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人間不是我的家
好,我們大家先合掌,上師帶領大家唱三寶: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好,放掌!
剛才,禪瑄師父跟我說,好像大家有一點緊張,我聽了以後就趕快說,我們趕快出來吧!本來上師還請禪瑄師父陪上師一起先靜坐、打坐,或是先閒聊一下。出來以後,看了你們以後,我想你們不是緊張啦!應該算是一種莊嚴,一種比較很攝心的狀態,我覺得這還是好的,不是緊張。不過,還是可以稍微鬆一點。上師來到這個地方已經滿五個月了,先前在台中龍樹會館的時候說,十一月一日來到這邊以後,就要跟大家好好法談,好好聊一聊。雖然有那個心,但是,很多事情總是隨順因緣,觀察因緣,好事也不急著做,就是慢慢看,慢慢來。先前由於有兩個因緣,但是上師也有那個心想跟你們法談,但是一直沒有進行,現在這個因緣上師覺得稍微成熟一點了,第一個因緣就是上師非常非常忙,有很多文字的工作,編輯的工作,雖然是有禪瑄師父負責,上師多多少少也會捲入其中,也會分心,現在辛苦的那個階段算是過了,已經告一個段落。當然,這當中,禪瑄師父,以及我們這邊的幾位常住都非常辛苦,上師感念在心,現在並不是就很清閒了,不過比起前一陣算比較有閒,所以就可以來這裏跟大家談了。第二個因緣,現在比較好一點是說,上師剛來的時候,對大家的根性,甚至跟你們都是在法堂上、講堂上結緣,比較少有事務性的接觸,換句話說,你們跟上師的熟悉度固然不夠,包括上師對你們的認識也不是很具體。經過這五個月,上師也讓你們幫很多忙,比如像明遠,上師身體不好的時候,都來跟上師看病,開藥給我吃;像明出,經常來這裏幫忙;像明容,會場的花都是她在莊嚴…等等。還有很多同修,這樣事務性的接觸,上師不是故意在觀察,而是很自然而然會感受到你們的心,領受到你們的情,慢慢在熟悉。所以,感覺從四月份開始,我們這裏可以開始兩個禮拜大家來共修,談一談。
上師在這個地方要談的事情或許很多吧!上師首先先呈心所見說自己的心。上師有所說法的話,大致是有二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屬於比較不忍心,希望滿眾生願,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有佛緣。事實上,今天禪瑄師父會邀請你們到這裏來參加共修,禪瑄師父跟我說,都是因緣比較近、比較深的同修道友。換句話說,你們都相當有佛緣,才能來這裏參加共修。上師希望滿你們信仰三寶,體解三寶的願,是因這個願,所以有所說法。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原因,應該是更核心的,是報恩啦!也許你們會覺得蠻訝異的,為什麼上師在說法給你們聽,是上師在報答你們?事實是如此!為什麼是如此?我想,哪一天,也或許等一下,也或許明天、明年,哪一天你慢慢有所體會的時候,你會跟上師一樣感觸良深,說修行人,乃至諸佛菩薩,其實他是報眾生恩,報大地眾生恩,並不是有法可予人啦!也許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有法給你吧!但是他給你的不以為他給你,他感覺說,你之所以有所體會,完全是你的福報,完全是你的慧根。所以他不會覺得他對你有恩。但是,眾生對修行人恩情就很大啦!包括你們願意坐在這裏聽我講,這個都算是對修行人的一個恩,連這麼近身,這麼立即的事情,修行人也感受到說,應該是愧欠你們的,換句話說,修行的人都是柔軟心,謙卑心,心非常柔軟,所有一切只是觀功,沒有觀過;觀德,沒有觀失;念恩沒有念怨。一切都是惦記人家的好,不會惦念人家的壞。所以,當然是感覺愧欠別人很多啊!這是關於報恩心略作說明。上師在這裏要講的一個最基本的心情是這樣。另外還有一個是比較屬於事務性的因緣、事務性的心情,是什麼心情?上師在這個地方四、五個月,慢慢感受到你們和禪瑄師父都非常有緣份,禪瑄師父跟上師的因緣很深,上師相當敬佩,他是一個相當有道心、有宗教情操的出家人,所以,他的困難或他的事情,就好像是上師的事情一樣。我經常感覺,他想照顧你們,我經常感覺他有盼望你們大家都好的心,盼望你們大家都成就的心,我感覺得到,所以上師也想幫他的忙,協助他來跟你們結緣。大致上是先講心情的背景。
底下,就開始進入上師今天要跟你們講的主題。就總結而言,如果最想說的,所謂最想說,總結而言的意思就是說,暫時不要管你們,暫時不要理睬你們想要什麼,直接從我的體驗,直接從我認為應該怎樣修行,應該怎樣來過這一生,這樣直接地來講我的看法,也就是說,我的見地跟行持,直接講的話,我最想講的是:「人生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為法,人間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我感覺,一個人如果要真正地體現三寶的話,要看破,住於那個我們姑且稱為太極無心境,要二六時中,所謂二六時中,就是隨時,除了生活、工作、上班,其他的時間以外,人應該隨時都要聖默然。