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装疯37年,被当傀儡推上帝位,登基后首道圣旨便“现出原形”
单位杂谈【整理摘编:时英平】
古代的中国历经无数朝代,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始终不变并能得到延续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把天下人按阶层划分为三六九等,又结合中央集权制,把朝政大权汇集在一个人的身上——皇帝。
这至高无上的位置,自然成为无数人憧憬的目标。继承制度又决定了皇位继承权被限制在皇子之间,针对九五之尊的角逐历来都是硝烟伴着鲜血,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康熙时的九子夺嫡都是这样。
别人登基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唐朝的唐宣宗李忱是个例外,他装傻装了37年,就被人扶持上了皇位。成为九五之尊后,他才展现出自己真正的才能。
自小装疯
唐宣宗李忱本名李怡,登基之后方才改名,他的父亲是唐宪宗李纯。
李忱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帝王带来多大的喜悦,因为本身在李忱之前,唐宪宗已经有了十二子了,继承人也已经定下了,对这个小儿子就没有什么期待。不过,李忱不受唐宪宗待见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出身。
身为皇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就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皇子都地位相同,要看的是他们的母亲。
众所周知,中宫皇后所生出的皇子是嫡子,其他妃嫔生下的一律都是庶子。李忱运气不好,没有一个做皇后的娘,不过他比一般庶子要更吃亏一点,因为他母亲的出身实在是太低了。
李忱的生母郑氏出身不高,也不够体面。她来自民间,入宫走的是非正常途径。郑氏本来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一个侍妾,李锜施展手段,将她送进宫中,作为婢女侍奉郭贵妃。所以郑氏一开始就矮其他妃嫔一头,因为她最初只是个婢女,也就是奴才。
不过,虽然郑氏起点很低,但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因为郑氏出众的容貌,又侍奉在得宠的郭贵妃身边,时常可以接触到皇帝,最后量变引发质变,被唐宪宗看中并临幸。郑氏挺有福气,很快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也就是李忱。
英雄不论出处,就算是庶出的皇子,只要自身有能力,也未必不能出头。不过李忱还有个致命伤,那就是他从小就好像有点迟钝。他小时候就不哭不闹,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但这可不是他乖的表现。
他同时还不爱开口说话,也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甚至被欺负了也不知道反抗,宫中众人普遍给了他“不慧”的评价,认为他不聪明。
虽然是宫中的边缘皇子,不受重视,但李忱也是有着不凡之处的。10岁那年,李忱染上了严重的疾病,眼看药石罔顾,人就要不行了,结果,突然自天上降下一道光正落在他身上,瘫在床上的李忱一下子跳起来,生龙活虎的,病竟是好了,不少人都被他吓到了,纷纷传说他这是心病。
当时他哥哥李恒,也就是后来的唐穆宗来探望他。李恒十分宽厚,后来又赐下了玉如意、御马等给李忱。
病好了之后,李忱告诉母亲郑氏,说他常常梦到自己驭龙登天。郑氏告诫他不,能让别人知道此事。
在郑氏的暗示下,李忱有意藏拙,就更加收敛沉默,坐实了“傻子”的称号。
皇家子弟很多都瞧不上他,他们宴饮时拿李忱当彩头,谁能逗他笑就能领到赏赐。
宦官乱政
李忱是真的傻吗,这装疯卖傻的举动其实是他智慧的体现。他的父亲唐宪宗子嗣繁多,皇位之争必定腥风血雨,如果李忱显露出自身的才智,就算他无心皇位,等待他的也会是兄弟的迫害。
同时,坐上了皇位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衰弱、藩镇割据问题严重等,众多弊病里最严重的是宦官干政,当时在宦官集团里占据高位的是马元贽。
唐宪宗死后,唐穆宗也就是李忱的哥哥即位,他在位仅五年就撒手人寰,之后又掀起一场皇位争斗战,到李忱37岁时,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了。
唐文宗李昂是李忱的侄子,他有铲除宦官的打算,于是发动“甘露之变”,来削弱宦官集团的势力,失败之后被囚禁。此时的宦官势力极其嚣张,不只干预国政,连软禁皇帝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唐文宗郁郁而终后,以马元贽为首的宦官们又奉他的弟弟李炎为皇帝。
李炎继承了哥哥的遗志,也是要和宦官们争斗到底。宦官们眼看局势不妙,找来一个炼丹师,以所谓的长生丹蛊惑李炎,最终导致他服食丹药过量,中毒身亡。
想要操纵皇帝而屡屡碰壁的马元贽,把目光落在了李忱的身上,因为,由傻子来做提线木偶,再好不过了。
百官胆寒
登基为帝时,李忱已经37岁,他终于可以撕去多年的伪装,露出本色。
李忱一上位,就把唐武宗时任用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又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持续数十年也没能有个结果的牛李党争。
在装傻这些年,李忱不是在空虚度日,而是默默观察朝廷局势,韬光养晦。这时如果马元贽还看不出来李忱一直是在装傻,那他就是真傻了。
眼看李忱处理政务妥当精妙,马元贽知道局势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但还没等他有所动作,李忱就颁布了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
这道圣旨让百官胆寒。
其中主要内容是限制宗室、抑制宦官,实在是拿住了他们的死穴,雷霆手段令人佩服。
此后,李忱励精图治,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而马元贽深知大势已去,后半生都老老实实,不敢妄为。
P.S.
厚积薄发,多年隐忍,最终换得九五之尊之位,李忱实在是个深谋远虑的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有时退让反而可以让人再进一步.
这样的处世智慧,无疑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