多的粪坑,她愣是没有一点力气爬出来,好在有路人可怜她,就把她救了起来送回了李湾村。
回到李湾村的郭莲,已经奄奄一息,家里又没有余钱给她治病,在临终前,郭莲叫来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对于自己的一双儿女,郭莲早就安排好了。
她早就给儿子说了一门亲事,给女儿说了一个婆家,所以,对于儿女,她没有什么担忧的,但儿女到现在都不知道父亲到底是谁,如果现在再不告诉他们,自己死都不会瞑目。
郭莲躺在床上,努力地回忆着自己和丈夫的带的点点滴滴,自己十几岁就嫁给了他,他是一个有大志向的男人,郭莲明白,这个小家留不住丈夫。
所以,当自己怀胎之时,丈夫提出要出去干事业,郭莲并没有阻拦,反而给予支持。就这样,她一个人抚养着儿女,在16年前,丈夫出去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对于丈夫的身份,郭莲是心知肚明,她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将是多难和凶险的,因为日本侵略者迟早要找到自己的。
因此,儿子女儿一到了适婚的年纪,郭莲就到处给他们说亲事,好在一双儿女都成家了。
如今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郭莲看着床头哭泣的儿子和闺女,她吃力地让儿子马崇云,从柜子下面翻出一张照片,然后指着照片对孩子们说:
“这个就是你们的父亲,尽管这么多年没有音信,但我相信你们父亲还活着,你们父亲是一个红军,等以后红军打过来了,你们就拿着这张照片去找他。”
郭莲费尽全身力气说完这些话后,再也支撑不住,撒手人寰了,这一年是1944年。
马崇云和妹妹办完母亲的葬礼之后,兄妹俩就多方打听父亲的下落,甚至他们拜访了乡里所有参加红军的家庭,托他们询问认不认识一个叫马尚德的人,但不管兄妹俩怎么去找,却依旧得不到马尚德的任何消息。
1947年,一支解放军部队路过确山,马崇云知道后,立刻就动身找到队伍,拿出照片就开始询问,他不知道问了多少战士,但得到的回复都是:“对不起,我不认识!”
屡屡碰壁的马崇云十分沮丧,一名解放军军官知道马崇云的事情之后,主动找到他们对他们说:
“解放军队伍很是庞大,你们父亲这会可能还在前线打仗,以后解放了,他肯定会回来找你,所以,你别着急,就在家里好好待着。”
得到军官的宽慰,马崇云内心有了一丝期盼,或许,父亲真的会在解放后回来找自己。后来,解放军经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后,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和上海,直至解放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马崇云更加想念自己的父亲,他找到当地党组织,希望党组织能够帮助自己寻找一下父亲下落,确山县党组织在多方调查后,最终,确定马尚德是当时确山县党组织的领导人,曾经在确山、信阳工作过。
但有关马尚德的资料,到1929年就没有了任何记载,后来,确山县政府联系当年和马尚德一起工作的同志,询问有关情况,得到的回复却是:
“马尚德后来被调到其他地方主持敌后工作了,但具体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
马崇云费尽周折,却依旧得不到父亲的下落,确山县政府工作人员见马崇云是马尚德的儿子,就把他推荐到当地铁路学习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铁路局材料厂上班。
生活逐渐走入正轨的马崇云,依旧没有忘记寻找父亲,但这些年为了照顾家庭,马崇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县政府,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的渠道;为了找到父亲,他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想念,更是母亲临终前的嘱托。
就这样,父亲的下落却成了马崇云的心病,他一直想找到父亲,但不管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1952年,一群干部来到了马崇云家,此时,马崇云正在吃饭,看到门口一群人进来,他有些吃惊,从这群人的衣着上看,马崇云分辨的出来,他们都是一些领导干部。为首的一个干部看到马崇云后,立马上下打量了一番,然而,对其他干部们说道:
“长得真像,就是他,他就是杨司令的孩子”。(此时,马崇云已经离开父亲28年了,寻找父亲8年了。)
此话一说,马崇云有些纳闷,他问道:“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父亲姓马,不姓杨!”为首的干部笑着说道:“没有错,你是不是叫马崇云,你父亲是不是叫马尚德?”
马崇云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他继续问道:“我就是,你们认识我父亲吗?”几个干部听到这话,他们脸色立刻凝重了起来,为首的干部说道:
“我们是黑龙江省委派来的,有个情况要告诉你们,你们的父亲马尚德,就是杨靖宇,杨将军,你就是杨靖宇的儿子!”
