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学会说“不”,跟讨好型人格说再见了。
宜
沟通
10月
8日
今年夏天,《风平浪静的闲暇》这部日剧很火,豆瓣评分9.0,出于好奇,我也看了看。
看完后,不禁感慨,讨好型人格,到底是获得多?还是失去的多?
是不是可以找到改变自己的方式,从而获得生活中风平浪静的闲暇?
01
讨好型人格的获得和失去
剧中的女主大岛,工作中一幅女主播的样子,总是面带微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由自主的牺牲自己迎合别人。
公司组办活动,宣传册出了问题,明明是同事犯下的错误,可只需要对方一个眼神,她就能马上读懂其中的意图,然后毫无犹豫的主动承担错误,甘愿做一枚无辜的背锅侠。
同事聚餐,明明她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她还是要装作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强迫自己融入热烈的谈话氛围当中,不停的随声附和着。同事合照中,明明自己连眼睛都没有睁开,她也不会提议重新拍一张,而是说着今天真是开心,然后默默的看着同事将自己的丑照上传到社交圈,而自己第一时间会去点赞。
同事仅仅为了能够早早下班聚餐,就随手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她来协办,她也没有一丝怨言,堆满笑意的脸上总是表现出一副诚恳接纳的样子。
为了迎合男友的审美标准,天生自然卷的她每天偷偷早起一个小时,背着男友将卷发拉直,不敢在男友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担心了解到真实的自己而内心生厌。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型人格,这类人懂得察言观色,能够敏感的捕捉到空气中的气味和周围人的情绪,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最终以牺牲自己的方式,迎合他人,成为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们的终生目标和任务就是取悦他人,至于她们自己,她们根本无暇顾及。
然而一味的讨好,就会换来欢迎和尊重吗?
不,同事说她只会说着“是的”,她们私下刻意孤立她,偷偷聚会,总是找她收拾烂摊子,心里却对她并没有一丝感激,可能还会说看吧,这个人真蠢。
男友觉得跟她在一起只是那方面比较和谐,对这种女人简直是生理性抗拒。
而这也成为压倒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当场昏厥,住进了医院,但是翻开手机,却没有收到来自同事、朋友、男友任何人的关心,她所有的妥协和付出,不过换来了虚情假意。
她不仅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
02
心理学对讨好型人格的界定
《乌合之众》里有个观念,人是群居生物,一旦入群,就很容易被群居的属性带着跑,跟着大众的价值观茫然前行,看到大家做什么,就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
也就是说,人在群居里很难保持清晰的自我边界。
美国社会学教授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认为,心里边界使得我们能够确立一个心里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主权。
我们心灵世界的边界和现实世界的地界一样真实,只是平常不太容易看出来。但长期的越界行为不断积累,一些问题和矛盾就会集中爆发。
心里边界不够完整,无法拥有独立心理空间的人,很容易被关系绑架,内心里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
如果在关系中,能够明确边界,而且这个边界足够清晰的话,也就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以前也很看重别人对我的评价,我的价值和我的意义是以别人的评价为基准的,所以当我心里有了这个标尺的时候,我很自然的就会把别人的意见放在我心理防线之前,过程中很拧巴、很纠结、很痛苦。
比如,一个关系不是那么熟络的朋友,来西安考试,说自己没有地方住,能否到我这里寄宿一个礼拜。我心里虽然抗拒,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且让自己满意的理由,就答应了下来。但是因为我的房子本身很小,两个人要挤在一张床上,俩人本来也没有那么熟,我就非常拧巴,晚上失眠,情绪很糟糕。
后来,我也开始慢慢拒绝别人,比如一次应酬、无力的帮忙、费心的周旋……于是发现心里还是很矛盾,很挣扎,也会在意别人会不会说自己不合群。直到看了《乌合之众》后,我后知后觉过来,我以前的小心翼翼不过是在被群体所绑架,所谓合群,可能只是谬误。
到了现在,只要我自己内心不想做的事情,我就会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直抒胸臆,也不太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了。
因为我在这种痛苦中,进行了反思,讨好型人格为什么并没有获得赞同、理解和欢迎?
03
是什么因素让这些人的心里边界不够清晰?
