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把学校拆了
——1——
违法的事儿,咱不干。
这里的拆,不是采用物理式的挖掘或化学式的爆破。
部分人眼里,学校就几栋教学楼、几块运动场,甚至教师和学生都不包括在内。简简单单的,就是一个地方。
要是说到拆,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为什么要拆,什么时候拆?学校很破了吗?拆了怪可惜的,这里可有我们几代人的回忆呢。
另一部分人,理解的可能是部门的拆解。学校由哪些部门组成,各个部门各承担什么职能。是组织架构的分拆。
还有一种分拆,是以事件(知识传递)的拆,是说组织的目的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诱导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于是,就有了作者、出版社、印刷厂、学校、教师到学生的直线式分解。
——2——
但这都不是,今天的“拆”,是用管理学思维去拆解,还原管理的底层逻辑。让你知道管理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议事规则,将所有人连接在一起,形成协作关系,彼此分工合理,配合默契,提高协作效率,从而达到组织的最终目的。
先举个例子:
学校为了防止课间楼道安全事故的发生,将部分教师安排在各个楼层值守或巡视。于是这些老师从被安排时起,就承担了责任。要是不去值日,出了事故是要担责的。去了,尽到责任,即便有事,也可以免责。其次,为了保证责任的顺利实施,于是给了教师相应的权利,那就是对违规学生扣除操行分。最后,教师在尽到责任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利益。要是不去值日,那就要承担责任,而且得不到相应的利益。
你看,这就是以事件为起点的人和权的搭配。
这也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
一位思想者,说自己有一个很好的idear,于是找到一帮要好的同学,哆啵哆,哆啵哆。这帮同学被他拉拢过来,按在各个职位上,学校公益活动就启动了。
还有另一种搭配方式:
半夜,两哥们从床上爬起来,一人说,今晚上咱俩弄点啥呢?
陈胜对吴广说:广啊,你看这雨下得,我们恐怕是按期到不了了,反正一死。咋们这么多人,反了吧……
这是以人为起点的事件和权利的搭配。
这几个例子,可能让你看出来了,今天的主题是讲“人、事、权”,看似简单,却又非常神秘。事件要发展,三者缺一不可。
将“人”单独拿出来。失去“事”,同时失去“权”。这是通常见到的,禁闭人的目的。取消你谋事的基础条件,看你怎么拽。
将“事”单独列出来。没有“人”,即便有权,也只是光杆司令,难成气候。除非你是“蜂王”,有造体系的能力。
“权”,只能依附在“人”和“事儿”上。
——3——
优秀的管理者(领导)或班主任,能深刻理解三者的含义并能合理利用这三者。
比如,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队,学校只规定比赛名次,其他一切都交给教练。美其名曰“以人为本”。
但是,事件往往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是“占山为王”式的“县官不如现管”。有些领导通常有这样的苦恼:谁谁谁不服管啊。毕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守得住初心的人,又能干出成绩,会是少数。用另一个词,你可能一下就能理解:分封制。即:我把这一块工作分给你,封你为教练。你只需要为我每年“进贡”较好的成绩就OK。
那要怎么做,才能有效管理?
既然你将权利打包给了人家,想要打包收回来,也没那么容易。收得太多太快,势必会引起纷争。收得不好,会引起甩岗现象。
那就将人事权再分拆,一点一点地往回收吧。
比如按以下步骤实施:
首先对队员名额的限定和招募,和教练一起制定队员招募的条件,这会让教练觉得该队受到了学校的重视。不会引起反感,同时从规模上控制了该支队伍。
其次制定队长的任命条件和优秀队员的判定条件,让学校来树立标杆形象和掌握整支队伍的思想动向,推动整支队伍向前发展。
其次,制定赛季和非赛季的训练时间,强调和标准。制定与其他科任教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训练的同时不落下文化成绩。
最后,限定器材、服装的购买和保留建议权。
如实这样,即便教练因各种原因离开队伍,这支队伍的“精气神”依然还在。新教练来了马上就能上手。
不然,呵呵呵......
——4——
最后的话:
不同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做事的风格和策略。每个人都应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即便自己评的是专业技术职称,作为学校管理者也始终要保持学习,尤其是管理学、心理学知识等。
要想尽快达到学校(组织)的目的和发展目标,需要对议事规则、管理逻辑、人、事、权、责、利进行充分的了解。花点时间,弄透本质,达到调动自如的目的。
管理,最终的目的是尽快地达到组织的目标,要想办法整合教师的思想,前进路上一起走,同甘共苦。而不是捆住其手脚。管理,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这需要你建构管理体系、思想。
独狼浅析学校管理,原创作品,码字辛苦,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觉得文中有错误,请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