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粢毛团

元宵节吃汤团,并不是唯一的选项,粢毛团也很搭。
元宵节吃汤圆,差不多是一种千年不移的习俗。
差不多,不是指元宵节与食品存在结构性问题,而是指时间跨度不够,没到千年。
我们能够找到记载这种习俗的最早文献,是宋朝名臣周必大写的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我注意到,这首诗的标题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周必大的前辈,似乎从未尝试过用水来煮汤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元宵节吃汤团,是从周必大开始的?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周必大之前,元宵节吃团子的习俗、形式不存在。
大约一直到唐代末期,“元宵”这个名称才被确定下来。所谓正月十五、正月半、月望、元夕或元夜等说法,都是元宵的“前任”。
与“正月十五”“正月半”等相对应的点心自然也不少,其中,跟汤团同宗同族同系同脉的,唐代叫“油(饣+追)”,五代叫“油画明珠”——那是油煎团子的“凡尔赛”写法。
毕竟,团子与月望,与团圆,早就建立起了稳定的隐喻关系,油煎团子不能置身度外。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必怀疑团子的历史足够长。“粉食”技术(将小麦粉碎后食用)汉代就有了,而将稻米加工成“粉食”的时间节点还要早些,可以上溯至先秦。
“粉食”干什么?做糕、烙饼、裹团子……
这样的啰里啰嗦、兜兜转转,目的何在?无非要证明:元宵节吃汤团,并不是唯一的选项,那些不用水煮的团子,同样是与元宵节很搭的传统吃食之一,举例说,粢毛团。
粢毛团长成怎么一副模样?它就像上面滚满了一粒粒晶莹发亮的糯米的大号本地汤团。
“度娘”一下,其对粢毛团的定义恐怕不能令人满意——“因制成熟团裹包糯米后,形似白毛而得名,是上海盛行的家常点心”,它的逻辑好像是,熟的团子-包裹糯米-制成粢毛团。稍微见识过粢毛团的人,都会对这种表述无法理解,明明嘛,是一种鲜肉馅或豆沙馅的团子,外表滚(裹)上糯米粒后,上笼蒸熟的点心,因裹在表皮上的糯米粒在蒸熟后形似一簇簇白毛而得名。
奇怪,为什么好端端汤圆上面要滚满糯米粒?
不知道。
老朋友薛理勇兄倒是有这样一说:“上海的正月天气寒冷,正月半做的圆子一时吃不了,冷食又不宜,于是大多放到饭上一起蒸熟,圆子的表面就沾了许多饭粒。后来商家利用此法,故意在团子外面均匀沾上糯米饭粒,就被叫做‘刺毛团’。”(《清明说“团子”》)
在我看来,那是薛兄在编故事啊!但迄今也只有这样的“演义”才是最合理的——假如我们没能找到更实锤的证据的话。
薛兄这段话中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推测的合理与否,而是一个时间概念——正月半。那不正是元宵节啊!他告诉我们:在元宵节,可以吃汤团,也可以吃粢毛团哩。
元宵节的节庆主题,离不开观灯和吃圆子两大活动。前几天,我跟熟谙博物掌故的杨忠明兄讨论他写的一篇文章中所引“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诗人符曾《上元竹枝词》)一诗,描绘的究竟是元宵节前夕的情景还是元宵节当中的情景。后来我做了一点功课,才明白自己钻了牛角尖:古时各朝元宵节的时间段安排多有不同,有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的,也有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的……因此,是不是正月十五并不重要;是先观灯还是先吃汤团也不重要。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边走路边吃元宵边观灯行得通吗?
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那样,“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两者不可同时进行,两全其美。你哪儿见过手里捧只盛着汤团的碗,且行且吃的?然而,如果换成粢毛团,这种可能性就大大的了。因此我把粢毛团看作是“行走的汤团”。
一般来说,糕团店的产品,糕要热吃,团要冷吃。这是由于大多数的糕都是现蒸的、大多数的团都是冷作的(糯米粉热加工,冷却后制作)。有个例外,作为“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一分子,粢毛团却要热吃。为了不烫手、不黏手,粢毛团作了“自然选择”——外表镶滚糯米粒。这样,既有硬度,以便突出固形效果,增添咬劲,又可间离热度,避免灼伤。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可以毫不困难地边走边吃边观,并且能在寒冷中享受刚出锅的汤团“一咬一包汤”那种待遇,顶层设计,堪称完美。
糕团店里是不存在“鲜”的,如果卖鲜肉粢毛团、菜肉粢毛团,那该另当别论。触发味蕾苏醒的其他手段,是把粢毛团蒸到滚烫程度。事实上,我们抛弃的是不像汤团不像粢饭的纠结和锁链,获得的是口味空前解放——既有汤团的细腻和流畅,又有粢饭的原始和质感。
听说现在元宵夜游,有的人手里拿的是类似日本“菓子”或者垫着一张箬叶的糯米团,算是对于元宵佳期致敬。这就让我更惦记起粢毛团了。
非常怀念当年静安寺对面的“鼎新园”,摆在窗口的几个高大的蒸笼整天热气腾腾。为了那一枚粢毛团,人们近悦远来。
如今,“鼎新园”安在哉?
但愿,“皮(店)之不存,毛(粢毛团)将焉附”这句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比如放在粢毛团上。

