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焦虑 死于自律

0.362021.01.28 17:07:56字数 4,541阅读 207

我听了很多逆袭故事,看了很多学习方法,知道了好多能让我自律的技巧。

我听的故事,给我震撼,激我共鸣,与我共情,多少次,我幡然醒悟,大梦初醒,热血沸腾,让我又有了莫大的勇气去面对现实,也给我了短暂的慰藉,告诉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看的方法,教会我目标规划,精力管理,要我高效记忆,要我极度自律,跟我讲复盘总结的重要性,告诉我深度思考的紧迫性,警醒我碎片信息的危害性。

底层原理,系统优化,流程拆分。一个个名词把我的学习观打得稀碎。

我只能,卧槽,牛逼。

如获至宝,当之如救命稻草。

但是,多少次,午夜梦回。

我掏出来手机,还是对沙雕视频,漂亮姐姐,马老师的五连鞭,成华大道的二仙桥,念念不忘。

被窝里面,我悄悄哈笑 ,却又感夜色悲凉,整个世界都变无聊。

也是2020年。

有人义愤填膺:这个时代,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所有的app都是在收割我们的注意力,用越来越先进的算法最大化占用我们的时间,然后把它们转售给广告商,也就是互联网的赚钱逻辑。

也有人语重心长:千万不要吸收太多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东西逻辑简单,理解轻松,表达流畅,让安慰式的学习,带给我们短暂而无用的满足感。

还有人憨里憨气:我跟你嗦要远离高刺激,习惯了高刺激,习惯了高水平的分泌多巴胺,那些不够爽的事情我们就越来越不耐烦了,看书,学习,提高自己,我们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在这些,无趣而有用的事情上了。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本该抵制被动推荐,选择主动搜索。

我明明应该当个小香猪漫山遍野地跑,拱自己想拱的白菜。

但是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被动投食,哼哼唧唧,B站的推荐,知乎的热榜。

我深明大义,义无反顾,顾头不顾腚。

一边排斥,一边真香,我清醒又荒唐,好玩又好笑。

还是2020年。

我 看到了,这个社会越来越两极分化,矛盾越来越大。

贫富,两性,种族,东西方意识形态。

不可调和,党同伐异,中门对狙,站队互喷,nmsl。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越来越固化,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窄。

公司在裁员,学历在贬值。

焦虑,一时间,好像变成了所有人,通向未来的唯一解。

以及,慢慢地,汹涌澎湃的2020,我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钝化了。

我不再因为万里之外的不幸之人悲伤,我也不再因为千里之外的不公之事而愤怒。

我看到的现实,赤裸裸,血淋淋,一波又三折,反转又反转。

我再难感他人的不幸,再难再愤他人之所慨。

我慢慢开始变得边界分明。开始变得冷漠又麻木。

疫情过后,生活慢慢一切如常,我却大梦初醒。

才发现,我其实自己一直都在跑道之上,跑道名曰人生,有人从未停息。

我前瞻后顾,左顾右盼,好像周围的人,他们都在逆袭。

但是,我却越来越无力,一种更可怕无力,我明明道理都懂,还是不愿意往前走的无力。

我一边堕落,一边上进。

坠落谷底,仰望天空。

但是,我目力所及的身边也好,还是互联网的众生芸芸,还是有好多人在努力生活,在传递温柔,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

他们跟我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大脑可以改造,性格可以改变,感性可以朝着理性引导,理性也可以温柔表达”

没有人想堕落,也没有人想丧失人生的主导权,生活的控制权。

也没有谁想,把自己变好的愿望,不合理地寄托于看到的某个视频,听到的某个故事,知道的某个道理,掌控的某个方法。

清醒的人都知道,这虚无缥缈,满纸荒唐。

我尝试了好多次,我试着做出改变,却屡战屡败。

我发现,真的好难啊。

大量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可阻挡地重塑了我的大脑,它变得越来越喜欢简单好玩的,越来越不愿意去思考,越来越不愿意发生改变,也越来越懒得质疑。