聖默然的意思不是嘴巴閉起來沉默而已,而是,口業清淨,意業也清淨,身業也清淨,聖默然並不是只有嘴巴閉起來沉默,而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沒有造業,身體沒有做邪行,意業沒有妄動,口沒有戲論,沒有雜言,這樣的安住,如果已經看破的人,這樣就稱之為「般若波羅蜜禪定」,叫做「禪定波羅蜜」,如果還沒看破的人,這樣的情形就叫「禪定」。四禪八定裏面的「定」。簡潔來講,就是人首先要看破,一切世間都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如幻。然後,要二六時中,除了履行責任義務,除了幫助別人,除了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以外,人應該把時間,把寶貴的生命,把寶貴的光陰用來聖默然。這個是我最想講的第一段話。第二段話,最想講的是說,假如看破和閒暇之餘安住聖默然,這兩件事情做不到的話,要趕緊念佛啊!就是要好好地一心恭敬地念佛。什麼叫做念佛?念佛就是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至心信樂,欲生彼國,謂之念佛。你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至心信樂」,什麼叫「至心信樂」?很虔誠的,很真心的,相信的、喜悅的、心甘情願的,發願說我以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這個叫做「至心信樂,欲生彼國」,欲生極樂世界那個國度。
我們今天一般人,大部分受到唯物思想,馬克思唯物論的影響,或是達爾文,物競天擇演化論的影響,很武斷地認為人死後就是一無所有,很武斷地認為人類就是從單細胞開始,然後經過千億萬年的演化,然後到今天。關於演化可能也有它一部分的道理。但是生命,絕對不是只是那一些物質、原子、分子、化學的組合就產生生命,絕對不是這樣而已。原子怎麼會有感情呢?化學怎麼會有感情呢?如果細胞只是分子和原子的結合而已,如果真的是唯物的話,物質怎麼會產生意識呢?物質怎麼會有感情呢?上師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們一般人,今天的科學時代,真正的科學精神並沒有否定三世輪迴,是有部分的科學家不相信有三世輪迴,而不是今天的科學已經發現沒有三世輪迴,不是這樣的。科學終極而言,只能運用工具來觀察可被觀察的事情,運用工具來研究可被掌控,可被控制的東西。可是,心靈、意識狀態,人生,有許許多多神祕,沒辦法用顯微鏡來看得到的東西。也有很多現象並不是數學所能夠解釋的。那一些我們看不到,我們沒辦法解釋的東西,並不代表它是不存在的。由於一般人會誤以為是唯物的,人死後就一無所有,所以敢於為非作歹,或說敢於紙醉金迷,這樣地迷醉自己,這樣地追逐名聞利養,不會想思考人生的道理。佛菩薩的那些話,只是如東風過耳,一下子就過了,不會去思維,不會去依教奉行,這是很可悲的。因為上師根據自己修行這麼多年,在禪的領域上來講,上師認為就是要看破,看破之後,要二六時中安住聖默然,禪的精義無非如此而已,前者看破稱之為「般若」,後者安住聖默然,稱之為「定」,定慧等持,定如燈,慧如光,定是體,慧是用,只有慧沒有定,沒辦法融入潛意識,打破俱生我執,只有定沒有慧,就好像四禪八定的外道,也不曉得路。所以要有定有慧,就禪的領域來講就是這樣而已。
如果禪感覺高峻難及,人應該要好好念佛,也不需要念太多,並不是念很多,關鍵不在佛號念多念少,不是!而是在你心中有沒有佛,你心中有沒有彌陀,你心中有沒有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你心中至心信樂欲生彼國的心,就能夠得往生,而且是決定能夠生,決定會往生。
所以古人有說,既然是到極樂世界,怎麼會去?不是無去無來嗎?這個是禪又不通,然後來問淨土。所以淨土的大德就回答他,「生則決定生,去就實不去。」我們來、去,是世間有為法的現象,是透過眼神經,透過空間的感覺,然後有座標,有甲地到乙地,有座標移動,你移動的時候,有座標,然後有旁邊的景象,然後你物體在動,你能會感覺有來去,這一切都是因緣法,都是有為法,就是世間一切都是有為法。所以,來去的觀念是建立在人類的意識形態的。無有戲論的涅槃境,莊嚴萬千的極樂世界境,雖然有時候也運用世間的語言文字來描述,讓你感覺那裏好像是一個空間,一個地方,不過,那個是用我們能夠理解的時空的觀念來描述極樂世界,其實,真正的情況恐怕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凡有思議都是屬於人間的事情,都是屬於人類的意識形態,人類的眼球神經的這個基礎之下來顯現的,可是,極樂世界又哪裏一定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他說:「去,沒有去。」因為來去是世間的現象,「生則決定生。」生是什麼?往生,真正生如來之家,就是決定生。我們多多少少、隱隱約約受到唯物論的影響,所以也是用這個世間的空間的觀念和時間的觀念,來擬臆想像聖境,想像佛土,想像佛國淨土。這個就是凡夫心啦!生滅心啦!
