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明明的“深度阅读”分享会

2021年刚开始,我似乎好忙的感觉。

昨天去参加了一场线下的读书会,我非常少去读书会,这个不是自负,而是时间限制,虽然我不用工作,但实际上我很忙,经常感觉自己在家的书都看不完,也就不随便出门了,有朋友说我活得像个隐士,我说这个是我的目标,但还远远达不到,因为我还喜欢吃喝,也喜欢拍照旅游看风景,妥妥的红尘中人。

今年开始有一些改变,因为不知不觉间,好像自己积淀了一些想法,又很想找人交流和求证一下。

公众号也写了好几年,好像每次都处于自娱的状态,现在突然觉得,有时候也需要出去走走,验证一下自己。

那天读到一句话,说“女人化妆,不是为漂亮,而是为了礼貌。”

这话我喜欢,因为,像读书会这种东西,基于礼貌,我会注意一下自己的衣着和脸的装饰,这让我真的感受到对于一件事情的郑重,源自你的对于诸多细节准备,原来我们的心,也是需要暗示的。

趣学组织的这次读书会,题目叫“浮躁当下,如何做到深度阅读?

这个我很有兴趣啊,深度阅读,我最近也一直在思想,正好去听听。

去之前,我是有一些想法的。

比如,我一直觉得写爆款文字的人,肯定都是张扬的,因为喜欢博眼球嘛,而且,这里面一定会有商业行为,所以,也就做好你买了个购物旅游团的心理,反正,你知道你要看的风景是什么就好了。(事实证明,这是我的偏见。)

牛皮明明的第一句话说,没想到妈妈们都挺年轻,我心想,难道他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群要戴着老花镜读书的奶奶级妈妈吗?

哈哈,这恰恰说明,我们80后的老母亲们,是有多好学呢。

今天的内容分两部分:

没有括号的是分享者的思想,因为牛皮明明的PPT非常简洁,只有标题,所以我是习惯性地拿笔做记录,不一定完全一字一句,如果有错解的,希望原谅我的水平局限,但我已经穷尽了我的笔力,做到如实。

加括号部分,是我个人的一些发散性想法,供参考,不喜欢的跳过。

我觉得我们参加任何一场聚会,都需要带着脑袋,这个才叫收获。


开篇: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高低贵贱的,所以读什么书本身不应该有鄙视链,一个农民看笑话集,跟一个学者研究红楼梦,没有雅俗之别。

但审美是有高下的。

(我觉得这个可以解决很多人的书单问题,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迷信书单,我也从不遵循别人的书单,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但,你读的书,决定了你的审美情趣。)

话题一:我们为什么读书?

1、为了对抗孤独。

孤独无药可治,每一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无助的时候,书也许是一种治疗。

读书的一个乐趣在于:终于有人懂我了。

白先勇阁楼里的孤独童年、川端康成被称为葬礼先生。

(以后的人,一定是心理疾病多于任何其他类型,而且,几乎无药可治,有一天孩子问我,心理医生、牙医、兽医哪个厉害?她觉得心理医生最厉害,我告诉她,但也许心理医生同时最绝望,他能看见病因,却治愈不了,因为很多心理病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病,他们只是自己不想好。

一个人如何不孤独?我觉得孤独在于困惑的不可解,不可解三个字,会压垮很多生命,所以,孤独是可以杀人的。人群里有很多禁忌,看不见的高墙,但书里没有,所以它可以治病。)


2、在别人的人生里看到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要在长度和宽度里做选择。

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风景一定是人。

无论你看见什么,看见就好。

有一些话,当时觉得很有感触,过后也许觉得没什么。

有些话,当时觉得没什么,后来又会特别想起,那就是境遇的催化作用。

(人到中年的我,最近真的有一种看什么书就爱什么书的感觉,我觉得,那就是境遇的催生力。)


3、理解自己和时代的关系。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气质和精神,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90后是海螺式的一代,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但选择承认和接受,无力感更强,他们会自动消解很多东西。

所有的问题都是认知的问题,观念永远走在行为前面,如果你对你的时代,有超越时间50年的理解,你一定知道自己的方向。

卓越的人一定是超越时代的人,而超越产生于对自己时代的深刻洞见。

要找自己精神上的偶像,榜样级的偶像,应该是一种引领,区别于追星,追星是降低甚至放弃自我人格的一种追求、仰视、那是一种自我的放弃,追求偶像的前提,是人格独立。

(跟时代的关系,这一点是昨天对我最有启发的一点:

