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继续学习《论语·里仁》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义: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何:怎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的精神来治理国家,这有什么困难呢?不用礼让的精神来治理国家,礼怎么办呢?
解析:
礼让为国古已有之,禅让就是礼让为国。“何有”解释为“何难之有”比较恰当。
连国君的君位都是礼让而传,国民是不是也该礼让传世呢?所以礼让为国也是一种教化。
这种教化的精神被废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夏启传天下重器于子,汤灭夏建商,一是开了天下重器变为家传的先河,一是开了以武力夺取天下重器的先河,二者让礼让为国彻底废止了。
礼让为国有什么困难呢?其实很困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促进了权力的集中,让家传天下成为必然。礼让为国的精神已经开始动摇了。太康失国就是证据,天下的传人也有不堪者。
给礼让为国的精神以致命一击的是汤伐夏桀,以武力夺取天下重器,礼让为国的精神彻底被废止。当然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用武力才能让传天下的不堪者下台。
礼让为国时,天下都以礼让为尊。当礼让在为国这个层面不能施行的时候,礼让这个准则只能在更小的范围内施行了。这就是不能以礼让为国,礼怎么办了,或者叫礼的嬗变。
天下重器之位不能礼让,礼仪制度却保留下来了,社会中的礼仪也保留下来了。但是礼让这种精神毕竟不能贯彻全社会了,它贯彻的时候在天下重器之位这个位置停了下来,所以礼让的权威还是受到了挑战,不再纯粹。礼让为国也不能全部实施了。
这里讲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虽然前面解释了那么多都不是这句话放在这里的本意。而是士志于道,行义之后,还要礼让。所以,道,不仅要以义为标准,还包含了礼让的精神。
当然道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义与礼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礼让为国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