其實真正念佛的人不是要讓你去理解到底是幾公里、幾英里,幾光年的空間。不是!是要讓你至心信樂,至心信樂,欲生彼國,會產生什麼?會產生你業力的改變,會產生你意識形態的改變。產生你的整個業力,整個我們講的一股幽暗的無明會得到扭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旦你的幽暗的意識得到淨化改變,佛教事實上是在講這個而已。如果你沒有經過改變,你的念頭在晚上顯現在作夢,你這個身體毀壞了以後,隨著你的念頭繼續輪迴受生嘛!是因為業識,業障和意識來輪轉。當然,上師也許說一個佛教的哲理一併讓你們參考,就是說輪迴,既然佛教講無我,怎麼還會有業識流轉的問題?什麼業障和意識在流轉,這樣不是變成有我論嗎?許許多多的研究佛教哲學的人,關於這一點都沒辦法打通,沒辦法打通這種心結,打通這種疑惑,其實對修行人來看,這個是理所當然,很明白,一點都不矛盾。因為無我的意思是指無常,遷流不息、變化不居,他並不是否認那個現象,現象它繼續在改變,我們稱之不斷在改變,沒有固定性,沒有恆常性,沒有主體性,稱之為無自性,或者講無我,那遷變不息,就是流變的意識狀態,就好像雖然遷變不息、變化不居,可是你還是會從三歲變到現在三十歲啊,你現在三十歲以後還會變六十歲啊!並不會因為無我,然後人三歲就不會變三十歲,三十歲就不會變老變六十歲,它還是不斷地遷流不息。它只是說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而已,可是變化不居、遷流不息的那個在輪迴,當然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於如果不是無我,人就不可能有輪迴,就是因為無我,所以輪迴成為理所當然的可能。就是因為一切都是遷流不息的,所以人會輪迴,而且必然會輪迴。那因為你們有的比較平常有接觸佛教哲理,有的大部分都是老實修行,上師還是姑且把這些哲學上一般很難打通的問題,簡單講一下。
所以,上師最想講的,再言歸正傳,歸納回來,對我而言,我感覺人間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為法。我略做說明,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被製造的,它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它是被製造出來的。我們用世俗的事情來比喻,就好像那個人不是真心對你,他是假仙的,假裝是製造出來的,類似這樣的意思,就好像一個房子裏面本來是空曠的,然後我們搬了一個桌子進來,這個桌子就是被搬進來的,凡是被搬進來的東西,它並不等於原來就是在房子裏面的東西,這個好像是重覆說明,但是它有這個意思。我們佛教、佛法所說的,一切皆如夢如幻,它有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只要你所感覺到的,你所看到的,你所知道的,你所想到的,這一切以前都沒有,以前沒有後來才有的,是的,只要是本來沒有,後來才有,那表示這個有不是不變的,這個有不是亙古長存的東西,或者說,這種有是帶有虛偽性的,這種有是不長久的,你是帶不走的。我們人間的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是被製造出來的,被創造出來的。那這個有什麼關係需要特別談?因為我們人類都是被這些有為法蒙蔽了,我們生活在重重無盡的有為法當中,多重層次的人為文化、人為環境、人為物質、人為關係,這許許多多多種層次相互交錯的人為的世間當中,我們迷失了,我們只關心人為的問題,我們只信賴人為的道理,人為的事情,我們忘了返本還原的時候,你要怎麼辦?什麼叫返本還原?當你要離開世間的時候,你怎麼辦?當你要離開世間的時候,你怎麼辦?所以,上師今天請明音師父寫了一句話說:「生命危脆,癌症、心肌梗塞、愛滋病,以及種種意外,都可能使人明日永離塵寰,想想看,這種遭遇、這種事情,難道絕對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嗎?如果明天你就要永別人間了,你最需要做的是什麼呢?」
