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你是谁的牵挂,谁是你的乡愁?
端午节到了。
对于端午节的冲动,似乎越来越麻木。除了一些政府机构举办的一些活动,以及商家以送粽子为噱头不遗余力地推销着商品外,对于很多的人来说,的确是无动于衷了。
我们对端午节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呢?在我有限的知识里,端午节是一个很浓重的纪念的日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谏国,也有的说是迎接伍子胥,或纪念孝女曹娥,在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争议。我们且搁置这些争议不说,它的的确确是一个民俗味很浓的节日。在端午节,插菖艾、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盛行了几千年,形式已经远远大于内容了。而在民间,端午、中秋、春节也成为最具仪式感的三大传统节日,深深根植于炎黄子孙的骨子里。
但是,这些内容正在被人淡忘,而厚重的仪式感也终于无可奈何地日渐式微,大有被外来节日取代之势。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情人节,害得无数痴男怨女趋之若骛;一个所谓的圣诞节,又有多少善男信女为之癫狂!而我们自己的民族节日,却被置于何等尴尬的境地!
传统的节日,多是以宗亲睦族、孝天敬地为核心内容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拿端午节来说吧,除了上面说到的插菖艾、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之外,还有许多值得记住的习俗。我们先来读几段古人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吧。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细心阅读这些诗句,不难发现,古时端午节的活动十分丰富,有沐兰汤(用药草药水泡澡),有踏青(携家出游),有带长命线(避祸),有佩艾虎(吉祥物),有插艾枝(祛邪),有佩荷包(香囊),等等。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一是对长辈的敬重,二是对孩子的呵护,三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内容,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端午节,又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在吃货盛行的如今,很多人只知道吃粽子,别的一概不想知道。
其实,在长辈们的心里,所有的节日都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全家人能够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顿饭,这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在很多人看来,一年之中,除了过年,很难得有全家团聚的时间。所谓的家,不过是一个空壳,是越来越陌生的远方,是老人欲哭无泪的倚门而待,是孩子思念到麻木的无助。这时,在他乡打拼的你,才是家乡亲人最大的牵挂!
而作为远在他乡打拼的你,心里牵挂着谁?谁又是你挥之不去的乡愁?你还记得小时候骑在父亲脖子上玩耍的样子吗?还记得光着屁股在门前小溪游泳的样子吗?还记得爬树掏鸟窝偷吃别人家的西瓜吗?还记得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吗?你从这里走出去,而你的根还在这里,你的家还在这里。
端午节,不在乎用什么形式,不在乎吃什么东西,只要怀着一颗过节的心,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到家里,回到老人孩子身边,向老人表达一份敬意,给孩子送上一个温暖的怀抱,然后,和父母孩子一起包粽子、插菖艾,吃一顿饭、喝一杯雄黄酒,或者一起出去串串门,一起回首往事,该是何等的快慰。有空时,陪父母聊聊天,陪孩子写写作业,陪儿时玩伴重游故地,让时光暂驻,让亲情曼延,让端午节成为属于自己的节日,又该是何等的温馨!
端午节来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