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感五十一 ——再见,丘吉尔
有的人说我的电影观感有些孩子气的风格,那么什么样的叫没有孩子气?我不是抬杠,只是写一个开头。我不会炖心灵鸡汤,也不是专业影视评论人士,我只是想说点自己想说的话。
这次看一部英国传记电影《丘吉尔的秘密》,大概会比较枯燥沉闷,但是很符合我现在的心情,还能装得很有文化。李亚鹏曾经说自己写得每一篇博客都是真话,但不会把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如今,我只能有节制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对生活“小修小补”的方式,并不能起太大作用。
1953年的夏天,晚年丘吉尔遭受了一次危及生命的中风。党中觊觎首相之位的人蠢蠢欲动,他的家人也望其退位安享晚年。而丘吉尔本人,仍然希望自己以首相身份参加国际会议,为世界和平作出最后一次努力。连我都怀疑他是贪恋权力还是为了世界和平,我就是这么想的,大概我太狭隘了,一个人都快死了,还能做什么贡献。
在人们眼中能做大事的人都不是“人”,丘吉尔的私人医生在其去世以后出版了一本关于丘吉尔晚年生病的书,透露了大量个人隐私,受到医学界和舆论的广泛谴责。普通民众对伟人的私密八卦都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人们都很好奇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除了正常人的吃喝拉撒睡其余的时间都在干什么。
没有一个人不会死,说到这里,不管有多大的事情好像都平衡了,但通常活人计较活着的事情,对死之后的事情就鞭长莫及了。普通人的“生”是秘密,普通人的“死”也是秘密,旁人似乎对跌下神坛的名人们抱以格外狭隘的围观心态,因为丘吉尔这样的人从生到死都不是秘密,极大地满足很多人。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乱语些什么,好像“胡言乱语”后面不应该加宾语了。
一个人为别人,包括所有除了个体需要以外的存在,做出一些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有大有小,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会得到很多赞颂,会被很多人铭记,也不太会有人在意他的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实现,因为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个人价值是服从社会价值的。当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制造“悲剧”的好机会了,人们有机会创造除了生死以外的悲剧。
随着首相再一次中风倒下,所有的人都紧张起来,封锁消息,工作人员甚至开始筹备丘吉尔的葬礼,这就是有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急流勇退,人之将死的可怜样子就不要给别人看了,别人会笑话的。
丘吉尔的妻子认为不应该让一个瘫痪的人一直工作到死,而别人的人认为站在崇高国家利益的高度上以“希望他康复”为名义让他继续工作,谁都看得出来那是一副惺惺作态,那又怎么样呢?万丈荣光都要你享受到了,各种流言蜚语恶语中伤不都是家常便饭吗?
当丘吉尔垂垂老矣,他的家人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切,甚至比丘吉尔周围的工作人员更加直接,在饭桌上谈笑风生,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他死了所有人会活的更轻松。每个人有自己认为对的立场,这个立场首先是有利于自己的,我看到饭桌上丘吉尔的儿子不停地抽烟,令人作呕的烟雾几乎喷出屏幕。被丘吉尔左右人生的儿女们终于迎来一个清算自己父亲的绝好机会,如果丘吉尔死了,那么他们身上的痛苦就会减轻。
这只是葬礼的预演,有什么好奇怪的?
葬礼是一个人的哀鸣,不需要他人的眼泪。
弹幕上有人说丘吉尔在政治和写作上都是大师,可惜我只知道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孤陋寡闻了。我没有把片中的人物关系搞得太清楚,我只看见了我能看见的东西——一代英雄正接近人生的尾声。看到最后,我不那么怀疑丘吉尔重病之后还想回到首相职位的初衷了,也许他就是想世界和平。我怀疑的是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能起到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的作用,人们常常说这个地球离了谁都转,人们也会说这件事只有谁才能做。
到了要死的时候,人难得的是一份清醒,虽然有的人自始至终都不具有,像片中丘吉尔的妻子,到老都保持着优雅与清醒,尤其是女人,实在是太难了。
人们为什么要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呢?每个人戴着一个玻璃罩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将自身释放的各种情绪灌满瓶子,人们就会自溺而死。
尽管我度过了一个观影的瓶颈期,但是过于流畅的表达让我怀疑自己有没有看到电影中的深层次的含义,以前写一篇文看好几遍电影,现在看一遍写一篇,我觉得我是熟练了,没有敷衍,是学会克制地表达,打开窗户通通风,看看窗外的事情,把电影看成窗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