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逐段分析(完结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一段比较简单。紧承上一段为完成蜀汉“兴复汉室”的政治任务而说,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希望:一,你让我出去领兵打仗,去“讨贼”,去“兴复”,保证完成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务你抓我!有人把这个当成是诸葛亮在发誓,当然也无不可。表决心嘛,总要说个完不成任务怎么办的问题。不然,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让你打水漂?二,我向你推荐的那一帮人你要好好用,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没有规劝你的话,你要狠狠批评他们!三,你也要多动动脑子,多想想治国的良方,多听听好的意见建议,努力完成你爹的遗愿。我出门之后,你要管好你自己, 后方千万不能乱套,这样,我就感激不尽了!这一段,可以说就是全文的结尾了,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但是后边还缀着一个小尾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跟我们写信结尾写“此致敬礼”差不多,算是个客套话。但是呢,我以小人之心,度一下君子之腹——我觉得“不知所言”似乎埋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太激动了,都不知道说了一些什么,日后如果你从我这表文里要挑什么错,也应该原谅我,因为我可是把“不知所言”说在前头了啊!啊哈哈……

最后,我不负责任地乱评一下诸葛亮的后半生,即辅佐刘禅的这一段的不妥之处:

一、诸葛亮太执著自己早年的规划。在“隆中对”时,他就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预判,后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是冲着这个方向走的。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蜀汉是其中实力最弱的。蜀汉建国之初,本应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诸葛亮为了那个既定的所谓政治任务,连年发动战争,对内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对外坚持对曹魏动武。庞大的军费开支,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本就疲弱的蜀汉经济雪上加霜。计划赶不上变化,形势变了,斗争的策略也应该变一变,固执一念,没有好果子吃。

二、诸葛亮太要强,不会示弱。他老拿自己是正统,明明知道实力不如别人,还要一味跟别人打,打来打去,拖垮了自己。这一点就不如吴越对北宋的政策,不如南宋对金的政策。采取守势,发展经济,保境安民,相互承认,未尝不会造福一方百姓。

三、诸葛亮对刘禅是包办,不是辅佐。他什么事都替刘禅想好了,什么人都替他安排好了,不让他经一点风雨,不让他去前线经受一下磨难,结果,刘禅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结果什么能力也没有,最后亡国拉倒。其实,诸葛亮应该往后缩一缩,不大包大揽,或许刘禅会有点自己的主意,或许会做出点成绩。

替古人腰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