最近現代禪有幾個弟子的朋友或弟子的眷屬,有二個,一個是二十九歲,一個是三十幾歲,上個禮拜都還在聊天,都還好好的,這個禮拜就永離人間。一個是二十九歲而已,晚上睡覺的時候無病而終。晚上睡覺,早上醒來死掉了,為什麼?半夜四點鐘死掉了,經解剖說,是心肌梗塞。他也從來都沒有病啊,睡覺的時候,突然之間死掉了,只要是死,在醫學上一定有原因的,我們一般來講,沒有原因就是沒有原因死掉了。如果就醫學上,人會死一定有原因的,就去找到底是為什麼而死,哦!心肌梗塞。平常統統沒有病,就是今天晚上躺著還好好的,明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死掉了,據醫生推,應該是在凌晨四點鐘的時候,突然之間心肌梗塞死掉了,好好的人,半年前才結婚娶妻。年輕力壯,家庭環境又那麼好,而且又是他母親的獨生子,他母親是現代禪的弟子。就是這樣晚上睡覺,早上醒過來的時候已經不在世間了。還有一位是和張志成老師一樣在台大醫院,同樣是皮膚科的醫生,三十幾歲,大概五、六天前去世,剛好今天出殯了。十多天以前他還打電話給張志成老師說,想等比較有空的時候來皈依現代禪,想來學現代禪。但是就發生意外,去玩,然後車子掉下山谷。我的意思是說,像這樣的情形,算是心肌梗塞或意外的吧!或者比如癌症。還有一個朋友也是這樣的情形,她的先生是現代禪的弟子,她平常也都好好的,有一天就是去健康檢查,一檢查已經是癌症了,這也是這一個月的事情。
另外我們談愛滋病,愛滋病並不是做壞事的人才會得愛滋病。有些人對愛滋病有不正確的眼光,認為愛滋病的人都是亂來才會得愛滋病,其實不是這樣的,得愛滋病的人是很可憐,很值得同情的。上師在〈從禪的觀點談愛滋病的防治問題〉那篇文章有稍微提到。最主要愛滋病不一定是做壞事的人才會得染愛滋病,有的是非常冤枉,比如有一個牙科醫師在幫病人治牙齒,不小心,到底是透過哪個途徑感染,連那牙科醫師自己也不曉得。比如像醫院的護士,病人那麼多,她們經常拿針,打針多少都有血液,她們就在醫院,要丟棄針頭,有時不小心去抱垃圾的時候,那個針頭不小心刺到,這樣她就染上愛滋病了。所以醫務人員,做醫生、護士的人也是得到愛滋病的高危險群之一。為什麼?因為他們天天都跟病人有往來,而且天天都有機會碰到針頭。有些護士是很冤枉的,其實她也很小心,她要拿東西也都是用手套,但是就是有一些放在地上的,她走過去腳就是小腿不小心擦到了,這樣也是得到愛滋病,這樣也是很冤枉的。所以並不是一定做壞事的人才會這樣。還有些是無辜的先生,可能他的太太不曉得什麼樣的情形。夫妻總是有同居的義務,先生被太太感染了。更普遍的是無辜的太太被先生感染,台灣的社會基本上還是屬於父系的社會,男性為尊的社會。外面拈花惹草、逢場作戲,從台灣的色情行業,這樣普遍就可以得到印證。無辜的太太被先生傳染到了。包括那個先生也是很無辜的。比如有時為了接洽生意跟人家談,現在接洽生意,商場上很普遍很習慣到風月場所談生意。談生意有時候是他口腔自己破了,風月場所的女孩子有些是替客人點煙,她煙拿起來點,自己吸一口,才給客人接著吸。這個在風月場所算是很普遍的禮節,甚至是一種服務。他剛好口腔,據我所了解的常識,並不是說唾液一定不會傳染,如果你剛好口腔破的話還是會傳染,像這樣的情形他也被感染了,是不是很冤枉?其實他辛苦賺錢,一個月只賺老闆二萬元、三萬元而已。陪著總經理去談生意,幫他提皮包吧,這樣也被感染了,這個也是很冤枉。所以我們修行的人對社會這些事,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能力,我們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是要同情別人,事實上那些都很無辜的。
譬如說還有輸血急救。當然,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比較得到改善了。還有,醫生也經常因為病人流血、急救,他怎麼知道那個滿臉是血,滿身是血的那個人沒有愛滋病?他不曉得啊,但是他馬上去急救,趕快包紮,剛好他的手掌有割傷,就這樣在救治當中,抱來抱去的,就在救治當中,他也感染到愛滋病了。這樣的醫生可不可憐?也是可憐啊!有些人去就是急需輸血啊!現在醫院剛好沒有他需要的那種血液,現場看醫生、護士或哪一個人,剛好,在台大醫院也有一些血牛,現在當然應該是有檢查,但在早期檢查血液中有沒有愛滋病並沒有那麼普遍,也沒有那麼嚴謹,就這情形,血庫中或現場趕緊就幫他輸血,輸血就感染愛滋病了。感染愛滋病即使現在已經預防了,可是現在在發作的那些病人,他並不是最近被感染的,他被感染的潛伏期有十年,他可能是十年前輸血時被感染的,也可能是五年前,那時愛滋病的問題還沒有被提出來公開討論,或是還沒有被大大地宣導預防,而他可能是五年前被感染的,他純粹就是因為到醫院治病,就是因為輸血被感染的。有些是好好的,是醫療人員疏忽了,他剛才用那個針打預防針,然後,用那個針繼續幫第二個人打預防針,前面那個人剛好有愛滋病,第二個人就感染到了。所以,他是一個應該值得同情的病。我是說,所有這一些都帶有一些冥冥之中,有些福禍吉凶未卜的情形,像這樣的情形,所有以上,這一種疾病,或是突然之間的心肌梗塞,或者覺得身體不太好去檢查,已經癌症第二期或癌症末期了,乃至於說,閒暇無事家中坐,而禍從天上降。像這類的事情,永遠永遠不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嗎?我想不是這樣的。
