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初步》箋說(十一):古韻之通轉
编辑 | 木气🍃
来源 | 晋如诗塾(ID:jinrushishu)
《学诗初步》
民国张廷华萼孙所著《学诗初步》,是旧时诗词写作类书籍中,较简明亲切的一种。从今天开始,晋如诗塾会每周日推送一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梁時浙江吳興人沈約作四聲譜,分平聲三十韻,上平與下平各十五。上聲之韻二十九,去聲之韻共三十,入聲之韻凡十七,此即今之詩韻也。
韻可通轉,通轉之法,律詩嚴而古詩寬。
欲知古韻通轉之寬,須先知通轉二字之義。以本音通本音謂之通,其非本音而通者謂之轉。
故通者徑通也,如東冬可通,庚青蒸可通之類。轉者,聲轉而後可通也,如東轉江支轉佳之類。
然此際尚有亟宜先為說明之一事,厥事維何,即何謂本音,何謂轉聲是也。
所謂本音也者,如東冬均為舌端之音,庚青蒸均為齒頭之音,其音既同,故曰本音。
如可通則徑通矣。轉聲也者,如東為宮音,江為商音,訣曰欲知宮,舌居中,欲知商,口大張,讀東字,舌在中,故為宮音,讀江字口必張,故為商音,其實即舌端與正齒二音也支為征音欲知徵,舌抵齒佳為商音,讀佳字口張,故商音凡此即非本音,故欲通其韻,必先轉聲而後可。
通轉之義,及其運用,既如上述,今宜論及古韻通轉之寬矣。
如東冬固可通,而東與江既非本音,亦惟有轉韻而已,乃古韻不然,東冬江三韻皆可通。此其一。
四支之與佳灰,亦非本音,可轉而不可通,然古韻則支微齊佳灰五韻皆通,此其二。
雖然,以上猶皆為上平聲也。
若十一真之與文元寒刪,及下平聲之一先,在律詩萬無可通之理,而古詩則竟以真文元寒刪先六韻通叶矣。茲略舉一端以為例,如天字為一先韻,新字為十一真韻,詩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此真先通韻之例,馀皆有之,茲不徧舉。此其三。
至三江之通七陽,二蕭之通肴豪,猶得曰聲之諧耳。若夫下平聲之侵覃鹽鹹四韻皆通,則惟古韻為然矣。此其四。
他如六魚七虞以及八庚九青十蒸之相通,古韻尤習見不鮮。此其五。
不第平聲有之,即如上聲之一董二腫可通,董腫之與三講可通,四紙之與五尾八薺九蟹十賄可通,十一軫與吻阮旱澘鈇之六韻可通,筱巧皓之三韻可通,哿與馬可通,梗與迥可通,寢感儉可通。凡茲皆為上聲中古韻之通轉也。此其六。
去聲中古韻之通者,則有一送二宋三絳也,四寘五未八霽之于九秦十卦十一隊也,六禦之通七遇與十二震之通問願翰諫霰也,十八十九二十之嘯效號三韻,及其順次而下之箇禡二韻,又各自相通也。漾敬徑宥四韻,雖未有通轉,而二十七沁之於勘豔陷,則古韻又可通矣。凡上聲三十韻,而可通者二十六,是古韻之寬也。此其七。
入聲亦有之,屋之于沃于覺則相通,質之于物于月于曷于黠于屑則相通,十藥或言可通覺,實則古韻並無通。陌通錫通職。入聲十七韻,所未見通轉者,緝合葉洽四韻耳。此其八。
古韻於四聲各有其通轉之例,既如此,至沈約分韻之初,其能悉合於精微與否,亦當研究。
夫音聲本為天籟,故古人歌詠出於自然,雖不言韻而韻轉確。
自沈約作四聲譜以後,欲以人籟求合乎天籟,而又蔑視古人所用之韻,惟取其時代相近之音聲,撰為聲譜。
茲試檢閱詩韻,幾與古韻格不能通。
誠有如顧炎武所謂:“休文作譜不能上據雅南,旁摭之石切騷子,以成不刊之典。而僅按班張以下諸人之賦,曹劉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嗚呼!此真不易之論也。
由是觀之,則人謂沈約以南人定譜,不免雜以土音,猶屬學者膚淺之談。
蓋沈韻最大之弊病,則在蔑棄古音,使二雅、大小雅也兩南、周召南也以及先民之軌範,蕩焉無存。
致今之所行者,皆漢魏以後之音,此則不能無遺憾也。論古韻之通轉,涉筆及此,不禁感喟丘愧切係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