我突然想到,我为什么会喜欢看哲学、研究历史、看心理学的书,本质上,其实就是为了看清楚这个时代,看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就因为自己不想糊涂,而头脑里积攒的东西还不足以让我形成一定定见,这让我觉得很苦恼,这个大概是我的一份原动力。

还有一点,理解跟时代的关系,需要我们关注当下,孩子也是,当下的任何东西,存在就有合理性。

我后来看了牛皮明明的公众号,他的自我介绍里有不少标签,曾经是一个诗人,曾经的职业是记者,但最后,他的文章写的是世态人情,是社会评论,记者给了他叙事的能力、读书给了他理性思想、诗人的素养让他在文章里表现的是宽容、善良和纯朴。

文字看似朴实无华,但,有一种自然中的力量感,读者成群,然后我就发现,原来,这个时代,很多人,其实真的很孤独,真的很需要安慰,尤其是普通人,他们的人生好暗淡,好无望,时刻被一种荒芜感缠绕,他们需要一些人性的光,打在他们的身上,就是他们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一些冠冕堂皇的词语,比如爱、温暖、伟大、牺牲,一些让人想在心理偷偷流泪的话语,但在他人的文字里,他们读到之后,觉得很掏心窝子,很暖心。

原来这个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诉求。

他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人心的脉搏。


4、求知: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一种欲望。

5、独立人格的塑造

什么是人格?就是你意识到“尊严”的重要性,人格没有百分百的纯度,但是人的价值有排序的,你的价值排序,以及各项的比重,决定了你人格的高低。

一个人有了独立的人格,就会产生清晰的头脑,就可以进行果敢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基于独立人格的选择,她就可以吃她注定要吃的苦,并且甘之如饴。

一件事情,坚持做10年,就会有时间价值。

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不需要担心在这个世界如何生存。


话题二:如何读?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容易获取。

1、深度阅读:产生审美、正念、触类旁通

2、读经典、建立体系:

多方面,多角度,读全集,地毯式搜索,像猎人打猎一样去阅读,比如,读懂茨威格,除了他的作品,还可以读他的偶像的书,读他的好朋友罗曼罗曼,了解一战二战历史。

3、读一些读不懂的书:我们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在于井口的大小和宽度不同。

4、读古书困难是正常的,因为文脉断了。

古文要注意古文对于字的锤炼,文字是可以把玩的,像一件古董器物一般。(把玩文字,这个可以尝试起来。)

5、读书不要怕慢。

6、“素读”:“素”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清空自己,然后开始读书,也就是我们说的空杯心。不要带着具有的思路和成见,如果那样的话,读书永远只是在赞赏自己,寻找同类,它带不来视野的开阔、境界的提升。

要不同观点一起读,正的反的中立的,如此才能产生思辨的理性。

6、赏读:唐诗的本质是一种审美,赏读就是可以慢,可以不功利,可以不背诵,而只是记住感觉,意境,这种东西会慢慢生长,因为自然生长的东西是最美的,她有无限可能。

7、速读:

速读有两个基础:读得够多,知识能自动勾连

能否速读要分对象,以及阅读目的:可以尝试对角线阅读。

钱钟书到晚年,说自己无书可读,最后就读字典。

比如历史,历史的事实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剩下的就是写作者的写作方式、个人学识、观点的差异。

(能不能速读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速读会带来一种快感,你会感觉自己掌握了一门技术,就是真正入门的感觉,好的实践就是:多尝试站在写作者的角度,而非站在纯读者的角度,这样就化被动为主动了,这个也是对治很多人说读了后面忘记前面的问题,我们并不需要记住所有,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核心脉络,这个是需要提炼总结的,一个文章里,有作者为了呈现结果所用的一些道具语言,这些语言是可以去掉的,剩下的结果留下来就行了。)

结束赠语:读书要让书里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气质;

以宽容的态度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

(这段赠语让我想起:前两天看到关于宫西达也的介绍,他的恐龙系列,是我们全家都喜欢读的,孩子经常读着读着就哭了,我因为要安慰孩子,就会忘记哭,但:

“英雄主义,就是在丛林法则之下,坚守赤子之心。”

这个,大概就是霸王龙的魅力,也是做人的魅力,也是变化气质的魅力。)

希望你,可以由此清楚自己该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让孩子读书?


建立审美、建立思辨、寻找精神偶像、认清时代、建立独立人格,最终找到自己,并有勇气和决心,做自己!-与大家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