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曾经每亩能赚数十万,能否借转养潮走出低潮?
□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薛敏灵 洪锦城 戴裕辉 文/图
养殖户正在高位池上投饵。
屡屡打破高产纪录的漳浦小高位池。
作为传统养虾重镇,漳州市漳浦县是国内南美白对虾最重要的产销基地之一。十余年前引进的小高位池高密度养殖模式,让漳浦养虾户陷入高产高收的集体狂欢,同时引领了全国对虾养殖潮流。动辄亩产过万斤、利润数十万元的致富故事,至今被广泛提及。
对高密度与高产的过分追求,为日后产业滑坡埋下伏笔。以2013年为节点,漳浦南美白对虾的故事出现盛极而衰的走势。最糟糕的年份,冬棚虾养成率不足三成,夏造虾几乎全军覆没。过半高位池在夏季处于空塘状态。十个养虾七个亏,几成常态。
金刚虾的出现部分改变了局面。金刚虾又称南非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的大型种,原产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海域,具有抗病性强、长膘快、价位高等优势。2016年开始,在已有数年土塘养殖少量实践基础上,漳浦虾农批量入场,将其作为夏造虾高位池养殖的替换品种,成效初显。
小高位池的狂欢与失落
陈振竹是漳浦县赤湖镇亭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养虾大户,养殖规模近200亩。今年,他将金刚虾取代南美白对虾,作为夏造虾主要养殖品种。
“正月之后投苗,四到六个月便能养到每斤10到15条的规格,每公斤收购价约140元,市场价近200元。这个季节,南美白对虾出塘规格大约每斤30条,每公斤收购价不过50多元。”陈振竹说,亭里村拥有800余口小高位池,是全镇之最,“在漳浦,普遍一年养夏造与冬棚两造虾,今年夏天,亭里村有近三分之一养殖户转养金刚虾”。
而在此之前的近20年间,南美白对虾一直是当地养虾业的主导品种。“漳浦海域天然资源丰富,上世纪70年代末便开始了人工养虾产业化实践。1997年引进的南美白对虾,成为日后漳浦最重要的养殖品种。”漳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许智海说,高峰时期,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逼近1400公顷。
真正让漳浦南美白对虾产业声名鹊起的,是2005年前后推而广之的小高位池养殖模式。作为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代表,小高位池单口面积大多1~1.5亩,三四米见深,铺设地膜,配置中央排污系统与增氧设备,从地下沙层抽取海水。相较传统土塘养殖,高密度与高产出是小高位池吸引力所在。全县近万口高位池,不断刷新南美白对虾的高产纪录。
“一口1.3亩的高位池,冬棚产季从每斤30条左右的规格开始抓,最终产出成虾1.2万多公斤,每公斤收购价约100元。冬棚虾每公斤成本约20元,夏造虾则要低个三四元。”这是陈振竹念念不忘的高产纪录,且并非孤例,“2012年以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普遍高达70%以上,一亩水体投苗量四五十万尾大有人在,七八十万尾的极端情况偶有出现,亩产过万斤并非营销文案中的神话。”
逐利者由此大举进场。“开发一口高位池,基建与设备等综合成本就要20多万元,由于外来投资者缺乏养殖经验,盲目投资以致亏损的不在少数。”陈振竹说,为进一步扩大产能,养殖户往往通过赊欠饲料供应商货款,用于追加投资,或以债转股的方式,让经销商入股高位池养虾。
规模扩大,风险也在累加。2012年秋天,漳浦高位池南美白对虾出现大面积病害。“我们村有个养殖户,曾经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排塘8次,直到第9次才成功。”陈振竹说,近年来,当地冬棚虾养成率锐减至三成,夏造虾由于温度高、水质变化大、虾病更易爆发,养成率低至谷底,夏季空塘率超过四分之三,“尽管高位池养殖仍偶有亩产万斤个案,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十个养虾七个亏,已然常态。水产养殖业的高风险性显露无遗”。
金刚虾引领 夏季转养潮
漳浦虾农试图通过更换夏季高位池养殖品种,寻求行业自救。引领这股转养潮的,既有当地主流水产石斑鱼,也有虾市新贵金刚虾。
金刚虾进入漳浦,始于土塘养殖。漳浦县佛昙镇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陈艺宁是最早的实践者。2010年,出于对新品种的好奇,他引进一批金刚虾虾苗,在10多亩土塘中试水养殖。“养成率达到八成,四到六个月便可以养到每斤10条左右的规格,每公斤收购价上百元。”陈艺宁说,“金刚虾具有个头大、生长快、抗逆性强、市场价格高等特性,整体效益可观。”
陈艺宁试养成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仅有零星散户跟进土塘养殖。但2016年,由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每况愈下,夏季空塘率居高不下,不少养殖户注意到了这一新品种,并开始将其作为高位池虾夏造虾替代品种,逐渐引发转养潮,并探索出了分期搬池分养、套养鱼蟹蛤等技巧。
据福建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漳浦区经理董志鹏观察,这波转养潮主要集中于赤湖、佛昙、深土等沿海养殖大镇。以佛昙为例,全镇土塘转产比例近40%,高位池与陆上养殖场则约10%转养金刚虾。金刚虾育苗产业也随之兴起。2016年,佛昙县水产养殖协会会长杨国滨从莫桑比克海域引进原生金刚虾亲本,并在漳浦本土实现了自主育苗与供应。
