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想起几句关于春雨的古诗
2021-02-20 10:06
华人号:中国文化
是日雨水,春光滟滟,未见春雨,照旧想起几句关于雨、关于春雨的古诗。凡心皆苦,若有一两句心仪的诗,安放心头,就像含着一块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总是小小的,且轻轻柔柔,韩愈用了“润如酥”这样一个通感的比方。同样用到“润”字,杜甫却将春雨比作“贵如油”。
许是天灾人祸使其生存多艰,古人对天赐的万物格外产生珍惜之意。其实,春雨不仅仅在价值上精贵如油,在形态上同样润滑如油。这是我从某个不经意的过往流年的瞬间,获得的感受。
多年前住过一个小区,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题了两句诗,正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彼时从它身旁经过,我驻足,诗句是竖排的,逐字默念下去,外面恰好春雨绵绵,心里即刻感到被滋润。
生活的诸多微妙之处,当时不知不觉,之后回想起,却有些波光粼粼。寻常时节,总把美意藏在背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写下这首诗,源自送友人出关时的情义。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雨天,最适合营造离别时淡淡的忧伤气氛。
西北古城,给人感觉灰扑扑的,而且明写了“轻尘”,但这联诗给我的印象却是干净。这种干净,是在乡野的阴天,门厅洒扫后的安静与等待着什么的虚空。
我们吃东西,品咂一番,讲究口感,穿衣服,摸一摸,讲究质感。默念一句、一首诗,讲究美感。这种称之为美的感觉,更适合心领意会,不宜言表与解释。一经解释,原先的美感便遭拆解。
有一次,我在檐下等待两只流浪狗的出现。下起雨来,恰逢小学生放学,他们从小区北门进来,三三两两,零零落落,红的绿的一阵小巧的欢闹。过后,又回到之前的安静与几分期待。狗迟迟未来。广场中间散落树叶,不十分清爽,面前几棵香樟,树下堆积厚厚的叶子,果子一粒两粒心不在焉地掉落。即将立春,空气中有几分料峭。
在这样的情境下,“渭城朝雨浥轻尘”,以及它所带来的干净的意味,来到我的念头当中。不是我想起它,是它主动闪现我的念头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每次想起这联诗,生总有对听雨、卖花这种生活方式的钦羡。那时,陆游在离家乡不太远的他乡。他的一生,反反复复的归去来兮,上下求索而不得,他的心,恐怕成为岁月的浪子。
瓦屋纸窗,深夜听雨。不知诗人听了一夜的春雨,是何种形态?我倒想起某个早晨,人迷迷糊糊还没醒透,听见外面雨声哔哔啵啵,那声响,让我想起锅里翻滚熬煮着的米粥,锅下燃烧爆裂的柴火。
因之,越发想进幼年深处。早晨醒来赖在床上,没有鸡鸣狗吠,却传来不谁家的山羊咩咩叫唤。总有岁月悠远之感。
杏花开在雨天才有韵味。雨后,江南小巷,不见人影但闻人声,那是卖杏花的吆喝声。这情形,谁在现实生活中瞧见过?
好些年前,我在上海南京路,看到一位老太太端着竹篾,里面摆放白兰花,花蒂处穿着铅丝,五角一朵。她自己胸前就别着一朵。人来人往,并没有人买这种素雅的花装饰自己。
那个地段,过于繁华喧嚣,不管卖什么花,都不会有那份应有的意蕴。
明月清风,一人可赏,杏花春雨,宜在陋巷。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船,在画中,人,在船上。区区十字,轻描淡写地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水画卷,逐字逐句徐徐展开。
那个时候,盛唐气数散尽,韦庄像一粒尘埃,飘来荡去了一生,落定在蜀地。
日暮乡关,寄居异地,他想起年轻时历经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想起曾在江南度过的好时光。
春天里,江水碧清,风烟俱净。且偷得浮生半日,登上画船,枕着绵绵春雨,似梦似眠。欸乃声声,流水汩汩,眼前既如此美景,不妨将国仇家恨辜负的政治理性抛却脑后吧。
韦庄所栖的画船外的春雨,让他听的,是忘忧的空灵,是无我的轻盈。当诗人想起这场春雨,因为加入了个人的记忆与时代的历史,空灵与轻盈背后,多了一层沉郁与厚重。
抛开诗人的创作背景,独立开来看这两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干净,清幽,逍遥,自在,犹如神仙。
一只菜,有多种做法。一首诗,也有不同的读法。从某种意义上看,古诗是简化的散文和小说,诗句本身几十字,形同河面演漾的春雨的波痕,更多内容在静水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