當你要離開人間的時候,那時你才會省悟說,原來紅塵的一切是一場夢。當我閉起眼睛想我就要離開人間的時候,你才發現,其實所謂的現代化,所謂的文化,所謂的什麼樣的理念,什麼樣的主義,什麼樣的呼籲,什麼樣的運動,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責任,其實都是騙人的!我所謂的騙人不是指惡意的騙,而是指諸法萬物在騙我們,虛幻的現象在欺騙我們,因為大家都是這樣在生活著,我們久而久之以為這樣是應該的生活方式,我們缺少內省,缺少反省,反省到說,我自己應該怎麼辦?我們都是一直跟著社會在跑,跟著凡夫一窩蜂地在往時代一直在跑,我們缺少內省,缺少自覺。而有一天,當你面臨,你來想,人生到底是什麼?而我想要的是什麼?過去所追求的,所計較的那些,其實是一場空,也是一場夢,而且自己也是陷入一場大騙局裏面,而這個大騙局是自然、宇宙給我們的騙,不是人家騙你的,是整個人類的共業騙你的,你被整個人類的共業所騙了,你沒有察覺。所以人啊!或者說我,因為很透徹地看穿人間的一切事情都是人為的,都是有為法,所有的有為法都是不長久,最後終沒有辦法被自己帶走。而到底要怎麼樣,要什麼樣的情形才會知道?你要閉起眼睛,門統統關起來,電燈關掉,閉著眼睛,想一想,閉起眼睛在黑暗之中,或者自己單獨一個人黑夜的時候,走到山上,或是坐在大石頭上面坐著打坐,想一想你才知道,原來都市的生活,所謂現代文明的生活,原來是相當地弔詭,相當地虛偽,那個時候,你才會去想,面臨自己的內心,想到生命到底是什麼,自己要何去何從,那個時候才是一個生命的反省,方向的重新調整 。
上師由於在這方面,經歷了十番、百番、千次的觀察反省檢討,而決定走修行的路。就是在責任義務之餘,在行所應行,受所應受之餘,就是聖默然,好好地止息。止息就是默然,止息什麼?止息身、語、意三業。止息意業的衝動,止息念頭的衝動,止息口業的衝動,一切語言的衝動,止息一切身體行為的衝動,那麼,好好長養自己的道業。就好像坊間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我的家鄉不是在這裏。」我的故鄉不是在這裏,我的家不是在這裏。大概是羅大佑唱的,「這裏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什麼什麼什麼……。」是的,這個人間不是我的家,我的家沒有這些虛偽的東西,沒有這些有為法的東西,是畢竟清淨常寂樂土,我也想隨時都有心理準備要回去老家,要回去那個地方,所以對人間的這一切事情,隨順因緣無罣礙,隨順因緣,多做一切好事,多累積一切功德吧!多做一切好事,我想這是最基本的心態。我是奉勸各位,如果你沒辦法做到這一點的話,要念佛!念佛!那麼,以上是總說,總說的意思就是直接把自己內心最寶貴的,最重要的、最精要的先說完,然後,上師打坐一下再說次要的,所謂次要的不是不重要,是總說之後再講一些比較具體的,做人要怎麼修行,或做人要怎麼念佛,等一下再繼續講。
我剛才所說的那些是指總綱領。我們現在所講的是除了綱領以外,具體要怎麼做。無論你是修禪或念佛,都沒辦法違背我等一下所要說的這個次第,這個次第就是四個階段,總共就是真心、直心、一心、無心。這四心的階段和次第。關於這個,上師以前在龍樹會館應該有講過,重點是在有沒有真的去實踐。為什麼有些人想修行,卻修了很久沒有成就?因為他沒有去實踐,或說他去實踐卻一曝十寒,他沒有好好地實踐,鍥而不捨地實踐。所以,就好像燒開水,為什麼他燒了兩天水沒有開?這個是腦筋急彎,為什麼燒了很久水沒有開?因為他沒有開火嘛!現實的情形,上師認為說,除了沒有開火以外,或是說,你有開火但是火力很小,你就是用一根蠟燭想煮一缸水,當然水不會開。或者你火力雖然很強,但是一曝十寒,燒一燒然後燒一分鐘就關起來一天,明天早上六點起床,再打開,又燒一燒,一分鐘,又關掉。這樣水怎麼能夠開?也是一樣不會開,所以要持續的。如果能夠持續,無論是修禪或是修淨土,都會成就,就會了辦道業,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次第,這四個次第是上師把很多修行的原則集中起來,簡化、濃縮為四項要領。
