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怎样炼成的(六)
2015年年底,随着指数的不断反弹,上证指数从2850点涨到了3500点以上,市场情绪又明显转暖了。但我一直判断这是个反弹,过去半年坍塌的不仅仅是指数,更是逻辑,一个新逻辑不可能几个月就能建立完毕的。到年底前一周的时候,上证指数的反弹第二次冲击原有趋势,我决定再次大幅减仓。这一次只保留了两成仓位,仍然以银行股为主。
但我也没想到后面会以那么惨烈的形式,展开了全面回撤。2016年元旦过后,不但没有见到开门红,直接就是泄洪般的大跌,全市场不断出现千股跌停,还让我们深刻认识了一个词——“熔断”。到了1月中旬的时候,大盘终于稳定了一些,连续几天的横盘整理,我也开始按照计划陆续买回仓位。可到1月底的时候,又迎来了一轮暴跌,3天时间就跌掉了接近300点。
从事后来看,这一次终于砸出了2638这个阶段性最低点。但当时,市场情绪到了一个极其低落的时期。2016年一整年,大家都成了惊弓之鸟,看什么都像下跌前的反弹,很多人已经在谈何时到2000点了。那一年,我只在银行股和保险股上加大了仓位,其他的都只是做点短线,见利就走。我一直在寻找下一次行情的逻辑,但始终没有找到。也多亏熔断时我的仓位很轻,这一年多少还有些收益,但整体上对我来说这是平淡的一年。
到了2017年年初,我终于想清楚了下一轮行情的逻辑,那就是供给侧改革。尽管这个词已经在市场上流传一段时间了,但一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从2013年开始的创业板大潮暴涨暴跌,始终没有一个转换的良机。2016年中后期的相对平淡,让市场有了一个重新整理的过程,水到渠成了。
2017年年初的布局中,我买入了一批白马龙头股,并在6月份重新恢复了满仓,迎接这一轮白马牛市。在龙头股的不断上涨中,市场也全面恢复了信心,上证50在2017年下半年一路高歌猛进,而创业板虽然也有过小行情,但整体表现平平。市场的逻辑真的变了,有人把2017年看作是A股价值投资元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此,那一年的很多东西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一年对我投资体系的影响也很大,虽然从2014年开始,我便坚信价值投资的长期确定性,但其间还是有很多技术分析和市场情绪的因素在影响决断。2017年的投资验证,让我在投资决策的权重比例中,进一步提升了价值投资的份额,更重要的是理清楚了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只有建立在价值投资基础上的技术分析才有价值”,这对我投资体系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是股市的丰收年,在工作方面,我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这一年夏天,我走出大连,迈向了全国市场。那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考察了20多个城市,不仅仅是看房地产市场,也在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和消费情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一个投资人来说,这两点都必不可少。很多东西是书本里找不到的,或者是书上说了,没有实地考察就不能真正理解。
我从北部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一路考察到济南、青岛、郑州、南京、武汉、长沙,再到广州、深圳、西双版纳、海口和三亚,还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贵阳、昆明和重庆之间来回奔波。不同的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对比,我脑中的一些思维模式越来越立体了,在对地产和投资的认识上,这段经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