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烧钱补贴,我要提醒自己的事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675天的第675篇原创文章
我发现,近几个月写文章的心态和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我是一个创业五年的创业者,虽然仍然是创业路上的小学生,但是自己不断摸索,总结,也算是打磨出来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因此,那个时候,我更多是站在一个回顾和总结的视角,去做盘点和提炼,或者查缺补漏来写作。
当我回头再看一年前的文章的时候,鲜有一个创业者的鲜活的日常,都鲜少出现“我”字,大多数都是客观描述,像是老干部讲话。
但近几个月,可能身份发生了变化吧,更多的文字,我开始趋向更加自我,对,更向内走,它们要全部为我所用,帮我警示风险,帮我规避盲目,帮我考虑周全,帮我少走弯路。
我开始了二次创业之路,曾经我发过一条朋友圈,我说,这条路,我是万万不敢再走一遍了,天知道我都是怎么一路杀过来的。
结果,余音还在绕梁,我就义无反顾再次选择了创业。
相比较我从前的事业(当然它还很稳定地在自我运作),我希望能带着兄弟姐妹们迈上更高的一个台阶。
我好像又回到六年前的那个夏天了,虽然北京的冬天已经来了,但是空气中好像还弥散着2014年夏天的花香。
这些天,每一天都在做着并非是我绝对擅长的事情,脑瓜子嗡嗡的,但是我却出了奇的绝对自信,完全笃定,天天一股干就完事儿的心态。
说了大半篇还没说到正题上,我六年前创业的时候好像没这么絮叨。
言归正传。
这篇文章的正题,我是想在烧钱补贴这件事情上,提醒自己。
提起互联网,人们都认定这是个烧钱的行业。如果没有瑞幸咖啡带10亿资金入局的魄力,真正从0做起,难度大到吓人。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钱的用途太大了,不管是人员、产品、推广还是品牌,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于用户补贴,因为一个产品的拉新难度要远远大于品牌曝光。
我的新产品是平台型产品,这类型产品躲不过要烧钱,用资本换时间是一条必然要走的路。但是,今天我在思考的时候,又深度去做了学习和复盘,走这条路,一定要非常谨慎。我想警戒自己几点:
1、不要过度迷信补贴
我们看到美团、饿了么、滴滴等依靠烧钱补贴取得了巨大成功,就认为补贴是互联网公司的尚方宝剑,一路过关斩将,护送其修成正果。
但是,如果你去看另一边,同样也是烧钱补贴,尸横遍野,OFO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问起ofo的落败,很多人都会说是资金链的断裂、盲目扩张、供大于求、管理不善、内部贪污等等,但也需要我们能清晰指出的一点就是,小黄车的运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或者说运营手段太为单一,过度迷信补贴。
比起OFO,再去看摩拜,有一点摩拜做的更好的就是,摩拜没有完全依赖补贴,而是高频率进行异业合作,推出各类活动,利用其它知名品牌为自己背书、引流,虽然奖励金额不大,但也获得了基础的变现能力,得到了合作企业等的认可。
对比两家战略,小黄车不管是在拉新还是促活阶段,始终坚信补贴可以所向披靡,没有进行精细化运作,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明确的运营思路,只是想扩张并挤走竞争对手。
而摩拜考虑的则是补贴只是辅助手段,更注重的是可进阶的产品和运营,不管是从免费率先进阶为红包车,还是不断寻求异业合作,还是自身的品牌和调性建设,摩拜始终都是精细化运营,这也为两家企业最终走上不同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2、产品是根基,做大靠运营
一定要记住,烧钱补贴,不是必须的,一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打磨产品和找到种子用户,等项目有了稳定的日活用户和自然增长的时候,再考虑烧钱也不迟。
补贴营销是把双刃剑,如果自家产品缺陷极大,口碑可能就会越差,即推广越成功,损失越大。因为毕竟最终与用户相伴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你的运营手段。
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提供一项服务,就是在被服务的人的生活中插进了一个外来的东西,就是在驯化出某种依赖性。如果第一你不能稳定地提供,第二你不能迭代提升,那你提供的服务迟早会变成反扑回来成为抱怨。这个世界的天理不是知恩图报,而是一旦有了什么,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万万把产品放在第一位,把产品能否给用户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补贴只是产品不断完善之后的一种运营手段,千万不可在最开始就高度依赖它,否则会走上一条歧途。
有时候,一个执念,就会把自己带偏。
但恰恰,一个人最强大的时候是:放下“我执“之后,兼容并济,如果在那之后还坚持“我执“,那就义无反顾。
前提是,并不以“我执”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