第一個就是真心,我們跟誰相處就是要真心,就是你是不是真的這樣想?你真的這樣想才這樣講,你如果不是真的這樣想,你就不要這樣講,做什麼都要表裏如一,而且心口相應,要要求自己這樣。要嘛就是承諾,我寧願讓人家講說我這個人像台語所說的「沒嘴花」,沒關係,我們就是沒有口才,口才不好,我們就很木訥,真正有修行的人不會嫌棄這樣的人,反而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人不會饒舌,不會巧言令色。如果你有講,一定要很真,天下最貴是真情,不要跟人家虛與委蛇,也不要跟人家虛情假意。很真!這個人格特質要培養起來,你會想,這樣跟念佛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佛有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那你會說,上師剛剛不是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即得往生」?是沒有錯,但問題是,你如果真正至心信樂,欲生彼國的人,你怎麼會欺騙眾生?因為至心信樂,欲生淨土,那個應該是更高難度了。那是決定看破紅塵,這不是我的家,他的理想不是建立在人間,他想往生淨土,這樣的人他沒有必要騙人。所以,真心應該是比較低的原則,或者說是比較基本的原則而已。至心信樂,欲生彼國,那個是更高難度的,那你如果沒有從福德培養,你沒有從佈施、忍辱、持戒,你沒有從這些做起,怎麼能夠生起對如來彌陀的讚歎跟信心呢?所以佛經這樣講沒有矛盾。一定要真心,真心會增長智慧,真心也會增長福報,真心也會增長善知識因緣,要真心,要很真,要就不講,要講就要講真的,這也是佛教所說的不妄語,如實而言,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修行人假如不真,那真的是入寶山空手而歸,不真怎麼能夠修行呢?不真怎麼有辦法議論第一乘呢?議論最上乘呢?議論第一義呢?沒辦法!一定要真心。
第二個就是直心,直心比真心更不容易。直心就是什麼?第一步是不怕得罪人,就是這樣直直地說,不要發脾氣,心裏想什麼就直直跟你說,很直心地,也不怕你冤枉,也不怕你誤解,也不怕你東想西想,但是我就是把我心裏的話就直接跟你講,比如說,我有一個疑惑,我對你不了解,我就直直地問你,不要生氣就好了。我說:「你好像看我很不順眼是不是?」就直直地問,「如果你看我不順眼,沒關係,我改進。」「如果你看我不順眼,不然以後我們不要往來。」直直地問。或「我看你講話前後矛盾哦,你雖然說這句話叫我相信你,可是我很難相信。」你就直直地問,就是直直地。如果不然的話,就是沉默,如果你認為你的直會讓人家打你,就是沉默,但是原則上盡量要直心。當然上師所說特別是指修行團體裏面,大家共住的同修道友裏面,如果是在外面商場上,恐怕不在此限。上師也沒有禁錮你,要你一定對社會的人都要用直心的,因為直心有時候頭上會長包,可能人家就會敲你、打你,社會的風險會這樣。但至少在修行團體,至少對同修道友應該直心,只有直心大家心才會愈來愈近,你對人家不直心,你以為對方很喜歡你,其實對方也會感覺你對他不直心,他也是跟你這樣虛與委蛇,這樣彼此都是在做表面的接觸而已,沒有做深心的溝通,這樣情不會深。而且,大家彼此了解相當有限,也枉費同修的因緣,同修本來就應該互相切磋,這是很好的因緣,很好的機會,同修對你而言就是一面鏡子,你從同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貪瞋癡,從同修的直言當中,也可以得到智慧的啟發。如果你不直心,他自然而然也不敢跟你直心,那我想你枉費有同修之誼。我想,夫妻更是這樣的情形。同修的因緣,就某個角度來講,也像夫妻,一樣是很親切的。五倫嘛,師生、朋友、夫妻、主管跟部屬,這一些都經常接觸,都是很親的,經常接觸,都應該直心,直接講。你的態度可以婉轉,但是意見要如實表達出來,這就是直心,直心的人沒有罣礙,直心的人比較有善知識因緣,直心的人比較有福報,也比較能夠得到龍天的護法。為什麼直心的人沒有罣礙?直心的人沒有心事。直接講嘛!我們剛剛講,真心是指對內的,對自己的,表顯在內的。直心是比較強調對別人的時候要直,直的時候不要魯莽就好了,但是你要很誠懇,很直心。直心會使人沒有罣礙,同時直心也會使人慢慢了解自己。
不直的時候,講話經常用迂迴的,或經常不敢表白你的心情,這樣慢慢地你也不太了解你自己。人需要直接跟人家講,在講的當中來整理自己的思緒,在講的當中慢慢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如果你沒有直心,你對自己會愈來愈不了解,別人也不了解你,甚至別人會用一種表相來了解你,來認識你。久而久之,你誤以為別人所了解的你,那個就是你,你們了解這個意思吧?我舉個比較妥切的例子,比如說你本來經常皺眉頭,經常生氣,因為別人不敢跟你講真話,因為你都是跟人家虛與委蛇,所以別人也不太敢跟你講真話。人家就常常跟你說,「你很性格,而且你在發脾氣的時候很漂亮。」人家就這樣講,久而久之,很多人都這樣跟你講,你也以為你這樣真的很漂亮,你也以為你這樣真的很性格,所以你的老毛病就是一直犯,久而久之你也不了解你自己了,因為你會用別人對你的評價來認識你自己,結果這樣害了自己。所以要直心。甚至有時候,要進一步請求同修,如果我有什麼缺點,你要坦白告訴我。所謂「朋友有責善之義」,古人是這樣的,你有沒有遵守仁義的責任?