南美白对虾转养潮,也让业界出现类似“金刚虾或取代南美白对虾”的论调。
对此,漳浦受访业者并不认同。在许智海看来,尽管深受病害与低养成率困扰,但南美白对虾依然是国内最重要的商品虾品类之一,其背后具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作为支撑。同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谷期后,漳浦南美白对虾养殖已出现了回暖迹象。“以立体混养为主要特征的土塘养殖稳中有进;经过反思后,养殖户开始降低高位池养殖密度,更加重视健康水环境的精细管控。”许智海说,尽管夏造虾养成率依然不足一成,但去年由于气候适宜,雨水较少,冬棚虾成功率有增无减,全县养成率攀升至七成。
另一方面,看似好养的金刚虾局限性明显。“金刚虾属于热水虾,水温低于10℃便停止摄食,因此只适合作为夏季替代品种。”许智海表示,实际上,金刚虾养殖难度要远超预期,去年引入高位池养殖后,成功率普遍不足五成,甚至低至两三成,“金刚虾养成率深受天气因素影响,最怕吹北风引发的温度与水体条件变化。虽然虾体抗病性强,但随着养殖年限增加,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病症。而且,由于相互抢夺领地与残杀的生物特性,它并不适宜过高密度的养殖,将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套用在金刚虾身上,无异于走钢丝”。
此外,董志鹏表示,由于尚属小众品种,金刚虾缺乏专业的育种机构进行良种选育,品种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每万尾六七百元的虾苗成本也远高于南美白对虾,而终端销售渠道又远不如南美白对虾成熟。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金刚虾在短期内难以撼动南美白对虾的市场地位。
漳浦养虾业 的自我救赎
对于金刚虾的后市表现,漳浦本地养殖户也并不乐观。“目前势头不错,但不知道过两年会不会重走南美白对虾老路。”佛昙镇水产养殖协会党支部书记杨杰兴的言下之意是,一个品种养久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害丛生、养成率降低的情况,只能再找替代品种。
许智海认为,漳浦养虾业经历过高歌猛进,也感受过低谷与迷茫,如今要实现自我救赎,品种更新固然重要,但还应有更多深度反思与应对。
反思首先指向缺乏节制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在漳浦高位池南美白对虾养殖实践中,为了实现高产,单亩水体最少投苗30万尾,最多的甚至达到80万尾,明显超出了空间承载与自净能力。”许智海说,高密度养殖的代价是,水体中的菌群平衡被打破,不足以消解虾体排泄物与饲料残渣,由此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溶氧量不足,水质与藻类生长深受影响,大大提高了病害滋生的概率。这在夏季尤为显著。加之全县高位池养殖区域缺乏系统的事先规划,养殖区域布局不合理,排污口与取水口距离近或基本重叠,养殖户取水后若不对海水进行彻底消毒,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但许智海也强调,在吸取了多年的教训后,当地养殖理念已逐渐更新,“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的观念正逐渐普及,以EM菌控藻改底方案为代表的生态养殖模式,被广泛接受。其基本原理是将有益菌体中施用到养殖水体中,起到调水改底、培藻肥水、杀虫驱虫等作用,混合到饲料中,进入鱼虾体内,则能够起到营养补钙、保肝护肠等作用。另外,当地渔业主管部门也已全面铺开水产品药残检测工作。
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苗种退化。
“以南美白对虾为例,亲本来源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从国外引进良种亲虾,繁育出SPF一代虾苗,二是从养殖池中挑选优质商品虾作为亲虾以繁育土苗,三是国内自主培育新品种。”许智海说,由于一代苗“长速快、无携带特定病原”两个特性,规格整齐划一,因此被高位池养殖广泛使用,“种质资源高度集中在外国供应商手上,近年来出现了亲本价格攀升、育苗成活率时高时低、养殖周期延长等情况;而到了国内的育苗环节,部分育苗场采用高温培养,甚至使用抗生素进行疾病预防,损坏虾苗免疫系统,并产生抗药性,影响后期生长”。
许智海主张,要解决苗种问题,既要加强市场监管与规范,更应该提升国内自主育种的能力。“目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有多个,但其中只有'科海一号’等少数品种进入漳浦市场。在市场选择上,由于国内品种品质与进口品种尚有距离,80%以上的养殖户还是倾向于选择进口的SPF一代苗。”许智海说。
影响漳浦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产业的另一因素正在出现。目前,当地正启动“六大流域”整治工程,不少流域周边的高位池将因环保问题被拆除。在增收与环保的矛盾中,有业者建议,养殖户可联合起来共建污水处理池,将养殖废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而非直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