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语境……
【三峡手记15】老军工的小菜园
这个鼠年的春节假期,竟演变成了新冠肺炎“横行霸道”的疫期。从最初的7天假期,一次次被迫延长再延长,至今我仍身陷湖北,处于自我隔离、居家办公的无可奈何的状态。
我搬离湖北宜昌这座城市快20年了。这些年来,讨生活的路并不平坦,于是和宜昌的朋友“相见常日稀”,我分明是匆匆过客。但是,一遇到老朋友老同事,话说不完。路上都想搬条小板凳,泡上一壶茶,慢慢扯下去 。老婆说我的话多,像丝瓜牵了藤,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据说,爱回忆的,这叫男人衰老的标志……
只要有空闲,愿自掏腰包,约上三五好友围坐,来个集体回忆包场,无非是忆苦思甜、友谊万岁之类。几杯酒之后,面红耳热,心潮汹涌,便觉得不该离开宜昌这块“红色的革命根据地”,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四处奔波“打游击”,也没混出什么大名堂……
这次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弄得家家关门闭户,大家只好手机“朋友圈”会会客,谁胆敢聚会闹酒,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偶尔,为了家里不断炊,我得网购和出门取菜,只好戴着严严实实的口罩。熟人“道路以目”,哑然点头,好像生怕飞溅出去的空气也有携带病毒之嫌……
一日三餐,我请战:下厨!论厨龄、厨艺、厨德之类,舍我其谁?遥想当年,我小学三年级不足10岁就学厨帮工。如今儿子都参加工作了,我从未尝过一口他炒的菜,没法比呀……
幸好,三峡还有一套自己当年的小房子,还有老人住着,不觉得身份“受租”。厨房不大,当年的设计风格,像伸出去的巴掌大的阳台。于是,我又站回老岗位,在烟火之中品味一段特殊的人生。
湖北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宜昌是最早封闭管理的地市州之一。日久一长,问题就凸现出来了,冰箱里的肉储备不够了,菜油不够了,面条不够了,蔬菜也不够吃了……
后来,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人员行动起来,千方百计保障居民的生活物资供应,各大超市陆续开通了网购渠道,这才缓解了吃喝的矛盾,人心趋于稳定。
今天,当我推开厨房的玻璃窗,正好看到后坡上的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马上取来手机拍照,正好有位老邻居进去掐菜,就录入画框了。这就是我要说的老军工的小菜园。
话说我生活的这一大片社区,是原核工业国营22建筑公司的生活基地。建筑公司,过去工人居多。核工业,属于军工行业。于是,这里的老员工过去叫老军工,很多人就是转业的军人,其中不乏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等等。
先有核建设,后有核工业。先后创造大国崛起的“两弹一艇”奇迹的核工厂和其他核设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力量。涉核的保密单位组建之初,中组部点兵点将。喝过洋墨水的留苏专家、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来了,这可不是一支简简单单的施工队伍。
追溯历史,如今生活在宜昌的这几千人的群体,最早战斗在大漠深处的甘肃矿区,完成了我国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建设。后来,又转战大西南,完成了核工业“三线”建设重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执行三峡腹地代号为“八二七”工程筹建,陆续迁到湖北宜昌。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一群核工业的“吉普赛人”,四海为家,勇当国任,献了青春献子孙……
每到一地,先生产,后生活。因陋就简,没有房子,先租后建,从“干打垒”、木板房,到红砖平房、小二楼。男人到哪里,一家妻儿老小就迁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大批工业项目上马。成千上万的当家作主人的核工业人,艰苦奋斗,满怀豪情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优质高效地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不等不靠不要,他们积极想办法改善生活。下班后,他们开荒种菜种瓜,下河捕鱼捞虾,可谓热火朝天……
自从我来宜参加工作,就慢慢熟悉了这一片天地。宜昌市夷陵区冯家湾这几座山山岭岭,沿着黄柏河的一带河滩地,居民楼的房前屋后,只要有可能长草发绿的小块土地,就先后被老军工和家属们收拾整理出来,变成了他们眼中和手中的小菜园,丰富了他们一家人的餐桌。
亦工亦农、自力更生,这种勤劳简朴的生活理念,也铸就老一代军工人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核品牌”。可惜,像我们这样的“核二代”“核三代”大多忘本了,不愿意在这不起眼的自种自收的小菜园上浪费时间。当然,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走进大型超市什么也不缺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语境。
眼前,这春意盎然的老军工的小菜园,想起来就令人感动,值得回味,那也是一部父辈们的奋斗史、生活史、精神史呀……
(2020年2月22日写于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