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湖塘雄庄村:双溪环抱一洲峙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1MDkvMjI2MzA1MDk4XzFfMjAyMTA3MTUwOTQ0MTUyMDc=.jpg)
雄庄村位于湖塘集镇西约三华里,是一个近两千人的大村庄。雄庄《熊氏宗谱》“赠思诚庵熊先生奉母金夫人命居熊庄记”描述:“熊庄,丰城胜地也。一洲中峙,两溪外抱,如溯流簰。然溪当其南者,发源华山,东南行十里许,九曲入明堂,复九曲出东注溪。当其北者,发源华山,西北行十里许,入境则相拱相揖,出境则且回且顾。东注与南合,如壤带然,平地突出,一堆适居,水口如罗星然,水之得其胜也如此。溪外负以田,田外护以山,或婉如龙驯,或蹲如虎卧,或俨如峨冠,或翩如舞袖,或屹如垣墙,或架如仓库,或焕如星拱,或翕如云拥,山之得其胜也如此。”“雄庄八景”中收录明代大学士解缙所作“一洲簰峙”诗云:
四面潆洄一水环,楼台掩映水云间。
风波吹动浮如筏,绋纚无劳重若山。
川泽自然通地脉,沧瀛原不出人寰。
较渠海上乘桴者,何似林泉岁月闲。
这首诗较好地诠释了雄庄的地理特征及风光形胜。村南村北两溪迂回曲折,把村庄合抱于中,因此,雄庄熊氏又称“双溪熊氏”。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1MDkvMjI2MzA1MDk4XzJfMjAyMTA3MTUwOTQ0MTU5NzM=.jpg)
雄庄以熊姓占绝大多数。熊姓始迁祖名民信,字永孚,号思诚庵,乃是御史大夫里行先生之子,始祖熊遂公的七世孙。族谱记载,熊遂(958-1043),字道亨,号古虞,浙江绍兴上虞人。雍熙二年(985)登梁灏榜进士,历任六安州、汉州知州。天禧元年(1017),江西发生灾民暴乱,熊遂临危受命,出任江西节度使,参知政事王曾作《送古虞熊先生出镇洪都序》以赠。到任后,熊遂“力援民意,江西以宁”。乾兴元年(1022),平定饶州地区叛乱有功,赐功臣田土于所治之丰城城上(今董家城上)。次年乞请致仕,听说浙江地区有倭寇作乱,“乃家于豫章沟之南”,优游二十余年。熊遂去世后,谥“忠武”,奉敕葬于丰城城上功曹岭。参知政事范仲淹为写行状,国子监直讲孙复撰墓志铭。熊遂生有六子,长子世章回浙籍,次子世京任华阴丞,后结庐守墓三年,并携余弟定居于城上。其后裔分迁各地,均奉熊遂为始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世京传惟贤(补郡庠),惟贤传震邦(赴泰山师从理学名师孙复学习春秋大义),震邦传国器(百四),国器传祥瑞,祥瑞传民信。民信字永孚,刚满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金氏柏舟自誓,守节不再嫁,把民信养育成人。民信长大以后,喜欢游山玩水,有一天来到雄庄这个地方,拊掌叹道:“真是个好地方,一定能够昌大后族!”于是在这里置田买租,取名“雄庄”。从哲宗元符三年(1100)冬开始大兴土木,规模十分宏大。“东有道院藏古今字画,西有书堂储圣贤典籍,南濬巨池池畜鱼,北构小庭庭栽竹,轮焉奂焉。而岿然其中者,公之室也。”历四年乃成,回到城上向母亲金氏汇报过后,于崇宁甲申年(1104)举家迁往雄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雄庄位于一片广袤的田野中间,土壤肥沃,水系发达,作物茂盛,旱涝保收。村西南有一口巨大的水塘,高于两侧水溪,因此叫做“高溪”。高溪水经一条小圳横穿村庄,小圳俗称“淰”(读作niǎn,碾音,本意为浊水,意思是收集废水的小沟,以免村庄积水)。小圳一年四季活水长流,十分清澈,两旁建有若干水埠,村民们通常在水埠洗衣洗菜、消防甚至洗澡。沿小圳巷道是往来经行的重要干道,两侧商铺林立,成为重要的商贸集会场所。在传统农耕时代,村民粮食丰产,村庄功能齐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令邻村百姓十分羡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民信迁居雄庄后,三传至业广公(名宏,号约齐),每年的田租就上万石,是远近闻名的大富翁。业广公学问渊博,为人慷慨大方,很有声望。业广公生有四子,号称“四卿”(俊卿、文卿、达卿、显卿),四卿生五元(元瑞、元振、元辉、元富、元发),五元生十二道(钦道、观道、立道、勉道、孟道、祥道、谦道、渊道、深道、敬道、性道、乐道),人物鼎盛达到顶峰。谱载,元发登宋宝祐文天祥榜进士,其侄勉道登元至治宋本榜进士(未见载于相关史志),被誉为“武接天衢”,揭傒斯曾赠诗勉道曰:
