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起名简史,太有趣了!

中国人重视起名字,也很会起名字。

“起名”这事儿,从“三皇五帝”到“琼瑶式”或“王者荣耀”,一路而来当真有些……兵荒马乱。

上古时代:想叫啥就叫啥

中国人的祖宗,是神话中的上古大神。

那盘古、女娲、伏羲、神农这些,是谁取的?

盘古的妈妈?女娲的爸爸?肯定不是。

“神农”和“女娲”,查无其源。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打开始就这么叫的,跟着叫就行了,没有为什么。

盘古和伏羲是可以查到的,不过……一个是生殖,一个是半人半狗。

不过“伏羲”总比“伏了”“伏的”“伏啊”好听。

祖宗没开好头,之后就跟着乱了。

“尧”,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被埋土里了。

“舜”,甲骨文,写法难寻,有说法其和“尧”的甲骨文有关:有人把一个埋进土里的人往上拉。

禹,甲骨文。表示:土里爬出了一条虫。

于是,黄河流域三大首领尧舜禹的名字,就是一个“破土而出”的过程。

春秋战国:莫名其妙

春秋战国,起名开始“莫名其妙”。

公子小白(是说他傻吗?)

周公黑肩(煤老板?)

姬黑臀(常撅着晒日光浴?)

季公鸟(大名“姬鸟”,想来必定爱护动物)

韩不信(他还有个儿子叫韩庚)

看似鬼扯,其实有其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文字还没有造出来,很多话可以说出口,却没有可以对应的文字,所以出现了大量谐音字、假借字(通假字多啊),外加当时民族大融合,名字中可以体现很多少数民族特色。

比如,齐桓公身边有个名厨,叫易牙,之后“易牙”还成了厨师的代称。

殊不知起名“易牙”是因为他是狄人,狄人有“易子而食”的坏习惯,就是换孩子吃,这货还把自己的孩子烹了给齐桓公吃……死变态。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名字混乱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批判,就好像古人要是知道几千年后有人叫“易烊千玺”,估计也很费解。

又乱了很久,孔子终于忍不了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可惜圣人只顾为万民着想,却忘了自己:

孔子名丘,“生而首上于顶”(《史记·孔子世家》),脑门儿高得像山,那就叫孔(山)丘吧。

秦汉:猪是一个好名字

圣人一乱,后面又跟着乱了。

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赵政。

是的,他叫赵政,不叫嬴政。

秦国王室:嬴为姓,赵为氏。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姓只是表示远古的血缘,《史记》里就叫人家“秦王赵政”。

赵政的名字被后人叫乱了,他自己儿子的名字被他自己起乱了:扶苏、胡亥(秦二世)。

老大叫扶苏,取《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哎呦,美!

老幺叫胡亥:猪。

就算人家生母不明,也不能取个名字叫“猪”啊!

难道猪在秦汉是祥瑞?

总之,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对猪的感情还很波澜,对起名这件事还很错乱。

汉之后:名多规矩大

后来西汉有一个叫戴圣的决定完成孔夫子遗愿,把人民群众起名字的事儿掰过来,于是在《礼记》上说: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要起名就好好取!别瞎闹!要思考!

一思考,思考大发了:

刚出生,得有个“乳名”吧?

比如汉武帝叫“刘小猪”,恩,很可爱。

男孩儿长大了,弱冠,起个“冠字”。

女孩儿长大了,待嫁,起个“待字”。

出来混了,得起个“别号”骚情一下吧?

“居士”“先生”“遗老”“道人”“山人”“散人”“公”之类的就诞生了,估计今天QQ、微信、微博、天涯、知乎、豆瓣各种昵称就是打这儿来的。

到了民国,不知是因为国父名中便有一个“文”字,还是委员长特别善待文人,那时名字取得……文醉了:

周瘦鹤、李苦禅、南怀瑾、戴安澜、瞿秋白、徐悲鸿、费正清、沈钧儒,戴季陶、邹韬奋,郑愁予,苏步青,林语堂、梁漱溟,林风眠、陈寅恪、季羡林、沈曾植、丁默村、程砚秋、梅贻琦

到了当代,经前人以身试名,我辈终于有章可循了:

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周易》。

▍来源:网络,以上内容贵在分享,如有疑问请联系。

▍编辑:饼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