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农作物灰霉病频发莫发愁,采取四种措施,彻底告别灰霉病
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农作物常见而且比较难以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灰霉病病原菌在湿度持续90%达以上以及温度在20~30℃之间时容易滋生,农作物一旦感染了灰霉病,其花、果、叶、茎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因此,对于农作物种植者来说,做好灰霉病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一、灰霉病的滋生特点
1.灰霉菌是真菌中的一种葡萄孢菌,具有传播范围广,滋生能力特别强的特点。葡萄孢菌的孢子能够随气流飞散,如果是大棚种植,葡萄孢菌的孢子不但会飘落在作物的植株上,而且,还会飘落在大棚的墙壁、地面、棚膜、棚架、吊秧绳子上面。
2.灰霉病菌一般会从瘦弱的农作物植株上“下手”,会导致瘦弱的农作物率先发病。当灰霉病菌的“势力”逐渐加强后,才会侵染比较健壮的农作物植株。
二、灰霉病的爆发条件
灰霉病病菌常常以菌核在土壤或植物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当阴雨连绵而且温度在20~30℃时就会产生大量产生孢子并在空气中随气流进行传播。当农作物植株因农事操作、机械损伤等造成伤口时,就会从农作物植株的伤口处侵入植株体内;当农作物植株底部叶片因遭受肥害而出现伤口后,就会从叶片边缘伤口处侵入植株体内;当农作物开花时,由于花瓣没有及时闭合,就会从花瓣处侵入植株体内。
三、灰霉病的识别
该病可危害农作物的茎、叶、花、果,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
灰霉病的发病初期,农作物的叶片率先感染,并从叶尖开始,沿叶脉呈"V"形向内扩展,叶片、叶柄呈灰白色,水渍状,组织软化至腐烂,并慢慢出现灰霉。当发现农作物叶片出现灰白色,水渍状时,就能够确认农作物已经罹患了灰霉病。
四、灰霉病的预防
由于灰霉病易传播,伤害大。等到灰霉病发生后再打药防治,往往已经晚了。所以,灰霉病重在预防。
1.减少灰霉病的病菌基数
通常情况下,灰霉病病菌是在土壤中、植物残存组织中栖息活动的,因此,当发现某一植株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摘除病果、病叶、枯枝烂叶,而且,还要集中烧毁。
2.变温通风
应选择晴天上午11点时打开棚膜放风,用以降低棚内湿度,在阴天时,也应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排湿,以免因棚内湿度过大而导致病菌滋生。
3.莫浇“大水”
尽量选择晴天上午时浇水,在浇水时,应采取“小水浇地”的方法,千万莫浇“大水”,以免棚内湿度过大。
4.药剂预防
防治灰霉病的主要药剂有:嘧霉胺、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福美双、菌核净、啶酰菌胺、氟唑菌胺。
在大棚作物定植前,可选择对苗子生长无影响的药剂或消毒剂,例如腐霉利、甲基硫菌灵、异菌脲等进行喷施,同时应选择无病苗进行移栽。
在大棚作物第1穗果开花时,可选择50%异菌脲或20%嘧霉胺兑水喷雾,并每5-7天用药一次,进行预防。
在大棚作物果实膨大期时,可采用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腐霉·福美双等进行喷雾防治,并每5-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
一般来说,只要采取以上措施,就能够彻底告别大棚作物灰霉病。