马上犹闻剑气腥,楼兰头已献王庭。
竚看领得封侯印,何处疲癃梦欲醒。
现在村庄里还有一幢约建于清代中期的古宅,大门上端嵌有“武接云衢”的匾额,周边石刻精美大气,不知与元发、勉道叔侄双双中进士有关。而这一时期,雄庄熊氏人口繁衍昌盛,开始大量外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卿”、“五元”、“十二道”之后,其族裔继续克承家统,成为剑西望族。村中缙绅雅士经常与当朝达官显贵互有交往,吟诗作赋,好不惬意。如“五元”中的元辉(名梦炎,号静山),遇事英明果断,善于经营,家资雄厚,在村里建“重楼复阁,春冬居之;凉台水榭,秋夏居之”,“图书满案,侍婢左右,宾无虚日”,过着非常优裕的生活。当时名士乐与之游,包括“虞杨范揭(号称“元诗四大家”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姚勉、涂桂庄、熊兰国、朱西江(申甫)等巨卿名士在内。静山先生曾在家筑一闲室,名叫“煮字轩”,大约是煮茶会客的书房,一时高朋满座,名人雅士趋之若骛。当时寓居于邻村邹舍的南宋宝祐状元姚勉(号雪坡)经常来访,曾题“煮字轩”诗云:
丹灶多年火候明,铸颜炙孔焰荧荧。
兰缸徙照寒牕雨,藜杖何劳太乙星。
小鼎茶香朝炼句,烘炉酒热夜炊经。
直须烂熟充肠腹,留取勋名汗竹青。
静山先生还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元大德年间,河西发生灾荒,官府希望他开义仓济民困,并封官许愿。静山先生笑着说:“我们都是上天的子民,出谷赈济灾民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要当官呢?”当即大开义仓,赈济周边灾民,使很多百姓赖以存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和静山先生一样乐善好施的还有熊谓庸。谓庸名定理,性格英武豪迈,亲贤爱众,克承世泽,善于理财,年仅四十而就积累粮食数万石,富甲水西。明正统五年(1440),河西发生大饥荒,谓庸奉诏纳谷千石,受到旌表。次年,饥荒未解,官府再次上门请谓庸出粮赈济,谓庸再次出谷一千五百石,“民赖以活者甚众”。正统皇帝特地奖励他宫廷御酒,旌为义民,赐品服,免差役三年,郡县礼以乡饮大宾,被誉称为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雄庄人不仅出手阔绰,襟怀大度,而且知书尚礼,赤心为国。明代正统年间,有一位叫熊用宾的,因才华出众受到破格录用,授山东青州永阜仓使(掌管征粮纳税),后转琼州定安县司宁村巡检(掌管治安)。其时,海獠(海盗)猖獗,经常登岸窜入村庄烧杀抢掠,沿海村民或被杀或逃离,闻“獠”色变。用宾大忿,在百姓中招募身手敏捷灵巧者共七百余人组成民团,追剿海盗,屡屡告捷。海盗亦纠集数千人前来报复,兵临城下,一些人劝道:“我们赶紧逃吧!”用宾说:“食君之食,当死君之事,我决不会临阵逃跑!”海盗破关而入,用宾率领部下奋勇御敌,终因众寡悬珠,力战死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又有熊显,字国顺,号前溪,通数学,善符箓。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法书六十六册,嘉靖皇帝看过之后,十分高兴,特地把法书留下来,当场赏赐熊显品服和银两。之后,又授其太常寺少卿。嘉靖甲子年(1564),熊显死于府署,朝廷赐驰驵(骏马),令家属扶柩归里,葬于祖山。熊显居宅有匾“太常第”,《丰城县志》亦载有熊显事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如此贤达逸士不胜枚举。早前,雄庄村古宅鳞次栉比,老巷青石深幽,大宅门内雕刻精美金碧辉煌,见证着村庄的人文往事。村南村北古桥横跨,当马古亭人来车往,华严古寺梵音袅袅,逢源书院书声琅琅,亦足见村庄的独特魅力。而今旧貌全无,新景如绘。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有几人能够停下行色匆匆的脚步,去尘土壤的族谱里寻找文明的印迹,缅怀祖上的荣光?
(资料来源:雄庄《熊氏宗谱》、道光版《丰城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