边界模糊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太在乎别人的关注、内心里非常害怕冲突、不会真实的表达自己。
讨好型人格,太在乎别人的关注,刻意隐藏自己的情绪。
将别人看的比自己重,别人始终排在自己的前面,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剧中的大岛,当她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听到别人哈哈大笑,她的内心就翻起了波波澜,她们是不是正在嘲笑我?一旦她发现自己不被周围人所喜欢,就会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
正因为特别关注别人,所以对别人有求必应,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
他们可能非常不自信,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同。
然而,她还是被同事从内心看不起,她们觉得大岛这个人傻乎乎的,真是没有性格,聚会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再喊她,男朋友也不在乎她,她活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好人”。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妹妹患有先天性疾病,父亲因此把全部心思全部放在妹妹身上,松子常常扮鬼脸让父亲发笑,引起父亲对自己的关注。而在长大之后,她遇到的每一个男人,潦倒的作家、贪欲的有妇之夫、为了钱的小白脸、黑社会混混、理发师……她每爱上一个男人,就会倾其所有,不惜委屈自己,迎合讨好他们,甚至可以忍受打骂,好让他们继续爱她,她一生寻求被爱,却潦倒一生,她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无论怎么看起来,迎合和妥协都是撑不起,也撑不住感情的。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比如不哭不闹大家才会爱你,学习成绩好大家才会爱你,乐于助人大家才会爱你……
结果呢,我们不知不觉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然而自己的期待呢?自己的原则呢?自己的立场呢?
讨好型人格,内心里非常害怕冲突,所以选择主动逃避。
我有一个朋友,我从来都没有见他发过脾气,性格特别好。但是他所表现的好,每次都给我一种非常“虚伪”的盛情,反而让我觉得没那么自在,不那么真实。
后来我了解到,小时候他的父母经常吵架,他那个时候很小,也不知道怎么劝架,每次父母吵架自己都感觉特别无助、痛苦,所以自己长大后,就尽量不去和别人发生分歧、争吵。
如果家里有了分歧,他就会说“行了行了都是你对好了吧” 或者用另外一套行为哲学回避这个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高质量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在冲突中解决问题,达成和解。
不愿意暴露自己弱点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这个所谓的安全感便形成了你的舒适圈,你的舒适圈越小,你的人际关系越难以为继。
蒋方舟7岁写作,9岁出书,19岁考上清华,年轻时就已经成为某杂志副主编,一直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二十多岁时她猛然发现,自己从没有与另一个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哪怕是最亲密的恋人关系,自己也从不敢向对方说“不”。她曾经在奇葩大会上说:“从年少成名到现在,因为成长环境,自己有意无意会去迎合大人,甚至礼貌、恭敬都成了其为人处世的常态,不敢与别人起冲突。”
俞飞鸿在某次访谈节目中,也曾说到,自己从小就不太会表达愤怒的情绪,不会和别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长大后第一次骂人,事后感到非常轻松。
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是什么?是你敢于和他争吵,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他,这才表明你和另外一个人产生了真实的关系。
但不是说,可以将自己所有的情绪无端向他人倾倒,注意它们二者的区别。
讨好型人格,不会真实的表达自己,也无法获取高质量的关系。
其实,表达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我一直觉得交流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连深度交流都无法产生和连接,这反而才是最为可怕的事情。
但很多人往往都会忽略掉这个问题,相反的,他们更倾向于营造一种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关系,殊不知,这才是在酿造一场真正的暴风骤雨。
《风平浪静的闲暇》中,大岛离职到了乡下,后来在一个酒馆打工,她苦于无法跟顾客找到话题而烦恼不已,顾客抛出的话题她永远接不住,她自己永远无法抛出话题,于是,她买了很多书籍进行学习。
你也许会有同样的体验,我们在社交里,有时候讨论一件事情,其实并不是只需要对方说着是的是的,好呢好呢,一直保持微笑,而是交流沟通的需求。
沟通是需要回馈的,没有合理的表达回馈,其实也是对沟通者的不尊重。如果是我,我宁可不要那些表面上的虚与委蛇,哪怕是我们意见相左。