大量高刺激的信息流,知乎抖音B站的精准推荐,已经让我适应了高刺激,我的大脑已经越来越难从低刺激的学习阅读里面,得到多巴胺,去得到学习的动力了。我们好像越来越愿意活在当下,越来越不相信未来了。

在那些社交平台博主分享的视频经历里面,我已经考上北大清华了,也体验了月薪十万百万的生活,我参与过了国家大事,曾经带着俺的键盘冲锋陷阵,有死无生。你说看世界啊,也去过啦,极光海岛,温泉火山。

醒过来的时候,我呆呆地发现,我还在原地。

只是,人潮变得越来越拥挤了,我变得更焦虑了。

身边的人都已经超过我太多太多了。

因为自尊也好,虚荣也好,好胜不甘心也好,我还是觉得,现在就躺平,认了所谓虚无缥缈的命,我舍不得,不可能,不愿意!

但是我是一个很难因为认同什么,因为什么共鸣去持续努力的人,我需要那种能够说服我去努力的底层原理。

身边的人都已经超过我太多太多了。

因为自尊也好,虚荣也好,好胜不甘心也好,我还是觉得,现在就躺平,认了所谓虚无缥缈的命,我舍不得,不可能,不愿意!

但是我是一个很难因为认同什么,因为什么共鸣去持续努力的人,我需要那种能够说服我去努力的底层原理。

最后,我找到了,三句话。

第一句,”人是自我编制意义之网的生物,人只有在不快乐的时候才会思考意义,也只有在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寻找意义。“

第二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其实非常主观,我们越习惯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里面的新鲜感就越少,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就越快,生命就越短。“

第三句,”人生应该走向“相对自由”适量选择的自律,而不是“绝对自由”无限选择的混乱。自律是自由的最终形态,在规则内我们才能最大化地感知自由。”

我写下来这一段话:

活着,不可能停下来,因为停下来我们就会适应刺激。

所以我要不停地去新的地方,遇见新的人,去追求追逐下一个目标。

去扩展新的认知边界,去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念。

永远不要满足,永远都不要自以为是,永远都在路上。

要活得更长,活着更久,活得更有意义。

我只能永远活在未知,活在挑战,活在成长里面。

我终于决定改变,我知道我之前很烂,所以我只能慢慢改。

我把改变分成了三段。

开始早睡早起,因为作息是高效的底层保障。

关闭了朋友圈退出了社交平台,不想太关注于别人,因为别人消耗太多精力和情绪,因为圈子之外的”极端“和”典型“而焦虑。

换了小屏手机,删掉了所有的社交娱乐app,逃离高刺激。

第一幕:一个人的咸鱼程度正比于,从醒来到起床,从上床到睡觉的时间和。

关于早起。

用早起的仪式感,给一天的开始赋能,然后去完成最有挑战性的事情,能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以及,关于”痛苦的早起“基调的奠定,一天的情绪氛围会稍微发生一些改变,也就是会有一种”使命感“,大概就是相信,我是来吃苦的。

今天已经努力早起了,我今天不能懈怠,要努力冲冲冲!

以及,悄悄改变的核心,让我相信我可以掌控我的一天,”我比大多数人都起得早“,还来得及,还追得上,抚平了我的很多焦虑。

关于早睡。

晚上容易感性,负面情绪会变多。华灯初上,我们跟外界的交流切断,就会转向自我,审视,思虑。而同时,身体的疲惫,一天的学习和工作,导致稳定情绪的血清素浓度降低,就更容易被情绪主导,顾影自怜,苛责自我,后悔苦恼。

而偏偏,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延长这一份独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包括我。

