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谈 | 王濛之五:王濛本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玄怪录·杜子春略
五,王濛本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人物品藻活动除了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之外,还包括本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人格独立意识,是魏晋士人人格独立和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王濛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
王濛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表现在对自己容貌的自信。王濛本人生来具有很好的形象自然条件,据《晋书》本传,当年王濛生活曾经有点贫俭,有一次帽子坏了要去市场买顶帽子。没想到卖帽子的女子被王濛的一脸帅气和身材所吸引和征服,竟然含情脉脉地白送给王濛一顶崭新帽子。同时,其形象气质是人们对他进行人物品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林公道王长史:“敛衿作一来,何其轩轩韶举!” (《世说新语·容止》)
“敛衿”就是整饬衣裳。在支遁看来,王濛这一小小的生活细节举动,就表现出无比美好的姿态气质,令人仰望艳羡:
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 (《世说新语·容止》)
身着公服的王濛,在茫茫积雪的映衬下,光彩夺目,被王洽赞叹为“不复似世中人”。王濛形象气质之美,堪称佳作。因此,王濛是社会舆论中提到美男子时必须上榜者: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世说新语·容止》)
故事本身是在赞美杜弘治,但王濛的出场,似乎更有广泛性和普遍意义。按照该文的语境和逻辑,不仅是杜弘治,大家提到美男子,一位需要提到的参照对象就是王濛。可见王濛美好形象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情况。对此,王濛本人也毫不推辞:
王仲祖仪形甚佳,每揽镜自照,曰:王文开哪生得如馨儿?(《世说新语·容止》)
强大社会舆论的赞美浪潮,把王濛对自己形象的自恋推向巅峰——他看到镜中的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的儿子。
除了对自己形象气质的自信和自恋,王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还表现在人格精神方面:
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 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世说新语·容止》)
当儿子王修让他将自己与刘惔做比较时,王濛认为在语言辞令优美方面自己胜过刘惔,但在一语中的方面,自己则不如刘惔。这个评价本身倒是一语中的之言。如此以自恋为基础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还扩大到家族的领域:
王修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长史未答,修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世说新语·容止》)
王羲之与王述这一对冤家对头的龃龉甚至延续到后代。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琅琊临沂王氏和太原晋阳王氏两个大族之间的竞争叫板。琅琊临沂王氏出身的王胡之以自己家族骄傲和代表人物王羲之的尊贵向王濛发起叫板挑战,王濛则以自己叔叔王述的“未必不尊贵”回敬王胡之,以捍卫自己家族的尊严。又如:
谢公语孝伯:“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 (《世说新语·品藻》)
谢安对王濛的孙子王恭说,你爷爷王濛本来是可以与刘惔相提并论的,言外之意就是可惜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没想到王恭反击道:我爷爷不是做不到刘惔的那个程度,只是不想那样做罢了。可见士人人格自信已经由个人的自信波及延展到家族的延续。
王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最后一笔是临终之前的自恋绝笔:
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王濛临终之前以那件伴随自己多年清谈品题活动的道具麈尾,发出最后的自恋感言,把一位文化士人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推向了极致,也把士人自觉的生命意识演化到感人的境界。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宁稼雨《王濛:士人文化人格精神的范本》,《文史知识》2021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