听完这话,马崇云顿时觉得脑袋都空了,杨靖宇抗日为国捐躯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马崇云是知道杨靖宇的事迹的。前段时间,自己还给孩子讲过杨靖宇在东北英勇抗日的事迹,如今得知杨靖宇是自己的父亲,这让他一时反应不过来。
马崇云随后意识到,父亲早已牺牲了,自己和妹妹再也等不到父亲的归来,一想到这里,他眼里泪水一直不停打转。
原来,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东北抗联的烈士,中央决定在松花江边建立东北烈士纪念馆,其中,杨靖宇是主要的纪念者之一。
然而,在纪念馆的筹备期间,许多烈士的档案成为一个难题,由于战争年代,出于保密的需要,或者资料在战争中遗失了,在编写杨靖宇的简历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杨靖宇何时出生,是哪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
为了弄清杨靖宇的身世,黑龙江省委特地成立了一个调查组,先是前往杨靖宇曾经活动过的安徽、河南一带进行调查,没有调查出结果。
后来在一个曾经跟杨靖宇工作的同事指导下,1951年,黑龙江省委派出的调查组又来到豫南调查,最终,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找到了马崇云,于是,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随后,干部们告诉他为什么马尚德要改名叫杨靖宇?这是因为,当初马尚德因为工作优异,就被党组织派到东三省开展革命工作,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也为了保护家人,马尚德就给自己起了化名,第一个化名叫张贯一,第二个化名就是杨靖宇。
取杨靖宇这个名字,也是有平靖宇内心的意思。就这样,杨靖宇在东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着几个人(东北抗日义勇队,抗日游击队),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的,在没有后勤供给的情况下,顽强地和敌人周旋着。
就这样,杨靖宇的抗日队伍慢慢发展成几百人、几千人,最终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和创始人之一,他成为东北三省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
杨靖宇多次带兵,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许多战略规划,也挫败了敌人许多次阴谋诡计,可以说,东北抗联的存在,直接拖住了日军关东军的主力(据资料记载,东北抗联拖住了60-70日本关东军主力,消灭了18万日伪军)。
如果没有抗联拖住日本关东军的主力,日本关东军能顺利南下,那么,这对抗战局势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可以说,东北抗联为全国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过,东北抗联最终却因为出了叛徒而导致受到重创,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杨靖宇也因此被敌人疯狂围剿,最终壮烈牺牲。
马崇云听完父亲的故事,他很是难过,一直以来自己都怀揣父亲还能回来的希望,如今父亲没等到,却等到了他的噩耗,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干部们询问马崇云有没有什么要求,组织上一定想办法解决。然而,马崇云只是要求能够带着妹妹去父亲的墓碑上祭拜,毕竟,自从父亲走后,他再也没有见过自己和妹妹。
1953年,马崇云带着妻儿和妹妹千里迢迢来到了哈尔滨。在到来之前,工作人员就告知杨靖宇将军尸体面目全非,日军残忍割下了杨将军的头颅,如今棺内存放的就是杨将军的头颅。
尽管,马崇云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他一来到父亲头颅前,只见父亲头颅浸泡在福尔马林之中,马崇云立马捂住了妹妹的眼睛,他流着眼泪抱着妹妹,跪下身来给父亲磕了几个响头,之后,兄妹俩抱头痛哭。
拜祭完父亲,黑龙江省委同志希望马崇云和妹妹一家人能到黑龙江省委来工作,但是,马崇云婉拒了组织的关照,他说道:
“我本来技术一个农民,在确山县政府的关照下,已经是一名铁路工人了,如今来省委工作,这不是给你们添麻烦,现在我知道我爹是杨靖宇,我就更不能给他丢脸”。
后记:
杨靖宇牺牲后,一共经历了三次安葬,第一次,日本人为了证实牺牲的人是否是杨靖宇,曾对他进行过尸体解剖,却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和棉絮,于是对杨靖宇十分敬佩,敌人将杨靖宇的头颅在通化游街后,又送到长春保存,遗体被安葬在伪濛江县保安村的西岗上,日本军官岸古隆一郎,还给杨靖宇立了个木牌(其实,这是日本人为了安抚民心,而出的阴招)。
第二次,是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蒙江县改为靖宇县,各界人士募捐筹款为杨靖宇修墓安葬,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在墓前枪决了与杨靖宇牺牲有关的汉奸和告密者,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第三次安葬,是在1958年,先是在2月13日,杨靖宇殉国18周年纪念日上,在靖宇陵园举行公祭大会儿子马崇云在大会上发言。8月下旬,杨靖宇的遗骨由靖宇县移至通化市安葬,这次安葬规模之空前,杨靖宇享受元帅的规格葬礼,棺木覆盖五星红旗,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都敬献了花圈。
有如此殊荣的共和国先烈,但其后代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待遇。在后来的日子里,马崇云和妹妹依旧生活在老家,他们低调做人,谢绝了一切的关照,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借此文章,向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致敬,向烈士后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