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交响曲全集(1-9)

贝多芬1770年出生在德国,1827年在维也纳逝世。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在26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到了45岁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贝多芬集古典时期音乐的大成,同时也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卡拉扬(1908年-1989年)一生录制过四次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我想似乎没有指挥家录得比他更多了。卡拉扬的习惯是只要有新的发现或是新的科技发明,就会重新灌录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除了第一次是与英国的爱乐管弦乐团(单声道录音)合作之外,其余三次均与柏林爱乐合作录制,第四次录音是因为CD唱片的发明。以卡拉扬自己来说当然是最满意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成果,但普遍乐评均认为1963录制发行的全集唱片在诠释、演奏甚至录音效果来说,都是平均水准最高的一套,有乐评认为是自托斯卡尼尼以来最好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这套是卡拉扬从1963年-1977年间完成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版本中集中最优秀的合辑,再版成SACD之后于2003年重新发行。

九部交响曲折射了贝多芬曲折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对爱情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对自由的呼唤。30岁的贝多芬写下了《第一交响曲》,继承了先师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风格,但作品中已经开始萌发属于他自己个性的乐思。3年之后,面临病痛和生活压力,贝多芬体现出了非凡、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自杀的可怕念头,并且在恢复自信之后写下了充满感情冲突的《第二交响曲》,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个人斗争精神。1803年,出于对拿破仑的敬仰,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无论在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都值得纪念。1806年前后,贝多芬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才思敏捷的写下了充满青春气息的《第四交响曲》。两年后充满思辨色彩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又诞生了,这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一个全新的高度和里程碑,《命运》成为了交响曲中的典范。紧接着,作曲家又马上创作了《第六“田园”交响曲》,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讴歌自然、赞颂纯朴。此后,甜蜜爱情的结束和战争的爆发让贝多芬陷入人生的低潮期,直到1812年《第七交响曲》才同世人见面。这次乐圣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创作主题,并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的《第八交响曲》又以短小精悍、幽默欢快的气氛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交响世界。一直到1824年,在经历又一次人生低谷之后,大彻大悟的贝多芬终于爆发出自己全部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实现了自己的最高的人生理想,为《欢乐颂》谱曲,最终成就了《第九“合唱”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 作品号:OP.21 作于1798-1799 年间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其实在“边听边入门”系列中的那篇《辉煌交响之路的第一步——解析贝多芬第一交响曲》一文中,已经对这部作品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对于《第一交响曲》的评价,古往今来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其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东西,有些评论家甚至感觉有些许节奏正是莫扎特在以前某部作品中使用过的。《第一交响曲》给人幽默通俗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海顿时期的交响曲。但是我们不能粗浅的把这种类似或者雷同归结为这部作品的缺陷或者不成功,而应当理解为真正伟大的贝多芬那个时候还处于摸索、探寻的阶段。而且在《第一交响曲》的某些旋律段中,贝多芬依然展现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只是这种独创的态度显得还不够开放,而过于拘谨。所以我以前说过,欣赏这部作品是一件颇具兴味的事情,这部旋律不失激昂、幽默的作品,听来通俗易懂,但与贝多芬以后的那些名作又似乎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正可以显现出其在创作上的风格转变。

第二交响曲 作品号:OP.36 作于1802年

《第二交响曲》是他所有九首交响作品中最不起眼的,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忽略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只要仔细看了前面的篇章,您就应该意识到它对贝多芬而言重大的意义。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

第三“英雄”交响曲 作品号:OP.55 作于1803 年

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雕像。曲调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

第四交响曲 作品号:OP.60 作于1806 年

很多朋友都知道,贝多芬终究没有找到终生伴侣,但是他的爱情生活却又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而略带悲剧色彩。贝多芬对于爱情是执著的。对于自己钟情的人,他总是倾其所能,近乎疯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爱侣应该是青春纯洁、端庄秀美、品德高尚又极具修养的女子。可以说,贝多芬在爱情上近乎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他没能找到终生伴侣的一大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可能也来自他的耳疾。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数越来越多,贝多芬逐渐失望了,他对于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人感到迷茫和悲伤。

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OP.67 作于1806-1808 年(在线试听)

第五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原稿中没有命名为《命运》,只是后人认为这部交响曲最能体现作者对当时不公平世界的反抗,所以后人把第五命名为《命运交响曲》。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也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挑战人生。

第六“田园”交响曲 作品号:OP.68 作于1808 年(点击下载)

这部交响曲是由贝多芬本人命名为《田园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开始,贝多芬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贝多芬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对于纯朴的民风、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热爱。虽然缺乏《第三交响曲》的英雄气概、《第四交响曲》的热情如火,也没有《第五交响曲》中的强烈旋律对比,但《第六交响曲》似乎用大交响的方式在向我们讲述最平凡的景色和最朴实的生活。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如今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当中的现代都市人都向往回归美妙的大自然。如果您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半个多小时坐在音箱前,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一遍贝多芬的这部《第六田园交响曲》,您的大脑一定会经历了一次大自然的洗礼,当你从旋律中回来的时候,会有所感慨、有所慰藉的。

第七交响曲 作品号:OP.92 作于1812 年

这部《第七交响曲》拥有非常独特的舞蹈风格,贝多芬已经做到抛弃凡尘俗念对他思想的折磨和困扰,只要一沉浸在音乐创作中,他就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在《第七》之前的四部交响曲可谓部部经典、成功,英雄的讴歌、青春的赞颂、命运的斗争、田园的纯朴。这时候贝多芬想到了用快乐、疯狂的舞蹈性的节奏来作为新作的创作主题。第一乐章,似乎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优雅而欢快,充满一丝明亮。第二乐章是忧郁的小快板,带有葬礼进行曲的风格,虽然旋律并不快速,但是依然不乏舞蹈的节奏感。第三乐章,一上来就表现出愉快的感觉,会让人不由得跟随他手舞足蹈,跳跃的热情一轮高于一轮。然后第四乐章上来了,舞蹈开始趋于疯狂,似乎有酒后起舞的味道,高潮迭起,让人感觉呼吸都会跟随急促起来。《第七交响曲》虽然是无副标题的作品,但是人们通常喜欢把它称之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舞蹈的颂赞”。在贝多芬所有没有副标题的交响曲当中,这部作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拥有贝多芬所写出的最著名的慢版乐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乐章,所以它的地位终究是九大交响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

第八交响曲 作品号:OP.93 作于1812 年

《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他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的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八交响曲》倡导的是“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第九“合唱”交响曲 作品号:OP.125 作于1822-1824 年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而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实崇拜者,这首《欢乐颂》也是贝多芬最钟爱的诗作之一,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调查,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就已经有了后来《第九交响曲》最后《欢乐颂》乐章并不完整、成熟的雏形。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