朋友有責善之義,責備你不義,或勸勉你遵守仁義。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君子之交是這樣的,不能私相授受,不能夠曲諂袒護的。打個比方來講,某甲跟某乙兩個人是很好的朋友,某乙跟丙發生口角衝突,丙比較有道理,乙比較沒有道理,甲跟乙因為兩個人是好朋友,那麼甲就不分青紅皂白就站在乙這一邊,這個情形就是私相授受,這叫曲諂袒護,這兩個都是凡夫俗子,這兩個都不是仁人君子。仁人君子,他未必會在丙面前罵乙,但是他回到家,甲會跟乙講,其實我覺得你今天這樣比較過分,你不對,我比較同情丙!你就講道理給他聽,這樣的朋友,才有朋友之義。朋友不是說你不對了,我還支持你,沒關係,甚至還加油添醋說丙錯,這樣的人真是太差勁了,這樣永遠都是利益之交,永遠都是凡夫俗品之交,這樣的相處是很庸俗的相處。你們從這一點也許多少應該可以體諒上師為什麼會罵你們吧!你們對上師這麼好,有時候上師還是會罵你們。其實我是盡一個修行人的本分,你錯了我就應該對你講,我不能說你明明有錯,但是因為你對我好,我就裝做沒看見,不可以這樣。有機會的時候我要告訴你,你這樣是錯的。如果不然的話,我們兩個都不是修行人。朋友有責善之義,就是這樣的情形,這是屬於直心的部分。
直心久的人為什麼會形成一心?因為他沒有雙重人格,他也沒有多重人格。什麼叫多重人格,什麼叫雙重人格?假如一個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不叫雙重人格,那是因為不同的場合他說不同的話,這不叫雙重人格。雙重人格就是他的人格是不穩定的,他對某些人很好,可是對某些人不好;他在某些地方很光明磊落,可是在某些地方很奸詐;在某些地方很會替別人著想,可是在某些地方很殘酷。就是說,他是兩種標準的,前者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個基本上還是在一個人格體制下,在一個相同的人格,他是因為環境不一樣,所以表現不一樣。但是所謂的雙重人格不一樣,雙重人格是他有兩種標準。譬如說他可能是自己生氣無所謂,可是他就是罵人家生氣。他自己小氣他都原諒自己,可是別人如果小氣,他都罵別人。他是屬於兩種標準。一般來講,我們所謂的雙重人格,其實不止雙重人格,一般都是多重人格啦!他自己沒有去統合,換句話說,他自己很矛盾,他自己不曉得他在做什麼,他的人格表現,時冷時熱,這不是指表情的,而是他整個心態,很起伏不定,轉變得太快了,他的人格沒有一貫性,這大部分都是沒有直心,沒有經過漫長的真心、直心的鍛鍊,一個經過漫長的真心、直心的鍛鍊的人,慢慢的他人格有主體性,那個人有他的一個氣質。哦!對了,我講說一個氣質,有一種氣質會產生出來,那個氣質約略等於佛教所說的習氣,也可以講說業力,業力是往不好的方面來講。有的人有氣質,有的沒有氣質,氣質有很多種類,有的是好的氣質,有的是不好的氣質,比如說你看某個人會感覺這個人好像怪怪,那個絕對不是他做什麼事情讓你感覺,是整個人格讓你感覺到了。一般你慢慢修行,你自己本身是統一的一心狀態,你就能夠看出別人的情況。那個馬上就感應出來的,如果你的人格是分割的、切割的,你自己會心浮氣躁、會起伏不定,自己會很矛盾,會很掙扎,那就是你還沒有做整合的工作,就是因為你的真心和直心還沒有經過長期的鍛鍊。
經過長期鍛鍊以後,你慢慢心口相應,言行一致,慢慢在形成一個人格的主體,有人格的主體,有一個一貫的人品,慢慢才有辦法進入一心的狀態。由真心、直心進入一心。一心就是禪定力,如果你人格不穩,你打坐怎麼可能會有禪定力?如果你人格不穩,你怎麼會有禪定的個性?所以,有修行沒修行,對一個老練的禪師來講,都是寫在臉上。一心!一心表現在什麼地方?一心表現在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宇宙,一心表現在見地上是當相即道見,表現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當相即道,串習連成一體,他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走路的時候就是走路,講話就是講話,打坐就是打坐,看書就是看書,開車就是開車,一切時地他都很穩,整個宇宙都在那裏,走到哪裏都是宇宙,走到哪裏都是當相即道,都是肯定的。所以,那個不是用頭腦硬肯定的,都是長期的人格的薰陶,慢慢變成一種架勢,一種氣度,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宇宙,也不是去到什麼地方才說不要緊張。他是根本從本以來都是所謂「君子不愧於屋漏」。還有另外一句說:「君子慎獨。」當自己獨處在一個房間的時候,他也不敢放肆,因為天知、地知、鬼神知。一個這樣的人,當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何必又要更謹慎一點?不需要嘛,因為他隨時都感覺是有人在看他,不管走到什麼地方,他都感覺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他平常的人格氣度就是這樣,所以能夠形成修行人的威儀,他不需要再另外故作鎮靜了,不需要了,他平常就是這樣,去到哪裡都是這樣。
