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首部《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临床建议

一、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老年糖尿病指年龄≥65周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5岁以前和65岁及以后诊断糖尿病的老年人。我国≥65岁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3]。具有以下特点:
  • 1、糖尿病并发症或其他伴发疾病较多
  • 2、常需多重用药
  • 3、症状不典型
  • 4、低血糖风险高且感知低血糖能力差
  • 5、认知功能障碍多见,自我管理能力差
  • 6、治疗依从性较差,漏用药等情况常见

二、老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指南指出: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获益有限,严格的血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需权衡患者治疗方案的获益风险比,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层管理、施行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尤为重要。

血糖控制目标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健康状态综合评估结果,分为“良好(Group 1)”、“中等(Group 2)”和“差(Group 3)”三个等级,对健康状态差者,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其二,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如使用,则HbA1c控制目标不应过低,设立明确下限,以降低低血糖风险(表1)。

表1.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除传统的HbA1c目标外,新指南更强调控糖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为尽量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风险,还特别引入了糖尿病血糖管理的全新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TIR),可作为血糖控制目标的补充指标,并设定了相应的血糖波动控制目标(表2)。

表2.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控制目标

三、TIR新指标助力血糖平稳管理

       TIR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革新与成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临床对于血糖管理新维度的迫切需求。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的传统指标,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仅能反映既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无法反映日内和日间血糖变异性情况以及每日低血糖、高血糖情况,也无法及时反映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且其准确性受疾病等临床因素影响较多。TIR作为CGM报告中评估短期血糖变异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反映葡萄糖信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与HbA1c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且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远期预后密切相关。

在老年1型/2型糖尿病人群中TIR(3.9~10.0 mmol/L)控制目标放宽至50%(一般糖尿病人群为70%),但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3.9 mmol/L)时间(TBR)缩小至1%(一般人群为4%),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更关注低血糖风险。因此,平稳控糖尤其是尽量避免低血糖风险,对于老年人群特别重要。在选择降糖方案时,有助于提高TIR、降低TBR的治疗方案更适合像老年糖尿病这样的低血糖高风险人群。这不仅适用于口服降糖方案,也适合于胰岛素治疗的评估与选择。

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原则

指南提出[2]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强调“去强化”,并明确建议:1、起始胰岛素治疗时,首选基础胰岛素,用药方便、依从性高,适用于多数老年患者。2、选择基础胰岛素时,应选择血药浓度较平稳的剂型(如德谷胰岛素等),并在早上注射,以减少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3、应尽量简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采用长效或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控制空腹及餐前血糖满意后,在餐后血糖不达标时再考虑加用餐时胰岛素。

以指南推荐的德谷胰岛素为例,作为新一代超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其半衰期长达25.4 h,作用曲线平稳无峰,每天1次注射,可保证全天各个时间段平稳控糖。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德谷胰岛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支持其对于老年糖尿病治疗具有明显优势:1、平稳控糖达标,TIR更优,时间更长:相较于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TIR更高,达72.11%(P=0.03),且TIR时间更长。2、低血糖风险小,尤其夜间TBR更优:无论是何种程度的低血糖,德谷胰岛素夜间TBR均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证实其在减少夜间低血糖方面具明显优势[7]

五、总结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控糖策略,应本着安全、简便的原则,实现平稳控糖达标,尽量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风险。胰岛素治疗应强调去强化,基础胰岛素是老年人群的首选胰岛素治疗方案。在选择基础胰岛素时,优先选择血药浓度平稳,且有明确证据可改善TIR等血糖变异性指标的药物,可为老年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