白天的时间是属于别人的,晚上的时间是属于我的,晚一点睡觉,因为我想要一点掌控感。

白天什么都没有做,荒废了一天,晚上多撑一会,因为我想多一点理所当然。

同时,信息焦虑,对信息高刺激的依赖,睡前大量刷视频看文字,睡觉的时候更难平复心绪,反而带着一种更大的空虚和焦虑以及负罪感。

我突然发现,这个时代,已经让我对信息刺激,极端敏感,极度依赖。乃至于,我们连睡前片刻的「屏蔽」,短暂地脱离,都做不到。

对早睡,我定下的原则是,不带手机上床,睡前避免高刺激。

我知道,规律作息不一定能让我逆袭,但是,堕落,一定是从作息不规律开始的。

开始早睡早起,让我相信了我可以改变,让我相信了我可以重新掌控生活,让我相信了我还来得及,追得上。

第二幕:圈子之外的人,其实不用在意,圈子之内的人,也可以不用那么关注。

圈子之外的人,带给我们大多是焦虑。

幸福感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比较的,以前我们的比较标准仅仅来源于我们目力所及之人。

而现在我们的比较标准,被“人生赢家们”被“分享者们”无限拔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平台变成了一个橱窗,里面装点精致。

透过深深的滤镜,他们生活灿烂,情绪热烈,人设完美。

其实,我们是清楚这种虚幻的不真实感的,而社交平台,恰恰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我们沉浸。

我们明明知道,这些逆袭清北上交,这些年入千万百万,这些生活精彩情感丰富,所谓的人生赢家们。

是“典型”,是“极端”,是“幸存者”们。

但是他们出现得太频繁了,但是他们展先的形式太粗暴了,以至于,扭曲了我们认知,我们的大脑悄悄把他们当成了常态,当成了标准。

我们的预期被不断拔高,我们的平均标准也在提高,我们对取得的成就越来越不满意,我们越来越焦虑。

我们再回头来看我们的一步一步努力,我们的慢慢进步,甚至可能产生”别人已经那样了,我现在才这样,我是不是废物啊”的极端下个发。

大部分人其实都是,一边挣扎,一边努力,偶尔迷茫,偶尔鸡血。

这些东西才是生活的常态。

有些人的生活,其实我们不用看。

其实,橱窗里面的很多生活,在一边灿烂,在一边腐烂。

所以,我关闭了,我不想再看了。

对待圈子之内的人。

我想说,我们其实并不用因为别人的评价去怀疑自己。

意见和评价,只是用来参考的,但是标准在我们自己身上。

有些人的建议,其实我们不用听。

有自我意识,并不代表去自私,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都选择尊重自己的情绪,尊重自己的利益。

没必要博眼球,也没必要找认同。

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期待而改变。

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对你有不同的要求。

去不停地改变形状,那,我原来的形状是什么?

我关掉了朋友圈,它对我的意义并非切断社交。

而是,我想通过这个仪式感来告诉自己,我应该有自己的形状,我可以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

第三幕:高刺激,碎片化的信息,只会让人变蠢。但是我打不过,只能跑。

我们的基因,是几百万前的基因。

干不过现在的科技。

app的推荐算法,推荐机制,可以说,已经从我们的基因层面,生理层面,认知层面,在全方面降维打击我们。

沙雕视频,漂亮姐姐,这些是人类原始的生理需求,我知道,一刷就停不下来。

所以,我为了让自己不方便,换了小屏手机。

我为了让自己更不方便,我还是删掉了所有app。

我太知道我是个怕麻烦的人了,一旦我想着要重新下载,还要重新登录,还要在那个逼仄的屏幕内寻求高刺激。

我就想,算了,还是好好学习。

其实设置的路径长一点,大脑也许就能反应过来了。

因为大脑是有两个认知通路的,一个是感性主导的,一个是理性主导的。

一般来说,感性主导就是我们的第一反应,也就是脑子一热。

理性主导会慢很多,也就是事后一想。

给大脑一点时间,让它反应反应。

也许,它就能做正确的决定了。

此时此刻。

我并没有逆袭,但是,我在一步一步变好。

我心安理得,我开始变得不那么焦虑,我开始对生活有掌控感。

没有那么热血,没有那么刺激,也没有那么多鸡血。

有的只是,尊重现实。

从生理上认知上思维上,去接受自己,对自己的感性少点责备,对自己的低行动力少点强求,对科技多点警惕,打不过就跑。

借助于工具,借助于仪式,从认知开始,和习惯协调,知行合一,引导自己慢慢自律。

未来,慢慢来吧。

最后。

我想说,这就是我一个普通人。

重新掌控生活的三步,没有那么热血,也没有那么刺激,也没有逆袭故事。

有的,只有,更好地去认知自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一些心理少一点责备。

然后通过工具,通过习惯,慢慢地对自己我进行改造。

(0)

