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五十六)
串场人家(五十六)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队要在全大队招收两名代课教师的消息,我也是听了老队长所言方知,他虽是生产队长,看似大队的决策与己无关,但他却身兼贫协主任之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职务有着很高的含金量,某些方面能一言九鼎,一锤定音,负责行政事务的大队长,也要让着他点,就连大队书记的核心工作,也得采纳,听取,吸收他的意见。由于他的苦大仇深,加之人脉关系广博和睦。大队在开会研究招聘代课教师前,邀请他参会讨论研究。
首先大队长先行提出冯丽,即二子的妹妹,大花的小姑子为第一人选。理由是,冯丽人聪明好学,虽是高小毕业,实际文化程度已达初中。且讲话表达口齿消晰,善于表达,普通话讲得不错。其实谁都知道,冯丽与大队长的儿子正在热恋之中。人总是有私心的,好些的位置,又不违背原则,让谁做,都是做,何况冯丽除了学历低些,看其表象,还真有个做老师的范儿,虽身在农村,穿着打扮常以女知青为偶像,一举手,一投足,走起个路来,也尽可能一改农村姑娘风风火火的脾气。一走一路风,都象是在匆匆赶路的模样。而冯丽对知青邯郸学步,那怕有再急的事,也不忘自己淑女形象。
老队长听后,立即提出着力推荐吕芳。理由是,人家是女知青,父母都是城里的教师,多少年的言传身教,吕芳很适合这一岗位。吕芳是继续留队劳动,还是走上新的教学岗位,二者衡量一下,无论于公于私,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考虑,都应推荐吕芳。老队长出于公心,决策人物大队书记,其时为生产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的王书记也倾向于老孙队长的意见。
吕芳为代课老师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下放以来,吕芳一直同当地社员一样,挑起了农活的重担,尽管在队里照顾下,都做些轻的,干净些的活儿,虽未完全胜任,也称得上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晒棉花的活不重,且有间隙,更令吕芳乐意其中的是,近水楼台,花仓菇房墙搭墙,常得到守成老师的传授,有什么疑惑问题,拦路虎等。守成对吕芳总是有求必应,有求必答。所有的老师都有共性,即喜欢刻苦钻研的学生,那怕自己多作点付出,多耗些精力,也心甘情愿,倾囊相授。发现人才,奖掖后生,在守成身上尤显突出。
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守成的帮助下,吕芳进步奇快。根据守成老师的建议安排,正一口一口地啃读大部头的中国文学史。有老师指点,冯明相陪,学习热情很高,腹有诗书气自华,新学期开学,吕芳一身打扮,既端庄大方,又时髦超前,雪白的的确凉衬衫,勾勒出女性的线条之美,凸凹有致。乌油油的短辫,自然而恰到好处地垂于两肩。剪水双瞳,秀气中蕴着灵动,沉稳而又轻盈的脚步,踩着上课的铃声。吕芳自信而又兴奋地走上了讲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能站在讲台上,同自己的学生融为一体,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向城里名牌中学输送大批人才。尽管时下的教学秩序还有点乱,但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走正常轨道。吕芳和冯丽分在同一办公室。在冯丽面前,以年龄论,是姐姐,以学历论,一是小学,一是初中,以实际水平论。冯丽当然差上一截子。二人从同一生产队走出,算是老朋友了。冯丽从别人处了解到,堂兄冯明正追着吕芳。在生活上,农活上,都一如既往地帮助关心吕芳。据说在学习上二人还经常一起切磋。
冯丽当然知道董家的二凤子,对冯明一往情深。紧追不放。冯丽的天平,多多少少倾斜于二凤子。毕竟,他们之间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但又想到,自己做了代课教师以后,少不了要求得到吕芳的帮助,这不仅因为吕芳各方面的水平比自己高。更主要的是,她父母都是城里学校的老师,不定那一天,能助自己的城里梦一臂之力。
冯丽久住农村,向往城里人的生活。一年四季,脚不沾泥,身不担担,吃香喝辣,穿时髦衣,以车代步,更有按时定数的工资,有粮油供应本,只要有计划的生活,饿不着,冻不着。城里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林林总总,冯丽心向往之,做上代课,就如同万里长征跨出了第一步。确实,生活,工作圈子大有改变。冯丽见了,一切感到新鲜,极具诱惑力。
吕芳则不同,未成代课老师以前,担心着自己的前途,忧虑着自己的未来,吕芳深知,虽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确实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尽管政府为知青砌了知青屋,有房间,有厕所毛坑、大灶等。那厕所,对城里女性来说,私密性,安全性极差,冷天,洗澡用水也极不方便,当地农村妇女,冬天数月不洗澡,热水如金。吕芳在家时,无论如何忍受不了数天不洗澡的折磨。
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到什么日子往前挨。吕芳的知青生活,牙打了往肚里咽。冯明给自己各种帮助和照顾,吕芳当然铭记于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漫长的生活中,二人的友情,在不知不觉中而转换成爱情。
而这爱情到来之时,吕芳在感到甜蜜幸福之时,担忧和不安也与日俱增。吕芳想到了明天,看到了二子和大花的婚后日子。他们二人虽然平淡艰难,但二人联手,且都是土生土长,过惯了这样的生活。可吕芳不行,过不了这样的日子。可现实是残酷的,容不得任何人回避。只能艰难面对,在农村生活,她不如大花,不如二凤,不如冯丽。一旦同冯明走到了一起,自己走不出生活的困境,还要连累冯明,抑或将成为他的累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