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引起的偏瘫,这三味药或许可以帮你解决大问题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喎斜等症状。
中风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更高,近年来更是多发病常见病,甚至更加年轻化,关于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汉代医家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它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等。
恢复期因气血失凋,血脉不畅而导致后遗症。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  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一般恢复较难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的用药及康复理疗加锻炼。
关于中风的治疗
中风始得,切忌早施滋补,以免气血更加壅滞。
本病由于痰瘀交结,阻滞经脉,妨碍早日恢复,故化痰消瘀药物的运用甚为重要,必须开泄化痰,才有助于潜阳熄风,如竹沥、茯苓,半夏、胆南星、天竺黄、川贝、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瓜蒌、杏仁、等,均是中风化痰宣窍的常用药。值得重视的是竹沥,甘寒无毒,性滑流利,走窍逐痰,历代为治疗中风要药,中风后迅速使用,则疗效较快,神志恢复也更快,每次可兑服20~30ml,加生妻汁数滴,日服3次,最好兑入潜镇熄风化痰的汤剂中服用。
酌情选用通络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地龙、归尾、桃仁、红花、鸡血藤、川芎、三七等,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须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冶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黄河医话》上,有个效方涤栓散,方简效宏,原方使用即有效,如果化裁应用,虽未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疗效,但经得起临床重复,可以推广使用。

涂栓散只有三味药
方子由地龙30克,蜈蚣1条,白芷10克组成。使用方法,将地龙和蜈蚣在瓦上焙干与白芷一并研成细末,每次6克,一日两次
这个方子,对于脑梗血栓可以说都有一定的效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效果也与服药的持续性以及病情有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用于偏瘫后遗症恢复的好方子,而且也比较平和,适合长服。

下面把这三味药分析一下。
《本草备要》:蜈蚣“宣,去风。辛温有毒。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偏瘫多是厥阴风动引起,蜈蚣入厥阴肝经,能搜风通络。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对蜈蚣熄风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地龙可解蜈蚣毒。可见配伍之妙。
地龙,《本草纲目》:“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得配本草》:“咸,寒。能引诸药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地龙降压,有抗凝、抗血栓作用。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偏瘫多伴有口眼歪斜,白芷能治头面各种疾病。
三味药物,蜈蚣入肝经搜风通络,地龙于通络中又能降压清热而制蜈蚣之温燥,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之力。白芷可除面上百疾,又能引诸药上达。又阳明药也,故治痿所必用也。
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恢复期调理,如果是刚中风,这个方就不太合适,另外本方可以辩证加减,如脑出血类疾病,可以加三七适量,止血兼可活血不留瘀,可无复发出血之忧虑;如栓塞类则加水蛭,丹参,赤芍等,化瘀通络,加速病灶恢复
如果气虚血滞,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涩之证者可合用补阳还五汤。
如果风痰久羁络脉,偏瘫严重,用药收效不显,此不宜急于求成,应缓缓图功,可用本方加蕲蛇,金钱白花蛇,僵蚕,全蝎,甲片等。
如果语言謇涩,甚不能言,可用本方加石菖蒲、远志、竹茹、天竺黄宣窍豁痰,石菖蒲尤需重用,一般用量在25~30g之间,如有鲜者则更妙。《本经》谓石菖蒲有'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足见用之治中风失语,最是恰当不过。
如果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可用本方合地黄饮子加减,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常用于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所致之舌强不语,足废不用等症。
当然再好的治疗方剂,不如中风的预防重要,历代医学也早有论述。如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乃中风先兆,三年内必发,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另外,但见病属热实,脉象弦滑,舌苔黄腻者,可急早投以芒硝、大黄、天竺黄,全瓜蒌、法半夏、胆南星、桃仁、丹皮、川牛膝、葶苈子、车前子、全蝎、僵蚕等通腑下瘀清热豁痰之剂,急证一缓,再究其阴阳虚实而调之。
预防中风必须要灵活运用宣通开郁
气机郁闭络内,风痰壅遏络外,内外之气不能通达,阳气闭塞,机窍不宜,最易中风。遵'郁则痹,宜乃通'之古训,治疗本病时宣通法在所必用,宣通是本病用以散风祛邪、行气达络之大法,宣通能开郁气、宣风壅、散结滞、通血痹,使怫郁之热无由再生,气血宣通则风自熄。
常可选用独活、桂枝、防风、羌活、麻黄、细辛、葛根、秦艽,生石膏等疏解宣散之品,既能疏风透邪,又能疏利血脉宣通血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