那什麼是無心?無心就是果地了。我們先不要講無心,先講一心,當一個人這樣的一心來念佛,這種一心念佛,是現證解脫,一心念佛,那是最高級的念佛境界。用這樣的一心來念佛,用這樣的一心來至心信樂,欲生彼國,這樣一心念佛,往生都是上品上生。剛到的時候,就花開見佛,就得證無生了。一心念佛,那個是上品上生的淨土行人,一心啦!一心久了就是無心,無心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不用去想,他也不用想要一心,他也不用想要留意,很自然他無功用行,是自然的狀態。就好像說,藤條本來是彎彎的,你要把他拉直,拉久了以後,經過好幾年,十年二十年之後,那個藤性就變直的了,那個時候就不用再作意了,就無功用了,沒有再繼續做作了,我們稱為無心。當一個人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宇宙,走到哪裏都是以臨終的心情生活在人間,走到哪裏都是用宗教的莊嚴之心來喝茶,用宗教的莊嚴之心來拜佛,用拜佛的心情來喝茶,用喝茶的心情拜佛,他統貫一切了,去到什麼地方都是一的境界,經過很久很久以後,他會習慣變成自然。勉強用功會變成習慣,習慣久了會變成自然,那個自然就有很多種名稱,也可以稱它是「般若波羅密」,也可以稱呼它是「涅槃」,也可以稱之為「解脫」,也可以稱之為「真如」,也可以稱之為「本地風光」。實際體驗的內容,我們稱之為「無心」。
有人可能會想說,「上師,以前有一句禪語說,『莫謂無心即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這是怎麼解釋?」那你就被那個和尚的嘴巴騙了。因為你執著無心,你根本不是無心嘛。因為你很執著嘛,他就說有一種境界比佛更高的,其實還是一樣啦!因為你不是真的無心,你不是真正到達佛的境界,你自以為已經是佛了,所以他才跟你講說,有一種比佛更高,佛還沒有究竟,有一種比佛更高的境界,對啦!就是說,你根本不是無心嘛,你自以為你已經是無心了,所以他就講說,你不要說無心就是了哦,還有比無心更厲害的,意思是這樣啦!所以,我們今天簡單地講,再回復一次,就上師直接而言,感覺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有為法,都是人為的,就是不自然的,都是被創造的,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都是因緣生,一切都是有為法,那因緣生的一切,或者有為法的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因為看透這一點,所以我很安於,很樂於在履行自己的責任義務,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之餘,很甘心,很安心地安住在聖默然,就是語言寂靜,身體、行為寂靜,意業寂靜,三業寂靜,很樂住在這裏面。這兩點如果做不到的話,要趕緊念佛。要念佛!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合掌念佛,我們不是有淨土發願文嗎?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把那個淨土發願文很虔誠地念一遍,這一天裏面,萬一不小心,你的世壽因緣到了,你也可保無恙。如果你道業還沒有把握的時候,你就要每天早上都要念,保今日的平安,保今日一天的無事。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即使沒辦法人天兩柱祖師禪,最起碼也能夠往生極樂。這是上師今天所說的重點。緊接著談到日常生活的,來補助、輔助,因為要達到至心信樂,欲生彼國,又談何容易?要達到看破,然後寂靜,又談何容易,所以要有次第的,從待人處事,從日常生活開始真正地做起,真心、直心,一心,乃至於無心,大概就是這樣,上師今天簡單講到這裏,你們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可以直接提出來發問。有沒有問題?好,大致上你們也許沒問題,也許有問題也不敢考我的樣子,我們就唱回向偈,誰來引唱?大家合掌: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