我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初步认识,从行为、言谈、举止等方面会对一个人做一个整体判断,是不是要继续交往下去。
第二个层次,是对这个人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去判定这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不是与自己匹配,建立更上一层楼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是两个人产生深度连接,所谓深度连接,就是彼此能分享开心,能分享痛苦,能分享尴尬,能分享艰难,能分享你与别人所不能分享的任何隐秘,他能看到你内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走向通往你心灵的神秘通道,看到一个真实、无遮掩、甚至丑陋的那个你。而这层关系的建立,需要两个人都要对对方有浓厚兴趣,否则便是空中楼阁,因为这是需要付出更多倾听、耐力、包容,倾注更多热忱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从第二层到第三层关系的建立是颇为艰难的,很多关系都死在了从第二层到第三层的路上,尤其是恋爱关系、亲密关系。
大多人,害怕自己对于感情纽带的真实需求被看到、被讥笑、被打压,所以将自己像蚕茧一样层层包裹进行保护,但在这样的保护下,也无法得到真实的感情连接。
我相信,坦诚的表达自己,是获取一段高质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04
这些隐藏起来的情绪,就会形成隐形攻击。
讨好型人格,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他们很有艺术的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了。而这些被隐藏起来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就会自己跳出来,发动一次次“隐性攻击”。
什么是“隐性攻击”呢?在一段关系中,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冷战等非直接手段和方式,向另一方表达自己内心挤压的愤怒,往往这种攻击,是由一段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向强势的一方发起。
可以说,这种隐形攻击无处不在,爱情里、婚姻里、家庭里、亲人间、朋友间、同事间……而且非常隐蔽,其能量往往也大于直接攻击。
这就像我们征税,如果购买一个1000块钱的东西,告诉对方一次征收100元的税,对方一定会站出来抗议,但是如果不告诉对方而是直接放在商品里,即使这样征收的税收更多(比如300),因为不易察觉,即使其较前者还大,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隐形攻击,在各种关系中的表现。
亲密关系
我不喜欢你跟异性朋友聊天,我不爽于你开我那样的玩笑,我在乎你发的朋友圈从来不发跟我相关的任何东西……
我对你不满、怨恨、猜忌,我悲伤、焦虑、多疑,但是我从来不跟你表达真情实感,相反我隐藏的很好,表面上都是风和日丽的不介意,可在心里却积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不满。
于是,你不知道,我会在哪个时刻,故意按下你身上那些不该触碰的情绪按钮,对你进行伺机报复。
这种情绪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知不觉将自己及对方都置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在刻意拉低我们,让我们不知不觉都变成了很糟糕的那类人。
家庭关系
《教父》里,一代教父的二儿子不被重用,没有家庭地位,他嫉妒弟弟麦克继承家父的遗志,这种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重,于是他打算伺机报复,他与外人联合想致麦克于死地,最终却被弟弟识破并杀死。
《三块广告牌》里,女儿因向母亲借车出去,母亲不肯而与母亲发生冲突,女儿说那我自己走去好了,我希望我自己在路上被人强奸,母亲说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人强奸,结果那天女儿出去真的被人奸杀,母亲悔不当初。其实在这之前这家人经常是暴力沟通,每个人的嘴巴就好像一把机关枪。
家庭人员间很难进行品性、性格、性情的完美匹配,有些家庭坦诚相待,有些家庭沟通赤裸艺术不足,而有的家庭则深掩不为人知的感情,时间久了这种压制就会爆发,而你根本不会知道引爆的点会发生在什么时刻,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同事关系
职场大概是隐形情绪产生最多的地方,因为职场并不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甚至有些单位的为了一团和气甚至牺牲价值和效率。
那些不满、愤怒、怨言,长期积压心中,而如果你勇敢表达,则会被贴上一个幼稚、不成熟、不堪大任的标签,输掉人也输掉阵。
但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表达,它就会自己寻找的逃亡的出口,比如有的员工对领导不满,于是消极怠工、拖延时间、故意犯错,甚至意气用事终而离职。
那些不为人知的感情不断的被隐藏,它们藏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日积月累,慢慢长大,在你体内呼啸欲出,可能随时的一个不满都会触发引爆。
有的人可能会觉察到这种感情,于是向对方会发出召唤与请求:“你对我有不满可不可以说出来,我可以改?要不然,你骂我几句也行啊,你能不能骂骂我?”