相关推荐

  • 识人先观其友,时刻警惕自己的社交圈子,不要让自己因此沉迷

    民间有句谚语叫"鱼找鱼,虾找虾",也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人认为,恰恰是这个群决定了你的思维.你的认知.你的境界和你未来的发展,你最常在的社交圈子的平均水 ...

  • 独家|腾讯再推一视频社交产品,「腾讯新闻极速版」变身为「有味」App

    "'有味'以视频内容为主,且视频篇幅不再局限于1分钟以内." 作者:Stone Jin 编辑:tuya 出品:财经涂鸦(ID:caijingtuya)   据公司情报专家<财 ...

  • 远离“高刺激”

    嘿,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拿起书本阅读,但读了没两页便发现精力没那么容易集中:打开微信,本来只是想看看朋友圈,却刷微信到深夜.似乎,我们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于那些重要的事情上. 为了改变,我们做了很多计 ...

  • 自我逆袭!45超强学习APP,学习不分年龄

    学习永远不分年龄,只要你肯下定决心,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从小我就超爱玩,调皮捣蛋的事情永远都有我的分,但如今我却成为了别人口中的那个学霸,我是如何一步步地逆袭的呢? 这还要感谢我表哥给我做的一个 ...

  • 63款学习APP

    今日分享学习app

  • 生于1902死于1930,我曾是井冈山上一名捍卫盐的战士

    盐 --为一位红军烈士代写的"自述" ■江 子 一 我曾经是湖南桃江县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一个在南方的水田里奔跑玩耍的男孩. 我有一个任过湖南江道区司令官的父亲,这也许是我与其他农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抉择篇)

    现在,摆在许多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在羊肚菌这场几近疯狂的豪赌上面,自己到底该不该干下去.羊肚菌大战后,战场上虽然不至于尸横遍野,那也是丢盔弃甲,血染征衣. 我所有之前认识的做过羊肚菌的人里面,除了小规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媒体篇)

    没有做过全面的调查,媒体有多少关于羊肚菌的话题和利益,所以以下内容仅仅是就身在菌业接触菌业的感受,结合羊肚菌的故事有感而发. 中国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这句话相信大家都是"你懂的&quo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信息篇)

    羊肚菌产业的糊涂事,归根结底是信息不畅,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糊涂人怀着糊涂的欲望糊涂的进行业来,糊里糊涂的使用来源糊涂的菌种,用糊涂的技术糊里糊涂的种植着糊涂的羊肚菌. 例子总是有助于理解问题,我还是拿张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谈人篇)

    有关于羊肚菌的人,也是很有糊涂概念的一个事实. 比如说到最上面,目前中国羊肚菌产业的始作俑者,是谭方河先生这样的探索者. 探索者当然不止一个谭方河,但我们知道,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都是尸横遍野的,其他的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栽培篇)

    羊肚菌栽培的技术,显然不成熟,所以,现阶段栽培效果就是一个无法保障的情况,虽然也存在新手与老手的梯度水平表现,但打破这种表现的实例也层出不穷,是以在栽培决策的认识上也就始终糊涂. 因此我们虽然认为菌种 ...

  • 羊肚菌产业——生于清醒死于糊涂(菌种篇)

    刚刚从四川回来. 本次入川,与谭方河先生及菌益侬公司的张亚先生见面,受到两位的热情款待,彼此相见恨晚,长谈竟日,收获良多,无法一一道来.但如果不置一喙,似乎也对不起各位读者,所以谈谈我们对羊肚菌产业的 ...

  • 阴符经硬核解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阴符经硬核解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名篇导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要求背诵篇目.文章气势充沛,感情洋溢,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纵横捭阖的雄辩特点. 作者先举例,再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