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 闲话花生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我趁机又请上几天的年休假,回到了老家浠水,陪母亲小住,也好打发游子的乡愁。临出门前,母亲总是“打赖”(强行)要我带几样东西,其中就有自家种的花生米。她说花生炒着“咽饭”(吃饭),或者“管客”(招待客人),凑一盘下酒菜,那不晓得几好……

虽然说旅途劳顿,上下车很麻烦,但花生是个好东西,何况还饱含着母亲的汗水和关爱呢。花生长年出现在我的食谱上,在我的餐桌上现身,在我的筷子尖上被夹起,在我的唇齿之间咀嚼留香,它的美味难以抗拒。

据《明史》记载,落花生的输入,是这一时期油料作物种植中的一件大事。落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的巴西,明末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套用今天时髦的说法,花生也是“一带一路”上中外交流成果之一。

十六世纪初的苏州学者黄省曾在他的著作《种芋法》中提到:“引蔓开花,花落即生,名之曰落花生。”在我国文献中,花生也称为“地豆”“番豆”“白果”“长生果”“万寿果”“人生果”等等。

另有考古的证据,在江西修水原始社会遗址中,曾发现过炭化花生种子,说明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现今,作为主要油料作物广泛种植的花生,则为南美洲引进的品种无疑了。

据《浠水县志》记载,粮食作物是本县种植业的大宗作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水稻种植是主体,大、小麦次之,薯类、豆类、杂粮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都很少。而油菜、芝麻、花生作为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就更少了。

欧美人见面了,先问问天气,算是寒暄。中国人见面了,总会问一句:你吃了吗?折射出国人最怕的就是吃不饱。广种粮食,先要解决饿肚子的问题。而花生,算是温饱之外的奢侈享受。

我的印象之中,故乡大面积种植花生,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习惯的说法叫“分田到户”之后。调动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利用山间荒地和河边沙地,最适宜播种花生了。

花生既可以用于榨油炒菜,又是招待客人和自家孩子的上等“嘴务食”(零食)。记得冬腊月飘雪花的时节,家庭主妇们忙着土灶上炒苕馃、米泡、蚕豆、豌豆,条件好的家庭才有花生炒。

我对花生的早期记忆很淡薄,源于接触得少的原因。后来到武汉上大学,穷学生喝酒,最简单的就是买一包“酒鬼花生”,再来几个皮蛋。我记得同宿舍爱做饭的老高,买了个小火锅,可以炒花生米,再从学校食堂买两个熟菜,几个人围着书桌,热热闹闹地喝点小酒。

我毕业后分到了宜昌的一家企业,过了几年单身生活。最初和单位的司机师傅们住在一起。他们是单职工,所谓“半边户”,妻儿老小留在农村老家。每年农忙季节,他们才有一两个月的探亲长假,此外就是和我一样的孤寂。

我单身时候的邻居也是老同事,一个姓陈的四川人,一个姓张的河南人,加上我,常常一起搭伙吃饭。我们有煤油炉子、煤球炉子、泡菜坛子,还有折叠的桌椅等等。

老师傅们深藏不露,尤其是热锅冷油炒花生米的技术,肯定是一流的。看他们每次费油不多,花生米在锅中翻炒,欢蹦乱跳,炒得色泽和香味到位了,赶紧就出锅。抢好时间点,那真是欠一分则生,多一分则糊。花生米装盘,撒上少许盐拌匀,再配上川味泡菜、猪头肉、熏火腿等几盘菜,就可以推杯换盏了,忘却眼前的种种烦恼。

几年之后,我成家了,搬离了单身宿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国企效益普遍不好。随着待岗下岗和提前内退的分流大潮,那些五十多岁的单职工纷纷回到了原籍。看着两位老同事离去的背影,我心里徒然多了一丝悲凉。如今,他们已年逾古稀了,也中断了联系。

2001年9月,我辞去工作,脱产到广西南宁读研究生。四个同学,共住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了厨房,我们自己添点炊具,也就可以起火做饭,随时改善伙食了。

那时,炒一盘花生米,炖上罗非鱼、炒点肉菜,喝一两袋桂林米酒,也算有滋有味的。当年喝酒的室友,现在一位是上海市公务员,一位是江苏某县委组织部长,还有一位是广东某大学教授,日子都过得不错呀。

而我带着家人,如《西游记》中取经的团队,辗转宜昌、武汉,最后落脚北京。如果没有移民海外的想法,北京就该是我“取经”的目的地了。然而,修炼成“正果”,却是很遥远的事情。

居家过日子,我没有自斟自饮的爱好。花生米挺香,常常入锅或炒或炸,权当一盘菜。闻着熟悉的香味,偶尔,也会冲动起来,忍不住倒上白酒。不料,缺了几个酒友的围坐对话,刚喝一口,直觉得难以下咽,只好放下不喝了。

本来,工作之余的应酬不少,下酒的菜肴,价钱并不低,味道不见得好,有时想一想,还真不如一盘花生米来得经济实惠。

前些年,无论是公款还是自费吃请,冤枉花了大价钱,却喝了不少假茅台、假五粮液,而我点的醋泡花生米,应该最不会作假吧。

这些年,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的高压态势下,公款消费少多了,硬着头皮应酬的任务少了,也是一大解脱。相反,朋友之间的聚会乘虚而入,饭局往往和工作不搭界,少了不三不四的人,吃得更踏实,说得更入耳了。

