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带兵迎亲,不行!——《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能动嘴解决的问题,坚决不用武力。特别对于小国弱国而言,更是如此。春秋时期战事纷争,小国在求存上更是费尽心机,朝三暮四的依附强国,攀个政治婚姻什么的是常用手段。夹在秦晋楚之间的小郑国精通此道。公元前541年,郑国准备跟楚国攀个亲家。但攀个亲家也不能放松警惕,毕竟吞并才是那时的主旋律,不要人家打着迎亲的旗号把自己给灭了,这不成了引狼入室,让世人看了个大笑话。晋国向虞国借个道不就顺道把虞国给灭了。
政治上的联姻,一种是依附,一种是抗衡。郑楚之间是依附,而秦晋之间是抗衡,实力相当,你灭不了我,我也搞不死你。那咱就不耗了,各自安好。其实也都在等待时机把对方给吞了。谁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春秋霸主们争着都想完成个“平天下”的伟业。
说到政治上的联姻,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真是个了不起的壮举,唐期哪是下嫁个公主啊,简直嫁了个“现代文明”过去,这也为日后西藏纳入我国的版图做了准备。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德”还是要时不时搬出来做做外交文章的。虽然已经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候,太赤裸裸还是不好看。而在这一篇里倒是没有看到太多的仁义道德。两股力量在谈判中较量着,楚方要带兵入城迎亲,郑国觉得来者不善,拒之。最后楚国发现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让军队垂下箭囊入城(解除武装)。郑国同意了。
楚公子围就是楚国历史上的楚灵王,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他的君位是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的。楚国人民也厉害的,受不了他的统治,就推翻了他,他只能去逃亡,他的逃亡跟重耳的逃亡差远了,随从都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这样的一个人来迎亲,被小郑国阻在城外,心里一定很光火的。带兵迎亲都是明面上的事,郑国老百姓都了了分明,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挑明了说的,要攀亲家!要攀亲家!
郑国看到楚国的浩浩荡荡全副武装的迎亲军队,必先来一拒,乃馆于外。把是迎亲的队伍安排住在城外。这里虽没有说楚国怎么怎么样,想想都觉得很不爽。但狐狸的尾巴还是要藏藏好的。
楚国想再次入城迎亲。子产很担心,派子羽再来一拒 “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人,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听候命令”。亲,在城外迎,反正就是不能进。这话里有话,迎个亲,你带这么多军队来干啥?
表面上郑国很无礼,实则迫不得已啊!求存是第一要义,面子内子什么的都往后靠,往后靠。
楚国一定觉得很屈辱。迎亲迎得连门都不让入,要派人去说叨说叨。
楚国的太宰伯州犁说了两个方面:公子围是很重视这个婚姻的,感谢赐个老婆,所以在家里就摆了祭筵,在庄王、共王的宗庙视告后才来。如果在城外迎亲,一则不是将你国君王赐婚,抛在了草丛里,你自己也没有面子吧,公子围以后在卿大夫们中也没脸混啊!二则这也辱国欺君啊,不好回去复命啊!你们郑国再考虑考虑?
这话说到这份上了!怎么办?那就挑明了说!
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依赖大国而没有防备才是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但大国难道不是包藏祸心来图谋小国。敝国唯恐自己失去依赖,致使各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要不是这个原因,敝国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厉害!此处掌声雷鸣!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郑国小归小,但一直能求存在大国之间主要是有人才啊!
系列回顾
七月 知了 声声
你我心底 有阴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