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4次确诊,要不试试痰液和灌洗液?
之前天津爆出一例患者连续4次核酸检测才确诊的事件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而后又爆出1例患者同样是检测4次,才发现核酸阳性。
今日,一篇疑似由武汉某医生发的朋友圈,呼吁采用CT结果来做确诊,不要迷信核酸,更是把对试剂盒检测性能的质疑推向了舆论高潮。
首先不管这条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否定核酸的作用,用CT做排查我并不觉得效果会更好,首先是一个可实现性,单就只取样送实验室批量检测的核酸方法目前尚不能完全筛查一遍,CT就可以么?
我们不能放任核酸阴性,CT阳性的人群,也不能把核酸检测结果奉为圭臬,检验始终是临床诊断的一个参考依据,CT结果也是,只是在当下疫情,核酸检测结果更加被重视。
来自影像学的结论是一种诊断依据,核酸检测结果也是,一个是组织病变示像,一个是病原学结果。
看着网上一边倒的质疑试剂盒的检测性能,我还是想说两句,不能因噎废食。这次疫情国内很多IVD企业都研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也确实有很多公司是第一次做病原体检测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中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差,检测性能不好的产品,情理之中,但并不是媒体报道的近百个产品都会流向一线防控现场,蹭热点的就真的只是在蹭热点。
荧光PCR技术现在技术门槛并不是很高,选出符合标准的诊断产品还是可以的,国内做了十几年的分子企业并不见得谁比谁差。国家药监局也是在紧急审批一些符合标准的产品应用于一线。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试剂盒的性能就完全没问题,但是连续做3次检测核酸,检测不到,第4次就能检测到,也许我们可以再想想,是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我们要相信检验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理解检验的局限性,检验针对的是送到实验室的标本,报告其中的病毒情况,标本采自患者。
患者的肺部有病毒感染,样本里面就一定有病毒么?
样本当中有病毒,试剂盒就一定能够检测得到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规范采样步骤,以保证能够采集到足量合格的样本,在病原体检测方面,这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选择最靠近病灶的样本或者病灶样本,选择允许的最大样本量保证含菌量足够。但不相交,采样没法直接明确的采到病毒。
看第二个问题,样本当中含有病毒,是不是一定能够检测的到,不一定,这个和检测试剂的灵敏度有关系。一般PCR检测常用40个循环,也就是连续复制40次,理论上病毒数就会被放大到N*240(N=样本中起始病毒数)个,常规的检测下限是1000copies/ml。通俗一点也就是1ml溶液中有1000个拷贝的病毒就能被检测到。
这个是检验的局限性,我们还是要理解,检验是一种辅助诊疗的手段,并不是生死判官,当然还有一些操作因素、样本因素也会影响检出率。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继续复制病毒,让它的数量继续增多来方便检测呢?不可以,病毒片段复制的次数越多,其中的非特异性扩增就越多,最后获得的结果可信度就越低,这是一个权衡检出率和准确度的过程。
上面的两个问题,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会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规避,当然我并不确定天津那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在第1次核酸检测阴性之后,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的时候有没有去做过有关样本采集优化的步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灶主要在肺部,也就是下呼吸道感染,现在临床取得注册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基本都包含了上述样本类型中的至少两种。
咽拭子是最容易获得的样本类型,大部分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是可以通过咽拭子检测出来,但痰液更好,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咳出痰液样本,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两个样本之间的差异,灌洗液亦是如此。
这场防疫战越打越焦灼,前线的压力很大,我相信很多人都在迫切的希望尽早结束战斗,但是防疫是一场协同作战的防疫战,居家隔离、门诊就医、样本检测、疫苗研发、药物筛选等等。
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不想去引导民众去笃信某一种检验手段,但是也请相信每一种检验手段。
作为一个IVD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此也呼吁广大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厂家,能够在试剂试剂应用的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做出优化。也希望能够为一线操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多产品使用的技术指导。
本文系原创,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锁炎的观点,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本平台予以解答,转载需注明出处及作者。
离IVD行业更近一点
资讯平台丨内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