总而言之,以前,桌上端上一盘花生米,就是为了愉快地下酒。白酒来上半斤八两,或是啤酒来上三四瓶,渐入微醺的状态,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那就最好不过。

至于,那些野蛮劝酒者的陋习,末了总会整出大醉的人,不仅伤肝伤身,甚至还会出什么意外,真该改一改。

随着人到中年,健康的考虑多了起来,我就不愿意再贪杯了,什么样的劝酒辞、行酒令都是多余了。不少名目的聚会和饭局,我主动请假告退了,不必为难自己。很多的话,也不该借助酒精的刺激来说,沉默是金,隐忍才是成熟的智慧。

再说,花生除了食用价值,民间还有很好的寓意寄托。在老家的婚礼中,婚床上要撒花生、红枣、桂花之类,红色的蚊帐上方还要贴上红纸金字“麒麟送子”,祝福一对新人们“早生贵子”,还要“花生”——即花开来生,也就是间隔着,如生了儿,再生女,儿女双全。花生剥开外壳,露出红色的花生米,有两粒、三粒、四粒的,也象征着多子多福,幸福满满。

说到这里,我想起童年猜过的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这是不是很生动,很形象呢?这些年来,我也不知道吃过多少花生,反正自己吃成了现实版的“白胖子”。

还记得小学课本上,我读过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的散文《落花生》。在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父亲”借题发挥,循循善诱,以物喻人,引出了一则朴实的生活哲理:“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在这个狂拼颜值、过度包装的时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和物太多了,这是很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如果坏了单位或者国家的事,还就简直很可恨了。

于是,我们是不是该向其貌不扬的落花生学习,不慕虚荣,默默奉献,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今天,在这个浮躁善变的社会大潮之中,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还有几人能坚守此道呢……

(0)

相关推荐

  • 炸花生米,直接下锅就错了!大厨:掌握这3招,花生酥脆不回软

    炸花生米,直接下锅就错了!大厨:掌握这3招,花生酥脆不回软

  • 杂谈:白露将近,胶东半岛的花生收获季又快开始了

    八月份已至末尾,今年的秋收也越来越近了. 在胶东半岛,秋收主要有三类农活组成:打花生.收玉米.下苹果.其他的像谷子.豆子.桃子和梨等,虽然也有种植,但规模难以跟前三者相比. 以上三种秋收重活当中,就时 ...

  • 空腹5粒花生米有什么好处

    空腹吃5粒花生米,具有一定的健脾养胃.补充营养的好处. 花生米,又称落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的成熟种子.中医学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养胃.润肺化痰.利水生乳等作用,可用于治 ...

  • 【回望故乡】闲话那些花儿

    早上六时起床,我照例翻了几页书,就出门赶地铁上班.路上,我看到隔离带中央,绿叶爬满竹木搭的架子,像隆起一座绿色包裹的山丘.粉红.朱红.粉白的花朵开满枝头,我忍不住用手机拍了几张. 这叫什么花呢?月季? ...

  • 回望故乡,百感交集中…

    回望故乡,百感交集中…

  • 回望故乡的心灵牧歌 | 我的海

    这是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文字,也是笔者还原成长经历的某种尝试.文章用一种极为鲜明浓郁,且电影镜头感十足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那些在作者过往生命中萌生.停驻.消弭的独特心路历程.写实不虚,又幻境丛生.它让我 ...

  • 【原创天地 ‖1016】诗歌 · 宁夏西吉 李成山 ——《​​​回望故乡(外一首)》

        回望故乡(外一首) 文|宁夏西吉  李成山 回望故乡 洼地里 长满旱情 收获了额头的汗珠 老榆村渴望一片云彩 游荡的我 于黄河畔 捧起一束阳光 惊灼了父亲的脸 秋风消瘦了树影 一双早晚凝盼的眼 ...

  • 回望故乡的方向

    我时常回望故乡的方向. 在回望中,我看见年迈的父亲站在村口眺望.那是送我离去的地方,也是盼我归来的地方.我仿佛听见,父亲在一遍又一遍深情的呼唤:"儿啊!你什么时候才有空回来呢?"也 ...

  • 诗人样本||涂兴佳:回望故乡(组诗)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涂兴佳个人专辑 牛背上的黄昏 谁的笛声弄湿了我的泪眼 夕阳中走来了我的伙伴 憨厚的黄牛大兄,踩着 落英铺就的地毯,驮着 没有笛子的我,以一曲柳叶做 ...

  • 回望故乡|作者郑文中,湖北蕲春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回望故乡 我的故乡在蕲春,一个叫李时珍故里的地方,老家是在郑岗村骆个屋基(村庄名),那里现在还有我的老屋.听老一辈人说,很早以前,我们这个村姓郑的都是从江西迁过来定居 ...

  • 回望故乡系列·站在诗人岑参故乡的土地上

    回系列·站在诗人岑参故乡的土地上望故乡        文 / 王云强 早就想写点有关下庙的文字,是因为这个偏居新野县城一隅,唐(河).新(野)交界处的村庄,虽普普通通,但总有一丝丝魂牵梦绕的情绪,驱之 ...

  • 王云强:【回望故乡系列】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千年故城

    [回望故乡系列] 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千年故城 文 / 王云强 岀新野县城往东,汽车顺省道335线,过溧河中桥,穿江黄集街,沿着汉王路往南,在一个叫十字李的小村中拐个弯,一片蓊蓊郁郁的杂树林便映入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