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录:001死是什么感觉?
缘起:
最近一直在想着要梳理一下平时跟孩子的沟通,同时也在寻找阅读跟亲子沟通之间的契合点,于是,决定先从真实记录开始,这里面也许会有一些很多孩子共性的问题。
我想,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思考,不就是为了精神独立吗?
我把即将要开始的系列称之为《用阅读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一天,孩子突然问我:“死是什么感觉?”
以下是我们的谈话内容:
我:真正死去的人,没有机会说出自己对于死亡的感觉.
而接近过死亡的人,差一点就死的人,是可以分享经验的,他活下来了,就会很感恩,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很感恩,而且会加倍地珍惜时间,去开心地活着,不辜负获得的时间。
孩子:
死分两种:自然的死亡(病死,老死),这种不可怕,被人害死是可怕的-被杀死,比如龙卷风,地震等,因为过程很痛苦.
我:
首先,我们很多人都是可以自然死亡的.(首先要消除她对于死亡的恐惧.。)那些意外事件,是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
大多数人考虑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四个字“向死而生”.
孩子:
什么样的人会想死呢?
我:
那些主动选择死亡的人,通常应该是那些活得很痛苦的人,他们的意识形态我不太了解。
孩子:那他们还是被害死的,嗯,他们是被自己杀死的,不过选择跳楼并不痛苦,因为过程很短。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跟孩子讨论社会新闻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有些太血腥暴力的东西,不是她这个年龄段能理解和释怀的,就不要触及。)
很明显,孩子问这个问题的初衷,并不是我想的那种终极追问,而是单纯对于死亡的形式表示一种疑问。
我于是决定转开这个话题,开始引入另外一个方向:
我:
死去的的人,一旦死去,就没有痛苦了,但是,对于活下来的人则是痛苦的。
孩子:是的,我想到了梵高和他的弟弟,只有弟弟看到了梵高内心的火焰,所以梵高死了,弟弟会很伤心而且很快也死了。那些亲密的人,还有很有才华的人一旦死去,活着的人就会很伤心。
我:如果是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年老的人,一个儿童,同时在地震里丧生,人们会更惋惜儿童的死,由此引申到极限情况下,是救老人还是小孩的问题?
孩子:坚定地说要救孩子,因为老人早晚会死,而且老人不怕死(这个观念的形成源自她认为奶奶不怕死)
我:那么你觉得一个人是活得久重要?还是对社会有贡献更重要?
孩子:后者。
我:那如果老人是个科学家,或者一个医学家,正在研制一种药物,可以拯救很多身患绝症的人,而这个儿童智力发展不良,将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是智障呢?
孩子:她还是认为要救儿童,因为后代更重要,而且这个被救的儿童,要告诉他谁救了他,他将来一定会感恩,做更多好的事情来报答。
我告诉她现实生活中人们就是这么选择的,成人会选择保护儿童,因为我们无从判断儿童的未来可能性,保护儿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天性。(很正能量吧)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在战争年代,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选择拯救哪些人,就不是按照年龄,而是选择保留各个领域的精英.这个也是为了我们的后代。
我们往往认为,孩子问一个问题,就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看法,其实,我们首先往往需要知道问题的源头在哪儿?
也就是说,我们收到一个问题,首先不是答,而是审题,然后,在对话中倾听。
其次,不预设立场,只是阐述各种可能性,不带批判和选择的发问,或者
让孩子尴尬,为自己的选择感到为难,这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
相信这个问题,未来她还会再次想起,并有不同于今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