关于我们:
(0)

相关推荐

  • 大家厨房 | 元宵吃的圆子,为什么和酒酿是绝配

    元宵吃圆子,大约是宋代开始的习俗.南宋诗人周必大写过一首元宵煮圆子的诗<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 ...

  • 西坡:肠粉

    到茶餐厅不点肠粉,仿佛到川菜馆不点麻婆豆腐. 肠粉在老广的眼里平常得就跟老上海人吃碗小馄饨似的,谁会拿它当回事儿地咋咋呼呼昭告天下?"早上我可是吃了肠粉啦"--试着瞅瞅周边的人看自 ...

  • 河南靈寶西坡出土玉器淺論(一)

    河南靈寶西坡出土玉器淺論(一)

  • 河南靈寶西坡出土玉器淺論(二)

    河南靈寶西坡出土玉器淺論(二)

  • 蒙古人旭烈兀引兵西征,刺客团迎来末日

    1252年,在拨都支持下,刚从权力旋涡中,战胜贵由遗孀的蒙哥大汗,在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遭遇数百名刺客行刺,尽管暗杀未遂,但幕后行刺的指使者,敢于对大汗本人出手,实力不容小觑. 刺客团实力 法国国 ...

  • 西坡:袜底酥·鞋底板

    江南小吃"袜底酥""鞋底板"听上去很陋,吃起来倒有点儿带劲. 袜底酥 江南古镇卖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及小吃,被人诟病已久.诟病归诟病,能大幅改观的不多.究其原因 ...

  • 罗兰之声||《西坡挖煤》作者:仲晋明 朗诵:罗兰

    提示:点击上方"罗兰之声"↑免费订阅本刊 西坡挖煤 作者:仲晋明  朗诵:罗兰  配乐:傅冰 高中毕业了,同学们大都找到了可心的工作,望着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走出校门,我的 ...

  • 西坡:辜鸿铭和名译《痴汉骑马歌》

    近日,网上就国际交往和交涉中的辞令如何进行比较准确和恰当的"中译英"或"英译中"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有趣的讨论.这让我想起了辜鸿铭. 辜鸿铭 辜鸿铭(1857 ...

  • 西坡:译书只为稻粱谋

    朱东润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的托尔斯泰作品翻译者之一,并不为广大读者所知. 朱东润先生 前一阵子,朋友圈都在转一则趣闻--朱东润先生执复旦大学教席时,有一天某教师拿着自己写的论文向朱先生请教.朱先生看后道: ...

  • 尹怀亮||西坡(一组)

    尹怀亮诗五首 西  坡 文/尹怀亮(云南) 雨洒西坡满岭红,杜鹃艳丽伴春风. 莫嫌迟到生荒地,自爱斑斓和韵中. 春  来 文/尹怀亮(云南) 春来阴处最先知,蜂蝶痴迷欲卉期. 春雨应时生地润,乾坤悄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