他们察觉到了,他们表达出来了,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在犯贱,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就像勇敢的士兵,在进行排雷。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里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独特的方式来回击你。”
讨好型人格不仅不会按照他们的预期营造一段美好的关系,反而容易破坏一段原本美好的关系。反而是那些立场分明的人,更易拥有更长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05
那么如何丢掉讨好型人格呢?
一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要刻意取悦别人,要多多取悦自己。
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正确面对自己,不要什么事情都想要做到100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残缺的人,我们终其一生需要修炼的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心性,既然这是一个终生的课题,那么,何必要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展现出100分呢?
不要被外界的评价准则所影响,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点很重要。
带宽原则告诉我的道理,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聚焦在自我能力提升上,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别人。相反,你把太多的注意力用来放在别人身上,你就没有太多能量用来提升自己。
《纸牌屋》中的Frank,拥有十分强大的自我,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因而他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目标当中。
实际上,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我觉得首先你要做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如果你不努力提升自己,而是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在经营别人喜欢自己这个课题,可想而知会输的多么惨烈。无论是职场上,还是社会上,我也有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人,但是有些人我虽然不喜欢,但是我很尊重他们。
赫尔曼·黑塞所言:“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大岛逃离之后的凪决心开始新的人生,她豪情满怀地去图书馆,打算在笔记本上规划接下去要做的事。可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当你不断讨好别人,你也在不断迷失自我。
最后,所谓的自己,都模糊不清了。
二是建立自己清晰的原则和边界,守住自己的底线,做到自尊自爱。
刻意逢迎是换不回来尊重的,只有尊重自己,取悦自己,活成最理想的自己,你周边的关系才会成为最好的状态。
自尊者,才能被尊重;自爱者,才能获得爱。
是时候放下心里的偏见,像照顾别人一样,照顾自己的情绪;像关注他人一样,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像讨好别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想法。
洛林·蒂尔伯里说,首先要设定边界,找到你个人的界线很重要。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边界是什么,底线在哪里?人际交往中,别人也都是通过你的这些信息,慢慢在你身上加码,或者对你形成清晰的认识。
比如,大岛的同事们、男友知道无论如何做大岛都是不会生气,也会欣然接受的,于是不断进行增压,直到大岛再也无力承担,呼吸过气而倒下。
洛林·蒂尔伯里说:“因为感到被他人需要是自我价值感的很重要一环,因此拒绝他人可能让人感觉是件很难办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拒绝,就无法保证自己有一个优质的人生。
我也见过周围有一些朋友,为了维持一段关系,不断的放低自己的底线。
然而结果却是,你的底线一再放低,对方会一再触底,关系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糟糕了呢。
三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开始,就要建立一套规则,避免因为规则不清而事后翻旧账。
如果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事先建立这套事情的规则,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友谊。
剧中,大岛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她跟坂本说“只要你不再向我推销石头手串,我想我们就能做好朋友。”
有些人,因为怕麻烦,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有些事情就先模棱两口的应承下来。
可是往往这种事情到了后期,就会变得非常麻烦和棘手,因为问题总是要解决,到了具体实践过程中,你觉得自己非常痛苦,却又无法推脱。
我母亲也经常跟我说,丑话说在前面,先建立规则,大家反而能够游刃有余。
就像我们这个世界有了法律之后,人才更加自由了一样,因为你知道你能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这期间就给了你自由度。
相反,如果没有法律,人反而会不自由,因为人不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就会束手束脚。
一旦规则建立,双方达成共识,就会规避不满、埋怨、牢骚等情绪,接下来就是踏踏实实的按照既定约定向前走就好啦。
四是正视自己的情感,不要刻意压制它。
亲密关系中,直接、真诚、坦白的提出自己的希望和不满,并且希望对方能够重视,与对方达成共识,不向对方隐瞒自己,要沟通,最不济的共识也是求同存异。
家庭关系中,真诚、耐心、坦诚的与家庭成员之间交换意见,争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同事关系中,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诉求、边界、底线,做到对事不对人。
我一直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当你自己好了,你周边才能好。而当你自己不好的时候,你的周边大多数时候也不能好。
学会做制造气氛的那个人,而不要一味做迎合气氛的那个人。
推荐: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搜索公众号 " 七十二朵云 "
遇见小云,陪你成长。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